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玉丽
【摘 要】 本着“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立足生活本身,挖掘生活中具体事例,围绕思想品德课教学素材的搜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后延伸训练设计,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导语、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情境设置,有效地触发学生的“最近的发展区”,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感悟和理解生活,彰显和放大思品课的德育功效,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使思品课更生动,更有效,使德育教育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初中思品课;立足生活;彰顯;德育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01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正在思品课教学中枝繁叶茂地生长,思品教学只有与生活密切相连,立足生活才能触发学生的“最近的发展区”,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道德生命之树自由生长,春色满园。
一、教学素材链接生活
教学素材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活水”源泉,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的关键。通过引入各种各样的教学素材,以素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案说理,以理论案,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思品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提高了思品课的教学质量,更是思品学科的德育功能所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场景,如在讲授《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教学中,我选用的教学素材是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希望通过刘伟的例子,引导学生体验到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但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经历刘伟那样的处境和困境,也无法体会到面对这种困境所需要的勇气。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撤换了原来的素材,选取了该班同学的事例:个子不高、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班级争光的张敏;虽患有口吃,却乐呵呵甘当班级花草小园丁的李馨;脚部受伤了,拄着拐杖一节课都不肯落下,戏称自己是“变形金刚”的李业……学生纷纷发表感言,深切体会到以乐观心态对待生活的重要性。用学生的生活当做教学素材,让知识变得可以触摸,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共鸣。事实表明,离学生越近的,学生的感受越充分;自己身边的人事,学生往往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化远为近,选择目所能及,能够走进学生生活,更能走进他们心里的教学素材,才更容易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达成德育目标。
二、教学过程体现生活
1.新课导入生活化
迅速创造一个融洽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带入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是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让新课导入来自生活,从而使学生对新课学习有广泛的兴趣。
以《生活处处有情趣》一课为例,我首先播放视频歌曲《文登是我家》,呈现耳熟能详的家乡自然美景及人文活动图片,学生有感而发,争相说出家乡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诱趣入境,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课堂氛围自然而然就活跃起来了。生活化的导入,使学生感到思品课就在我们身边,不着痕迹地融进了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德育教育中。
2.课堂组织形式生活化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共同发展”等新的教学理念,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的诞生,并催发了诸如“话题式”“竞赛式”“访谈式”“辩论式”“演讲式”等讲堂组织形式的兴起。以人为本、开放、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惊醒了沉闷的课堂,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为推进思品课教学生活化提供了保证。
在讲授《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敞》时,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竞赛活动:我是你的眼,你是我的腿——模拟盲人和腿疾患者,互相搀扶,双腿健全的盲人背着双眼完好的腿疾患者,在“车”来时穿过“马路”,其目的在于考验和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增进合作意识……我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这样的人,你希望别人怎样帮助你,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人?”
学生即席发言,争着说感受谈想法,深刻领悟到生活处处有合作,时时有合作,生活需要合作的道理。课后,对班级生病、受伤,弱小或身体有缺陷的同学,有人帮着接水、交作业,有的扶着同学上医务室、打饭……好多家长感动地到校道谢。融洽的同学关系,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彼此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助人,学会奉献,并延伸到生活中,这正是思品课要达到的育人目的
3.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情境创设要以课标为基准,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知识方法获得有效,学习能力提高有效,情感道德得到提升。
记得在进行《孝敬父母》的学习时,我录制了一位家长的回忆,课堂上,当妈妈亲切的话语从录音机里缓缓流出,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妈妈先谈到孩子在肚子里怎样一点点长大。接着讲述自己怀孕及抚养孩子的一些小事。倾听过程大约3分钟,可时间似乎从按下键的那一刻凝固了,在这一刻,师生一起感动着,如临其境,大家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这种以问题引领学生开展讨论,用情境作为抽象理论的载体,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重视审视自己的生活,达到德育生活化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课后延展回归生活
道德的教育是活动,是体验,是过程。在课堂回归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命运,从理解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生活,过着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是思品课的目标,因此,思品课不会在下课铃响中结束,而是在学生生活实践的课堂继续拓展、延伸。
在讲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记录我的家务劳动”,让学生们拍下自己家务劳动的照片,配以感悟与家长的感言。在交作业时,我明显感到每个孩子骄傲的神情,他们真的体会到了劳动光荣、为父母分担、有担当能负责的喜悦。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一些答案多元、思维开放、具有时代性,如“社会热点我发言”小论文、“爱心助力”活动调查、关注两会等作业,引导学会主动探究,学以致用,能让学生很好地从课堂走向生活。
总之,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生活处处是课堂。思品课应善于挖掘生活中具体事例,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感悟和理解生活,让学会运用课堂上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思品课才会更生动,更有效,德育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