邱爱梅
小学作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虽然已经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经验,“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已经得到很好的改观,但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提及作文,无论教师还是家长,总是在一味地认为,写起来必须洋洋洒洒,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要讲究,都要写得精彩叫绝。于是,在这样一种期望中,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执起创作的笔,就有一些小心谨慎,抑或畏难惧怕,好像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到现在的作文,陡然间出现了一道屏障。
教师如何让学生消除顾虑,树立自信,不怕作文甚至喜爱上作文呢?对于习作的起步教学,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精髓,解放思想,文不在长,须有“自我”,即“以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爱上习作,乐于表达。
一、巧设情境,开拓想象空间
如果学生感到这次习作无话可说,教师觉得学生习作言之无物,就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习作的需要,解决这种“无米之炊”的困境。
三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听童话,也爱讲童话,那么自己来编童话定会让他们兴奋异常。课堂上,让学生带来幼时的玩具:绒布狗、机器猫、史努比等。教师启发学生:“现在这些玩具是童话王国的臣民,它们中间会发生哪些精彩的童话故事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玩具的特点,自由组合成创作小组,编出一个童话故事,边说边摆,边想边演。就连那些表达能力弱的学生,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角色,他们在集体创作中学习表达,也能得到同组成员的帮助。在汇报交流时,要分工明确,协作表演,集纳众人智慧,赋予玩具鲜活的生命。最后,再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人人都是兴味盎然。
二、读写结合,唤醒记忆积累
厚积而薄发,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并如“新课标”所说要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阅读是学生获得认知、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阅读是一种吸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教师要把阅读和习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当然,生搬硬套好词佳句,堆砌词藻,都不是真正的结合,课文中好的构段构篇方式及深刻的立意等,都是应该模仿学习的。如,在教学《石榴》一课后,让学生仿照写石榴外形、味道的方法来写桔子。取来一个桔子剥开皮,从外到內,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桔子与石榴的样子是不同的,尝一片感受它的味道,却发现它与石榴有点相似,也有点“酸溜溜、甜津津”的。两相比较,学生很容易就抓住了桔子的特点。此外,还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外书中、在家庭生活中搜集关于桔子的营养、用途等知识,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特色。
三、体验生活,倡导真情流露
1.让习作成为一种习惯。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学生本身就有一种乐观向上的表达欲望。教师除了在校内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外,还要走出去,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深入社会,扩展生活的空间,然后鼓励学生在周记中记录生活点滴、日月星辰、家庭生活、校园趣事、心中烦恼等。教师每天或每周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心得写下来,甚至画一画,重在帮助学生养成习作的习惯。
2.组织多彩的活动,丰富精神世界。
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任何一件事情,先要愿意做,有兴趣做,才能积极去做,认真去做。学生要写好作文,写作前的指导是关键的一环,写作前的指导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活动来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为了让生活的泉水不断地流向儿童的笔端,教师就要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有言想叙,有感想发,有情想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