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31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 为克服体育教学功利性取向、提升教师学科课程领导力而提出
一方面,“为教而教”几乎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学生面临的体育学习困境,如在《模块教学》、《单元教学》结束后,都会安排一次考试,考试的成绩直接计入学期总成绩里。这对学生来说,就会只为最后的考试而被动地学习,而不会考虑这个动作技术的延伸与拓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另一方面,体育师资中普遍存在着对体育学科本质的理解不透,宏观上缺乏对教学全程性的整体把握、系统设计和结构化处理;微观上缺乏对学生有效的、连续的概括化学习指导,使得教学内容零散而缺乏联系、教学思维清晰度不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引导教师更加关注理解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和发挥主体作用的意义,而且对提升教师的体育课程开发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1.2 为实现育体、育心、育人的崇高追求而提出
1.2.1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理论
该理论中的《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明确提出:学校应“研究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可见,该理论为课题明确了引领方向,提供了制度保障。
1.2.2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该理论为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主要体现在:首先,该理论强调“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这既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之所在。其次,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引导学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鼓励其学会健身、学会创造,实现育体、育心、育人的崇高追求。
2 课题的核心价值
2.1 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在校本化开发体育课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亲身实践、创造性发挥、自我设计课程来激发自我潜能、张扬个性、健全与完善人格,促进自身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锻炼自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2.2 彰显校本教材价值
本课题是立足于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提出的研究。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可以更多、更好地提供丰富的学习和生活资源;在方法指导上,全程给予有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学法指导,使教者产生更为清晰的体育课程开发意识。如在课堂中,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就会被激活,就能创编、改造出来迎合自身口味、适合锻炼的校本教材,进而提升体育运动能力,养成锻炼身体习惯。本校每年开展的校园舞蹈、魅力空竹和定向运动成果展示活动,学生都会带着任务和追求去精心准备。
3 文献研究及研究现状分析
3.1 相关理论综述
校本化开发体育课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是指在校本化开发体育课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亲身实践、创造性发挥、自我设计课程,来激发潜能、张扬个性、健全与完善人格,促进自身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锻炼和增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关于“在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至今很少有人進行深入的探讨、研究,想寻找理论为其支撑,难度较大。尽管如此,本课题组全体成员仍然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借鉴“校本化体育课程”、 “校本化开发体育课程”及“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面的观点、见解,进行归纳和梳理,从可行和切实角度出发,将三者(也可称二者)进行糅合。
3.2 国外同一领域研究的历史、现状
(1)美国:各个学校对教材的选择有较大的自主权,选修课内容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参加体育课的时间由学校提供总课程表,学生根据总课表提供的时间、项目及任课老师,从中进行选择;(2)俄罗斯:1998年,对《基础教学计划》进行了一次修改,强调人们只有在自由地选择其运动项目、运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并能独立地掌握它时,才是真正接受了体育运动,并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3)日本:1978年,重新公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在充分体现灵活性的基础上,力图扩大学校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创造性,改革体育课程的划一性和僵硬性,开展有弹性的教育活动,尊重学校的主体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特色体育教育和体育特色学校。
3.3 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目前,国内对校本化体育课程开发的研究,更多的是把学生资源作为校本化体育课程开发资源中的一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在校本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仅成为一个重要方面,而非突出强调主体作用的发挥。国外在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中,开始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我国对学生强调主体作用的发挥,才刚刚起步。
4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4.1 研究目标
4.1.1 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挖掘其创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助推创新成果的获得。
4.1.2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能更好地满足其体育学习需要和心理需求,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就。
4.1.3 不同的年龄阶段、团体、社会环境、性别直接影响着校本化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能体现团队精神,彰显个性,为学校、社会、国家培养适应现代要求、站在时代前列、能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
4.2 主要研究内容
4.2.1 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4.2.2 建构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校园环境氛围的研究
4.2.3 阳光体育特色项目校本化课程开发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研究
4.2.4 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
4.2.5 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中学生创新潜能培养探索
4.2.6 学生为主体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4.2.7 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内涵分析
4.2.8 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研究
5 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5.1 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1月)
运用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关于创编、改造舞蹈动作技术的图形、路线、方法;教师教研、备课、课堂、课后教学设计的情况;结合初、高中体育教师能力水平,深入学习了解初中、高中体育教师对校本化体育课程开发的整体理解和实施水平,了解学生在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中参与开发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调查,明确发展目标,制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学习制度、交流制度、课堂研究制度等,并开展了一定的课堂观察、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展示等调研工作。
5.2 实践研究阶段(2013年12月~2015年8月)
运用经验总结法,系统分析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结构,完成了主要学习内容的模块教学设计,这为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运用案例研究法,研讨和确定初、高中体育教学的课堂要素和基本要义;选择不同学校作为试点班,以初、高中常见的几种课型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并结合案例,如“观课”、“研课”、“磨课”、“议课”等,制定“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行动与研究”的方案,通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归纳总结出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
5.3 再实践与成果运用推广阶段(2015.8—2016.11)
注重教学再实践:反思过程,提炼阶段性课题成果,开展课题研修活动,再次理解课题内涵并结合典型课例撰写阶段性研究成果。
积极推广成果: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开设“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行动与研究”的公开课,除在区内常规教研活动中开展研究,还组织开展了跨区域的研究活动,如承担安徽国培班国培项目(实践阶段)二次;在安徽省淮北市中学体育名师大课堂活动中开设教学公开课;南京市校园电视采访报道校园舞蹈展示成果二次。
总结课题成果: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形成了阶段性论文11篇;学生体验随感、校本教材、教学设计等共6本(编订成册),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相关结题材料,申请现场结题。
成果形式:以整理编印的总结报告、论文集、课题结题报告等作为成果呈现形式,并对成果进行鉴定(采用统计、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质量的对比,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就该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进行宣传、推广,邀请省、市专家进行开发教学效果的专项评估。
6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与主要发现
6.1 跟踪调查了校本化体育课程教与学的现状并进行了分析
调查方式:访谈、问卷。
调查结果:以三所学校近三年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过程中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为例进行比较。如表1:
由表1可知,学生对开发的校本体育课程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满意。课程不应该是“文本课程”,而应该是“体验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静态和守旧,而是动态和创新,这是学生欢迎和喜爱新开发的校本课程的主要原因。
6.2 促进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更多合格体育人才的培养及学校良好形象的树立。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长期接受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熏染,无疑有助于其形成主动的、科学的终身体育观;步入社会后,必将积极地、创造性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好、更快地落到实处。
由调查可知,小群体运动队通过比赛,在向社会展现了学校高超的竞技水平的同时,为学校增添了荣誉,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通过体育竞赛,加强了校校间的合作与交流,释放了师生紧张的教学(学习)压力,强化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通过活动的参与,抒发师生的情感,使其愉悦心情,分享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6.3 提升学生在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效果
让学生将体育生活体验和体育锻炼经验带进运动学习过程,打破“唯教材是举”的狭隘观念,有效融入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在运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其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创造者,确保体育课程的学习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事實上,让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将会促进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能力的提升、知识技能的掌握、合作意识的增强及学习效果的巩固。
6.4 助推学生在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中自主能力的培养
在校本化体育课程开发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意识,搭建让学生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平台,在教师设定的规则和空间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凡是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可及的事,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为其创造条件,进行指导帮助,做到“到位不越位”;教师要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为学生营造人人都有享有健康、快乐自己的氛围,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做到“在场不包场”。
笔者对本校被测试学生进行了三年追踪调查,并与当年南京市被测试学生进行了对比。表2测试数据表明,本校的被测试学生均优于南京被测试学生,特别是课堂目标认识维度,要高出近三倍。
6.5 催化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参与主体的作用
课题组通过实践与探讨,找到了促进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的积极因素,如:(1)作为决策主体的学校领导,能坚持严格把关;(2)作为核心主体的体育教师,侧重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强化积极、主动、创新意识的开发;对引领学生掌握技能及运用技能的开发;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的开发;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帮扶差异个体的开发;对创设团结互助氛围、激励竞争进取意识的开发;(3)作为服务主体的其他人员,能做到提供有用信息、协调联络、互动平台、物质保障;(4)作为参谋主体的学生家长,能保证主动关注开发进程;主动参与课程开发;主动提供所需资金;主动激励孩子进步; (5)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专家,能注重科学评价。
7 课题研究的成效、成果与反思
7.1 课题研究全面更新了参与教师的体育课程教学观
在课题研究的四年多,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立意,教师从过多关注“校本化体育课程”的零散式的学练,逐步走向有“人本发展”追求的学生主体课堂的积极参与,在课题研究成员的课堂,呈现出了体现体育育人课程本质的迷人魅力。如蒋小燕老师通过自己的实践结合自己的感悟撰写了《以建构“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构建定向运动单元教学策略》一文。
7.2 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传递正能量、打造幸福课堂
站在21世纪新的发展起点,我们将发展的期待投向每一位学生,期待今天的教育给予我们的学生、未来的公民更加真实的幸福,使其更有价值尊严。教育生活的幸福不在别处,就在课堂,就在校园。课堂的幸福、校园的幸福就代表着教师、学生的当下和未来的生命质量。
正能量是一种积極向上、健康乐观的动力及情感。在教学训练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项目融合教学产生的正能量,点燃学生潜在的正能量,使学生的不良心理褪失,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永驻,朝着正确的、理想的人生目标迈进。如唐雪梅老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悟撰写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空竹融合体育舞蹈教学中正能量的迸发对学生的驱动作用》的案例。
7.3 课题研究一定程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抽样不同层次的五所学校的《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在开发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创编占46.7%,学生配合指导一起开发占50%,教师在理念上引领学生占37%,教师激发调动学生占35.4%。问卷调查表明:作为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个体出发,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积极引导学生一起开发。
7.4 课题研究全面造就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和综合能力人才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而越是具有创新特质的人才,就越具有个性。个性的培养离不开运动内容学习的多样化。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的视野,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开发、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在促进阳光个性的进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给发展过程中的学生提供满足其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内容选择;反过来,具有个性化学生必定会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多样化的“资源”。
7.5 课题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旨在通过“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促进学生能够对课堂教学中自己应该怎样去实施有了足够的理解,从研究成效与成果上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然而,再深入思考我们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对“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还比较浅表。本课题中我们研究了校本教材内容的结构化、课堂结构化、评价结构化……等等,研究面太广泛,导致对“结构化”的理解有所泛化,不够清晰和聚焦,结构化与系统设计、概括化策略等未进行细致深入的对比研究。
“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力,虽然我们作了解读,但并未从心理学角度做出深刻的阐述,也未能形成促进“开发校本化体育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生学习表征范式,虽然这不是本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应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
本课题研究形成的策略、评价的工具有的具有实践的推广价值,但这方面的实践转化面还不够广泛。有的策略、工具的科学性还需要论证或修订,需要更长时间、更多教师的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陈志山,朱婷婷.体育课程中学生自主能力研究[J].体 育文化导刊,2015(09).
[2] 崔淑辰.校园体育文化视角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分析 与思考[J].体育师友,2015(04).
[3] 陈志山.校本化开发体育课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现 状调查与思考[J]. 体育师友,2014(04).
[4] 张 健.发挥参与主体作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J].体育教 学,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