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高皓亮 余贤红
赣南:红色追寻中的历史发问
文丨高皓亮 余贤红
江西瑞金(龚琴/摄)
一路追寻,岁月无声,答案植根于红土地;时光荏苒,初心不改,一如当年的出发。
80多年前,为什么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红色政权能在赣南这片土地上点燃星星之火?长征出发时,为什么赣南百姓妻送郎、娘送儿,不惜最后一碗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在军装上?长征途中,为什么红军战士能够做到不惧艰险,舍生忘死,一往无前?
买一双红军烈属编织的草鞋,坐一趟“长征第一渡”上的渔船……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人们前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江西赣州,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今年以来,赣南红土地上与长征有关的景点“火”了。被誉为“长征第一渡”的于都河东门渡口,国庆期间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争相拍照留念。
于都,当年中央红军主力集结出发地,也是赣南红色政权萌生的地方。82年前,当时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政府机关等从这里渡江,开始长征。
1929年4月,毛泽东、朱德参加于都县城万人集会,热烈庆祝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和于都县赤卫大队成立。1930年4月,于都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成为毛泽东在赣南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陈毅在《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情况的报告》中写道:“看看赣南群众斗争有个最红的地方可以为赣南群众的代表,一个是东固……另一个是于都之桥头,为江西红军第四团之根据地。从桥头到东固约200里左右尽系赤色区域。”
在“红都”瑞金的叶坪乡,游客们坐在谢家祠堂中的长条凳上,听导游描述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的盛况。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
今天的人们或许觉得难以置信,从井冈山斗争到开创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一片白色恐怖包围之下,在赣南红土地上点起星星之火,并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地跨湘赣闽粤四省,并和闽浙赣根据地连成一片,总面积达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人。中央红军发展到十万人左右。
寸寸红土地,遍洒英烈血。在当年的赣南,普通百姓倾尽所有、义无反顾地支援红军,铁了心跟党走。
在“将军县”兴国县革命烈士馆,一座“马前托孤”塑像让无数参观者为之动容。1934年1月,当时的江西省少共省委组织部长李美群送走自己的家人出发上前线;数天后,正在坐月子的她接到省委决定,要求立即归队。站在通讯员的战马前,她含泪把未满月的女儿包裹好交给母亲,毅然奔赴前线。
“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回来!”75双草鞋见证75年的旷世等待,就为了丈夫长征出发离别时的那句话。日思夜盼、青丝白发,赣南军嫂陈发姑痴心守望远征的丈夫归来,孤老一生。
于都县30万人共同保守一个天大的秘密。1934年10月,8万余名红军主力在于都县城内外集结、休整多天。老百姓拆下自家门板、船板,甚至有老人捐献出自己的寿材,协助工兵架设浮桥,帮助红军通宵达旦渡河。第二天一早又拆除浮桥,隐蔽在岸边,不留痕迹。红军顺利跨过“长征第一渡”,而国民党谍报部门竟一无所知。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倒下三位赣南籍战士。在瑞金金沙洲坝下肖区,农民杨荣显响应“扩红”号召,先后让8个儿子加入红军并送上前线,从此再没见到孩子们。在兴国县长冈乡,长征前夕为确保突围,创造了一等工作的兴国县猛烈扩红,在多数青壮年都参军入伍的情况下,全县再次输送8400多人加入红军。红土地上的群众用许许多多年轻的生命,支持共产党和她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
打开历史的长卷可以发现,大到施政纲领,小到吃水、出行,早在80多年前,共产党就坚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地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从一开始,红色政权就在政治纲领中把百姓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群众自然信任、拥护。”赣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胡日旺说。
80多年前的苏区,卫生条件差,疾病流行,毛泽东带领干部战士开挖水井,改善当地的饮水卫生条件。时至今日,红井水依然汩汩流淌。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瑞金城外沙洲坝,游客双手捧起竹杯,喝下甘甜的红井水。饮水思源,探源寻根。据当地不完全统计,上千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这里喝过红井水。
要重视办学校,小孩子上学不能耽搁;村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找人修理一下……“这些都是当年毛主席讲的”,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陈胜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正是这些真心实意代表人民、为群众谋利益的细节、小事,赢得了广大苏区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同呼吸、共命运。人民政权给了这块土地上的百姓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希望,为人民政权的生存而斗争,成为人民自觉而无畏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夺取全国政权,只用了28年时间。正因为一切以百姓利益为依归,才有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拥护和支持。”陈胜华说,所以才会有“最后一碗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在军装上,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的感人画面。
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背后,是苏区群众的倾心支持,更是信仰的伟大力量。
上百人的加强连,保护长征路上唯一一台发电机。战友一个个牺牲倒下,过草地时仅剩三人,于都籍红军战士谢宝金是其中之一。草地湿滑,谢宝金扎起竹排,把60多公斤的发电机放在上面拖着走。雪山陡峭,无法抬着走,他肩扛着下了山。
新中国成立后,谢宝金到北京看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看到自己曾经背过的“老伙计”,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是我和战友们扛到陕北的!”
谢宝金的侄子谢林贵当时陪在老人身边,他记得有人在旁边发出疑问:那么危险的路途,是什么力量支撑你们负重前行,一路走下来?
老人已故,我们无从知晓他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跟同样走完长征的百岁老红军王承登一样,那时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跟着党走下去。只要坚持下去,就肯定会有胜利的一天。”这个念头从未动摇过。
只因心中有信仰,就没有什么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