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 肖瑜 邓鸿成
【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全面实施“美丽家园”背景下,需要有效的规划来实现传统小城镇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传统小城镇更新规划中的业态、文态、生态和形态,以蔓耗镇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剖析传统小城镇在“四态”融合理念指引下的规划策略和更新规划设计,为小城镇更新规划顺应时代建设的要求与趋势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四态”融合;规划;小城镇;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1-0007-05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全面实施“美丽家园”背景下,许多传统小城镇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资源枯竭转型的突破口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以古镇恢复重建为主线,挖掘历史文化,重塑古镇过去灿烂景象,提高知名度,使其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集散地,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地区商贸、交通物流、务工人员等城镇化要素的集聚。从目前小城镇的更新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传统小城镇重旅游业而轻实业,在建设中均欠缺文化、产业、生态及空间的有机融合,需要在城镇更新规划中统筹谋划,积极带动传统城镇本身及周边乡镇关联经济的活跃程度,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1 “四态”融合的传统小城镇更新规划模式
传统小城镇更新受现代产业增长的驱动,用最少量的空间资源达到区域生产力最优化的布局。小城镇旧的业态和产能急需提升和创新,以适应现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品质和层次,更新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价值的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的集群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文化是传统小城镇的标识和内核,文化的继承和再造在小城镇更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饱含了小城镇各种深刻的物质特征,对居民具有享有的性质,对游览者则有展演的意义。传统小城镇更新规划应利用文化的精神激励功能,充分反映核心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舒适的行为方式[2]。传统小城镇更新规划还应按照国家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利用小城镇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水青山的生态网络,绿色生态与人居环境相结合,推动传统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小城镇的土地、街道、地块、建筑等形态构成要素共同反映了城镇的肌理。成熟、规律和有秩序的形态,表达了传统小城镇成长机理和持续发展上的空间特性[3]。优化小城镇空间形态,引导传统城镇健康发展,是解决空间布局不合理、建设风貌落后、“千镇一面”现象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传统小城鎮更新规划中的“四态”分别是业态、文态、生态和形态。传统小城镇更新规划以文化特色为导向,生态资源为基础,使特色产业与城镇空间形态相互结合,实现城镇现代产业、现代文化、现代生活多元融合为一体,促进城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宜居、宜人、宜商的资源化城镇,塑造新的城镇形态[4]。
2 蔓耗镇综合现状分析
蔓耗镇位于云南省个旧市东南部的红河之滨,为个旧“南大门”,距离个旧市区86 km。东北与蒙自县接壤,东南和屏边、河口县毗连,西南隔红河同金平县、元阳县相望,具有连接6市县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蔓耗镇周边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蔓耗镇现状水系主要为镇区南部的红河和规划区西侧的小河沟,小河沟目前水系基本枯竭。蔓耗镇现状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是农村水源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是镇区现状目前暂无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导致小河沟和红河岸边垃圾堆放问题严重。
领事馆、海关、商号、碉楼等是蔓耗镇历史的见证。原有法国领事馆、海关现状为农贸市场,为现状镇区生活贸易往来的场所,但由于缺乏管理,环境污染严重,垃圾肆意丢弃。炮塔位于蔓耗中心小学厕所旁,正对着红河,现状基本无炮台痕迹。码头遗址位于红河口北岸,现状大部分用地为荒地,部分用地现状已种植香蕉、苗木等。八大商号位于幼儿园旁,现状基本为农户民居。粮仓位于镇区东侧,一层建筑,现状建筑质量一般。婆庙位于粮仓旁,保留情况较好。蔓耗现状建筑并无明显风格特征,但由于历史、气候等方面的影响,也呈现一定地域元素,较为明显的元素包括外部楼梯、骑楼、石材拼接、转角石、门洞、柱廊等。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因为用地的局限和缺乏规划建设的引导,现状相当一部分建筑的间距过近,导致住户的安全、隐私等方面得不到保障。
3 蔓耗镇更新规划中的“四态”策略
3.1 功能置换,提升业态,引入产业
转变业态,实行新旧业态相结合的方式。原有镇区街道、普通餐馆、海关遗址、农贸市场、码头遗址等业态,改造之后提升为法式风情街、异域民族餐饮、特色精品酒店、跳蚤市场、码头餐厅等,使本土生意人、手艺人世代传承的本土商业业态得到延续。同时,引入艺术工作室、企业会所、蔓耗历史展览馆、景观瞭望台、酒吧街、小吃街等新业态,丰富业态类型。通过业态提升吸引外来游客,由体验者向实施者,旁观者向参与者转换,当地居民由土生土长的农民向镇区居民转换。
3.2 保留尺度,强化特质,注入文化
将蔓耗千百年的文化积淀融入蔓耗新城镇规划。千年哈尼梯田形成滨水码头、梯田景观、湿地;千年临安古城形成字句炉、学研基地;千年建水紫陶形成海关、五国领事馆、异域情调,保留碉楼、炮台、土地庙、观音庙等。百年云锡矿业形成锡文化广场、锡光大道、小矿车;百年开埠通商形成“八大号”、码头遗址、传统商铺、现代商业、酒店、酒吧、餐厅;百年滇越铁路形成滇越米轨、寸轨,唤醒历史的记忆;百年过桥米线形成特色美食、养生等。梳理云锡文化、滇越铁路文化,恢复码头文化、马帮文化、殖民文化,强化民族文化,恢复区域遗迹,疏导镇区人流。重点处理蔓耗码头文化,设置游船驳岸、水上集市、码头餐厅、游船酒店,使之唤醒历史记忆。多样化地延续利用马帮文化,以马帮纪念馆、骑马游蔓耗、马帮遗迹景观、民俗表演、摄影展览、教育拓展基地等形式展现。恢复原有海关,领事馆,炮台、大街、商铺等历史遗迹,置换为酒店、博物馆、酒吧、广场、市场、城市小品、街头活动、摄影基地等新功能,使文化焕发生机。
3.3 提升环境,改善人居,留住乡愁
生态环境同时限制了镇区的扩张,镇区发展必须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并且应有较高的标准,具体体现在生态空间管制和绿色建筑与当地环境结合。利用高大绿色植物遮挡阳光。顺应风向,形成对流风,降低能耗。选取利用当地石材、木材和竹材料,低碳环保。设计绿色生態建筑,建筑绿色立面和屋顶花园能够为居住者抵挡阳光直射、街道的噪音和污染。通过自然排水系统、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绿色街道、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雨水再生系统等设计做到生态可持续。尽可能地改善人居环境,留住当地人即是留住乡愁,从安居乐业中找到归属感和使命感,成为乡愁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3.4 改造建筑,打造节点,强化地标
规划层面土地混合利用,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城市面貌。建筑层面划分改造类型,以功能织补为主要改造方式,对建筑质量差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组织层面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群众自愿”的原则,自上而下地转向地方政府—居民—公共组织三方参与模式。棚户区改造采用政府性、商业性、社会性3种渠道,目标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增加居民就业机会。
4 蔓耗镇更新规划设计
4.1 总体布局
首先,根据规划区功能的分析,形成组团式布局,每个组团内建筑根据现状建筑肌理和规划道路合理布局,总体分成商业片区、居住片区和古码头片区。在建筑布局方面,根据对现状地形的仔细分析,通过合理的地形设计和建筑布局,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总体布局以古码头为核心,在码头周边布置配套商业,古码头景观与街景相结合,满足游客购物、休闲、娱乐等需求的同时,核心商业的入驻也将提升整个片区的活力。其次,在片区主入口附近布置沿街商业,为游客和居民提供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场所。东部组团主要功能以居民安置为主,在居住区周边布置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如图1所示)。
4.2 历史遗存规划
根据蔓耗历史的轨迹,将现状闲置粮仓改造为富有特色的粮仓餐厅、马帮餐厅,结合新修村委会和游客中心布置。码头遗址蔓耗改造为浮动码头广场、露天集市、啤酒广场等具有水岸休闲功能的区域。将现状婆庙结合核心区入口设置为妈祖文化广场。将现状的农贸市场提升为锡文化手工作坊、锡文化手工艺展示、体验中心。此外,对已经损毁但是在蔓耗镇人民心中具有历史价值的海关领事馆进行恢复,并且将功能提升为海关酒吧、领事馆酒吧、书吧等休闲服务产业。重新恢复八大商号,形成镇区特色的商业街区、特色商号。在原炮台位置设置红河观景台、景观餐厅,站在历史的位置俯瞰红河美景,感受蔓耗的古今繁荣(如图2所示)。
4.3 水系利用规划
在小河沟上游整治、下游做好防护工作的情况下,打造亲水平台、亲子游乐水岸,增加镇区的亲水性。充分利用蔓耗水资源,打造适宜不同时段、不同人群需求的滨水空间。码头遗址段是核心区重点打造的区段,为展现蔓耗百年风情的区域,充分利用该区域作为核心区户外活动区域。考虑到蔓耗气候原因,白天作为码头巡游、水上集市、露天集市、蔓耗古码头散步道、码头文化展示墙、锡光大道、马车巡游等活动的公共区域;夜晚则可作为水上夜市、啤酒烧烤广场、水上电影、泼水节、篝火晚会、水上餐厅等活动的公共区域,激发蔓耗夜晚活力,打造蔓耗特色之夜的主要区域。滨水地段主要是蔓耗镇生态湿地公园,改善内部生态环境,结合滨水步道提供滨水栈道、休闲垂钓等功能。休闲沙滩段结合蔓耗镇的白沙滩打造,可成为镇区一大特色休闲区,结合沙滩雕塑、沙滩漫步、烧烤、运动、婚礼摄影等项目,集结人气,成为蔓耗镇一张地区新名片(如图3所示)。
4.4 道路系统规划
对外交通道路以区域性交通干道为主。内部主要道路以规划区内生活性道路为主,车速比较慢,人流较多。滨江路段规划宽度为4 m,以游赏性为主。游步道以游赏性道路为主,便于人们通达、观光、体验。以锡文化、锡元素,铺以锡砖为线索打造一条景观游览道(如图4所示)。以“随山就势,依山临水,尊重地形,分台处理”为原则对现状地形进行分台处理,尊重地形,结合道路和现状保留建筑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保障核心区修建的实施性和落地性。
4.5 棚户区改造规划
坚持让利于民、改善居住环境、解决居民生计的指导思想,就地集中安置的基本原则,从居住和配套服务设施2个方面来解决社区的安置问题。居住片区包括居民住宅和幼儿园2个部分。保留县道102南侧沿街住宅规划,后期进行风貌改造,以达到整个镇区建筑风貌的统一。商业片区用地分为商住混合用地和商业用地。规划商业主要布局在片区中部和入口处,该商业片区以古码头为核心,综合布置领事馆餐厅、锡文化工作室、八大商号、小院酒吧、海关酒吧等文化、休闲设施,同时在规划区入口处布置游客服务站,为过境游客及当地的游客提供服务。在北部规划区入口处,保留部分现状商业建筑。
5 结语
解析蔓耗镇的历史基础和发展现状,充分挖掘古镇历史文化,整合古镇资源,升级古镇产业结构,调整蔓耗镇规划布局,完善镇区生态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形态,坚持做到宜居宜业,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达到业态、文态、生态、形态的高度统一,为传统小城镇更新探寻了一条持续有效的规划路径。
参 考 文 献
[1]胡滨,邱建,曾九利,等.产城一体单元规划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3
(8).
[2]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
[3]吴必虎,肖金玉.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与相关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2(7).
[4]宋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四态合一”规划建设——以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4(11).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