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松柏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民间借贷的形式也不断发生改变,形成以互联网为手段的网络借贷的新模式。随着网络借贷的发展,其扩张的脚步蔓延到大学,形成更加具有特色的校园贷。然而,校园贷影响恶劣的事件频发,导致学生自杀的事件相继发生。为了保护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针对校园贷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去规制。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贷;治理
【中图分类号】F724.6;F832.4;G7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1-0084-03
“校园贷”这一名词在2016年开始不断地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校园贷通常分为3种:?譹?訛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唯品会唯品花、任分期等;?譺?訛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等;?譻?訛京东金融金条、支付宝借呗等电商平台提供的借贷服务。
青海大学生中有很多的学生都有校园借贷的经历,其中不乏学生成为校园借贷的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青海某校有两位学生因为校园贷导致自杀的行为。出于对生命权的敬畏,针对青海大学生校园借贷的调研具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1 调查数据及分析
1.1 知晓度、参与度
了解校园贷的有95%,主要是对购物平台的分期购物有所了解。了解借贷软件及其购物平台提供的信用贷的有58%;参与校园贷中分期购物的有57%;参与借贷提现的有31%,男性参与占借贷提现中的25%。
1.2 借贷额度
参与过金融借贷的人中,39%的人借款额度在2 000元以下,33%的人借款额度在3 000元以上5 000元以下,27%的人借款在5 000元以上,其中有的借款达几万元。借贷数额越大,学生的风险越大。
1.3 借款目的
参与到校园貸中的61%的人借款是为了购物,学习、补贴生活的占15%,投资理财占10%,其他的占14%。在这些消费中很多是属于不必要的消费,导致学生的资金紧张,消费的欲望扩张,进入恶性循环。
1.4 父母知晓情况
在校园贷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借贷人的父母知晓其借贷情况。绝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隐瞒自己的校园贷行为,学生的借贷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1.5 还款资金来源
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压缩生活费用、做兼职或从其他的平台借款进行周转来还到期贷款。由于没有足够、稳定的资金来源,导致他们的资金使用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校园贷这个泥潭中越陷越深。
1.6 利息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在校园贷时知道确定的利息,一部分学生不太明确利息标准。利息有月息3%、日息0.05%等。虽然很多是中段期的借贷,但按年息计算还是利息较高。有的年息都达到了36%,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利贷。
1.7 信息泄露
在校园贷金融借贷的学生都收到过其他平台发送的关于借贷的信息,甚至还有放款人的电话联系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担忧学生们在借贷时填写的数据信息会遭受到泄露,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学生们的生活与学习。
1.8 催收方式
调查中,学生未遭受特别的催收方式,因为一般都能够及时还清当期应付本息。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在网上了解到不合理催收的相关新闻。
1.9 相关平台之间的联系、审查
相互平台之间的信息不是共享的,所以学生可以在多个平台进行借贷。审查借贷只是对身份等基本信息的查证,不需要学生提供担保,准入门槛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给予了学生向多个平台借贷的机会,增加了学生的借贷风险。
2017年,青海省消费者协会联合省教育厅针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统计,55%的大学生知晓校园贷,其中43%的学生有参与过校园贷,同时他们对网络借贷消费持赞成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是通过校园贷能够满足自己的消费、缓解资金压力。但是,大学生对校园贷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学生个人信息保密、校园贷平台要严格审查、学生需要进行理性适度消费、借贷。
2 校园贷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现存问题
从2015年开始,多数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不再对大学生开放,网络借贷业务得以不断向校园蔓延,出现了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借贷平台,如爱学贷、名校贷、趣分期、优分期等。在校园贷的火热发展中问题不断地出现,如2016年4月,河南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身份信息,在各种校园贷平台进行无抵押校园借贷,数额达到了几十万元,不断地利滚利,其数额庞大导致其根本无力偿还,最终发生跳楼自杀的惨案。2017年4月,泉州城东学生街某宾馆,厦门华厦学院在校大二女学生熊某,陷入了校园贷之中,在不能还债与催债的威胁、骚扰、恐吓的多重压力之下,选择终止了生命。在这一系列案例中,校园贷的高息、暴力催收、裸贷等相关问题不断地出现,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2.2 原因分析
2.2.1 校园贷的高利润、低风险
马克思曾经说:“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一方面,校园贷一般提供的是短期、数额较小的借贷,这样出借资金的分散和较小的数额使风险分散开来,小数额同时使借贷方的还款率增加,能减少死账、坏账。另一方面,校园贷的高利息总是隐藏在看似低利息的背后。很多的平台利息是按日息、月息来计算,这样看着很低,但是按年息来算还是很高的。2017年,银行的基准存款年利息是0.3%~0.35%,银行贷款利息一般为4.75%;而日息0.05%校园贷的年利息却能够达到18%(0.05×365=18.25%)、月息3%的年息却达到了36%(3%×12=36%)。与此同时,有的校园贷的利息与实际的利息截然不同,比如借款为24 000元的校园贷分12期进行偿还,每月的利息为1.5%,年息看起来是18%,但实际上的成本远高于此。由于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每月的占有数额呈现等差数列的递减,其月平均占有的资金只达到13 000元,而支付的利息是以资金的总和为基数,使得借款人的贷款利息升至33.2%,远远超过法律所保护的24%的民间借贷利率。总之,正是由于高利润、低风险,使得各种各样的校园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校园,使学生成为他们资金积累的来源,实现了出借人的利益最大化。
2.2.2 市场混乱
校园贷乃至网络借贷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滞后性,现有法律法规制度、校园借贷的监管措施、风险控制方式等还不能及时、有效地管理校园贷。市场存在着制度不健全和缺乏系统、全面的制约机制的问题。因此,目前仍以行业自律为主。行业自律为主给予了平台广泛的自由度,这又导致了权利的滥用。与此同时,校园贷市场处于“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的“三无”状态,校园贷行业发展参差不齐,导致校园贷的各种乱象。
2.2.3 大学生群体的不成熟
大学生作为才获得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社会阅历、经验常识、思维方式、自我约束力的匮乏都严重地阻碍了其对事物的认识,同时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强。校园贷作为网络金融发展的新事物能很好地在校园传播。与此同时,大学生每年的入学与毕业使其主体不断地发生变化,主体的流动性较大。每年都有学生离开校园,新的大学生用户又重新走在校园贷的路上并通过校园贷的相关业务再一次获取曾经毕业大学生经历过的经验。
3 校园贷的治理建议
3.1 健全法律、法规
2016年,银监会、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2017年,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有的地方针对校园贷颁布了地方性法规来约束校园贷。然而,校园借贷的法律适用是民间借贷。年利息为24%以内,可以获得法院支持,超过24%低于36%已经支付的不予退还、未支付的法院不支持,年利息超过36%的是违法行为并且当事人可主张返还超出的部分。以上只是概括性的规定,同时在司法实践中立法者、法律适用的态度是中立性的,这样就给予校园贷平台的默许与放纵,导致了校园贷更加猖獗。因此,要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规制和引导校园贷的运营和发展。
3.2 完善征信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征信管理。在大数据到来的时代,各大高校都已进行了大数据管理,对于大学生信用的数据已经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之中。校园贷平台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借贷的依据来确定大学生的授信额度。
建立校园贷数据共享机制。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平台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大学生数据库,实现关于大学生信用、借还款数据的共享。这样就能够避免大学生可以无限地在各个平台之间不断地借款,减少校园贷平台的坏账、死账的发生率,促进校园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3.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风险意识
各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宣传,同时要严格监督、及时与学生沟通。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开设关于校园贷的公共选修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消费观,避免大学生产生不必要的校园借贷行为,理性、适度地消费。大学生也要关注社会热点,了解校园贷的相关的信息,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
3.4 校园贷的治理不能“一刀切”
事物的两面性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校园贷,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大学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享有借贷的权利,同时这也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不能够直接取消一切校园贷,而是要禁止那些不合法、不规范的校园借贷平台,从而使校园贷步入正常的轨道。
参 考 文 献
[1]张吉利.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商,2016(7).
[2]蔡昌达.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
以高校学生贷款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8).
[3]杨阳.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校园贷款[J].广西教育,2016
(4).
[4]瞿婵.论校园借贷消费的法律风险及规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7).
[5]郑春梅,贾珊珊.博弈视角下我国校园贷平台规范发展的机制设计[J].對外经贸,2016(9).
[6]郑树勋,林琼,汪涵,等.大学生互联网短期贷款全面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以武汉市大学生为例[J].时代金融,2016(7).
[责任编辑:陈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