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宏秋 覃琳 吴文茂
【摘 要】鼓励创新创业是国家重要的政策,在政策鼓励之下,近年来,国内涌出大批量的孵化器,把孵化器热推向了新的高潮。但随着孵化器行业的不断扩大,孵化器的发展出现了弊端,国内、区内的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大部分是出租地产型,依靠收取租金作为主要运营模式,不能为入孵企业及创业团队提供专业、深度的服务,其所提供的基础创业服务、创业资源已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及市场需求。科技企业孵化器必须进一步凸显自身的特色优势,通过更高水平的服务供给,实现生存及发展,通过商业运作平台,使之市场化的盈利模式能支撑其发展与壮大。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商业运作;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0-0007-03
0 引言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数据显示,从1987—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双创”平台7 953家,其中众创空间4 29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 255家,企业加速器400余家,“双创”平台数量居世界第一。我国的孵化器自创办和发展以来,因国家对孵化器的扶持政策及税收减免,使得孵化器数量骤增,规模不等,但总体来说,孵化器的创办运营具有一定共性的特色和弊端。我国的孵化器主要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国有资本创办为主,政府部门通过投资建设孵化器来推动本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建设孵化器提供创业基础条件和良好创业环境促进科研成果面向市场产业化。由于具有较强的国有创办特色,我国孵化器在运营管理上存在明显弊端。因为孵化器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政府机关部门,孵化器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对孵化器市场化运作、企业运行管理都缺乏专业能力;而由高校和科研人员组成的孵化器管理人员,虽然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科研成果,但同样对孵化器企业化运营管理没有专业基础和经验,造成孵化器运营管理效率低下。
在2016年年初,以“地库”、孔雀机构为代表的深圳孵化器的转让潮,上海、杭州及很多二、三线城市的一些众创空间也陆续停止营业,孵化器迎来了资本寒潮,同时拉开了全国孵化器倒闭潮的序幕。倒闭潮后,孵化器行业需要回归理性,大部分运营管理落后的孵化器必将被行业淘汰或洗牌组合。首当其冲的就是严重依赖以出租空间、国家资助来维持运营的孵化器,这类孵化器往往缺乏一定的行业资源,给予不了初创企业或创业团队急需的投融资、技术、咨询等专业服务,而且与大部分孵化器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少差异化,竞争力弱。
随着“双创”的不断深入,我国创新创业呈现出群体大众化、开放协同、需求导向等新特征,这也要求孵化器行业进行转型,必须朝着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商业运营模式必须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摸索。
1 企业孵化器存在的问题
1.1 盈利模式不清晰
孵化器的收入主要包括政府资助和工位租金、创新创业和配套服务费、股权投资等,国内大多数孵化器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空间租金收入为主,资金链断裂风险大,独立性弱,我国孵化器还需要在盈利模式上不断摸索。
1.2 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不完善
国外先进的孵化器发展模式,主要采用企业化经营,产权清晰,对政府依赖性不强,保证了孵化器自身的运作及收益来源。相对来说,我国科技孵化器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孵化器在运行机制上比较滞后;在管理服务上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同时,还缺乏专业的人才,社会网络体系也不够全面,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对于创业的企业存在融资困难,全国各地孵化器发展不平衡,经营管理水平和创业企业的服务功能不完善等,孵化器亟须增强自我持续发展能力。
1.3 优势特色不明显
在政策牵引下,孵化器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已经出现泡沫化倾向,但由于大部分孵化器缺乏对自身优势定位的思考,不少孵化器缺乏核心优势特色,发展模式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力弱,存在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全方位的特色服务及品质优良的入孵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孵化器的发展前景,孵化器需重新考虑功能定位,发扬自身优势。
1.4 产业结合不紧密
国家鼓励“双创”其根本目标是培育新业态、新产业和形成经济的新增长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思考发展定位,即如何更契合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但多数孵化器建设时只注重运营模式的选择而忽略产业领域的选择,脱离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可能面临创业企业引进困难、孵化的创业项目不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等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孵化器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2 建设面向信息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商业运营的必要性
“双创”不断发展的趋势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即孵化器单纯提供基础的创业服务及创业资源已无法满足创业企业和团队的需求,必须进一步凸显自身的特色优势,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供给,挖掘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让市场化的盈利模式实现孵化器生存、发展和壮大。一是引导孵化器加快与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科技管理、科技融资、成果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为入驻的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打通和对接上下游资源,加快孵化器商业运营的盈利模式;二是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服务+投资+服务咨询”等运作模式服务入孵企业的相关内容、方法与手段,配套研究服务企业的标准规范,打破孵化器服务同质化的发展瓶颈,探求服务变现的商业路径,解决孵化器的生存问题;三是挖掘现有资源,建设孵化器,推进空间内部企业的业务对接,围绕优势技术领域,拓展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提供高价值、高效率、高质量、高层次的信息产业创业孵化服务,这才是孵化器的长远发展之道。
3 建设面向信息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商业运营模式的主要内容
3.1 提供高价值的公共技术共享服务
面向创业企业和团队较弱的技术能力和对技术的迫切需求,有条件的孵化器,尤其是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创办的孵化器,可以通过梳理企业信息技术需求,整合技术资源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面向企业的公共技术开放共享服务机制,提供软件开发、测试服务、协同创新管理、众创运营等专业技术服务,由此加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共享开放和服务收入,增强孵化器技术服务收入能力,甚至可以作為孵化器的优势与特色。
3.2 提供高效率的项目投融资对接渠道
通过整合投融资资源,建立高效率的投融资渠道,增强孵化器投融资服务收入能力。充分联合当地资本特色资源,充分利用非公开互联网融资平台服务渠道,丰富投融资服务和产品,包括提供产品众筹、股改、托管及挂牌等,同时提升企业(项目)投融资成功率,拓展孵化器投融资服务收入来源和能力。
3.3 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产业行业咨询服务
通过强化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能力,建立多形式的服务模式,增强孵化器咨询服务收入能力。依托政策、人才资源,为创业企业和团队提供研发设计与技术创新咨询、科技咨询、专业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咨询、科技成果轉化咨询、科技融资、高新技术产业化咨询等丰富、专业的智力服务。
3.4 搭建高层次的信息产业创业孵化全链条体系
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探索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其庞大的业务开展外包业务,通过云平台向孵化器的入孵企业、大学生创业团队分包,形成产业链、生态圈,为入孵企业、创业团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实现双赢的局面。
4 带动信息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
4.1 构建产业特色的生态圈
围绕特有的产业特点做一系列服务,大力发展专业化、链条化、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及多元化发展,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中小微创新企业及团队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产业链资源开发共享和高效配置,有利于促进广西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形成集聚的态势,促进广西产业特色集群发展。
4.2 构建创业服务生态圈
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技术、市场、商业模式的讲座和线上线下项目路演活动,以及与创业和投融资密切相关的专业服务,整合信息、资本、外包服务、人力资源等服务提供商,通过运营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等流动性资源,培育高成长性的初创企业,为创新创业者提供高端、具有专业特色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再从企业的价值增值中获益,最终达到优化本地创业服务生态的目的,最大限度地让创业者和投资者双方共赢,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投生态链,带动创业经济发展。
4.3 创新机制,产品迭代创新
在产品迭代创新开发过程中,企业面临的是全新的开发环境,出现路径非常的不确定,出现模糊不清的技术环节和变化莫测的市场环节,为了适应更为快速的产品迭代体系,以“互联网+”作为企业新的组织模式,打破围墙,抹掉边界,以研发、市场、服务、客户等资源为介质,通过外部的资源、技术、专业、创业团队和资金对接,通过灵活、创新的服务形态,为创业企业导入优质行业资源,提高初创企业的成功率、创造就业机会、培养高端的人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4.4 推动产业对接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政策条件下,企业运营的商业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的成长不再简单地依赖于自身固有的资源,而必须借助外部的信息、技术、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孵化器通过建立外部资源渠道,提供产业对接服务,既可为创业者提供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亦可提供对接市场和产业化落地机会,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形成特色化运营,将迎合更多创业者的需求,实现服务收入,有利于构建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的开放、共享、创新布局。
5 结语
通过面向信息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商业运营模式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满足广西广大IT中小微企业技术、人才、信息、融资等需求,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更新、资金储备和市场开拓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在孵创业和在孵项目获取运营持续现金流或运营持续盈利,使之成为能够持续地、成功地孵化科技企业并实现盈利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从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和带动新型产业发展,进而有效带动广西的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梁云志,司春林.孵化器的商业模式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1):43-53.
[2]肖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投资收益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7).
[3]罗峰.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分析[J].管理世界,2014(8).
[4]张梦飞,陈庆杰.孵化器商业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1).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