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来了!新三板上半年有望引入大宗交易和集合竞价
中国证券报从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处获悉,为提升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新三板)最快在上半年就将引入大宗交易与集合竞价机制,取代协议转让制度。目前部分券商正在进行内部系统测试,预计近期将全面启动大宗交易与集合竞价交易系统测试。
经过近两年的飞跃发展,新三板挂牌企业已经扩容至11113家,与此同时,新三板市场融资仍显不畅,定增公司数量和募资金额同比均有下降,流动性匮乏更是新三板的“顽疾”。分析人士称,市场的快速扩容,倒逼新三板市场进行交易机制创新,不仅是当前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大势所趋,也是新三板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对于前两年的红火景象,今年新三板挂牌企业的热情正在下降。财汇大数据终端统计显示,一季度内新挂牌公司数量同比下降近三成,拟挂牌公司数量同比下降四成,但摘牌公司从去年同期的0家增加到53家,拟摘牌公司更多达111家,同比猛增了近16倍。这背后另一组数字更值得关注:今年一季度,新三板挂牌三个月以上的10090家公司中,6637家未发生交易,占比65.78%;剩下的公司中有13.4%在三个月内交易不到5天。目前,新三板只有93家公司每天都有交易,占比仅0.9%。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新三板在法律层面模糊不清的原因,投资者、挂牌企业、券商等市场各方对新三板未来发展前景也是一脸迷茫,股转系统政策的供给滞后加上法律层面对新三板缺乏明确定位是造成新三板流动性困局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扩容,市场发展与流动性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2017年上半年,将有涉足新三板的数百只基金到期。上述新三板业内人士认为,新三板公司良莠不齐,加上流动性差,交易不活跃,部分到期的基金产品清盘在所难免,会给新三板市场带来更大的流动性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新三板对流动性的需求可谓是暗流涌动,一方面解禁的限售股有批量流动的意愿,而大批到期的基金产品也需要择机退出,这两种因素相互叠加,使得现有的交易机制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新三板的交易方式分为做市转让和协议转让。自2016年12月以来,做市转让企业数量进入下行通道。
业内人士表示,其主要原因包括主板市场IPO加速、大额股份转让需求旺盛、做市影响企业融资等。在新三板企业数量保持扩容的背景下,做市转让企业占比一直在下降。
2017年3月25日,股转公司发布了《关于对协议转让股票设置申报有效价格范围的通知》,要求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的股票,申报价格应当不高于前收盘价的200%且不低于前收盘价的50%。
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定有效地控制和规避了因“乌龙指”或其他一些误操作造成严重损失。虽然可能对正常交易流动性、连续性、活跃性形成限制或“误伤”,但这是市场规范化的必经之路,成本也在正常承受范围之内。
在流动性困局之下,监管层正在考虑引入大宗交易与集合竞价制度。东北证券新三板研究中心总监付立春表示,新三板交易制度创新与流动性改善相辅相成,解决流动性问题目前是新三板“二次创业”的重点。付立春建议,为了防止集中的大宗抛售对市场造成比较大冲击,盘后大宗转让平台的推出需求越发迫切。可以借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大宗转让机制引入新三板大宗交易平台,使得大额资金投资有一个退出端口。
他进一步指出,在疏导退出渠道、缓解大量抛压的同时,引导新进机构投资者等长线资金入场,有助于新三板整个投资链条的完善,促进市场投资的活跃度。相应地还需打通二级市场与大宗平台之间的通道,把未来可能的竞价交易与大宗转让结合起来,以大宗平台促二级市场交易,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反过来也为大宗转让提供价格标准,形成良性循环。
除了大宗交易外,集合竞价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表示,主板主要采用连续竞价交易,由投资人自主定价,是因为主板大多是传统企业,比较容易估值,而新三板上大多是一些高科技初创型企业,很难评估价值,所以做市其实就是一种“竞价”形式,由做市商通过双向报价来告诉大家公司的价值。
近期,新三板企业出现了“扎堆”转战IPO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接受IPO辅导的新三板企业已超过400家。根据证监会披露的数据,目前受理首发申请的600余家企业中,近90家来自新三板。业界分析,新三板企业热衷IPO,与新股发行提速密切相关。一季度共有135家企业完成首发上市,其中包括了拓斯达等多家新三板企业。
上海一位投资人士指出,当前新三板的趋势确定性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投资窗口已经逐渐打开。建议投资机构与投资者抓紧目前的投资窗口期,立足战略与中长期投资原则,寻找优质标的,进行投资布局。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