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未到吕梁边界,早在少儿时期就印在心里的郭兰英的歌音便开始在脑海回响了。太行、吕梁犹如两位把门的将军,对峙在三晋的东西两端。从古至今,山西几无战事而可雄视天下,这两座大山的屏障作用功不可没。由此,山西才成为“京畿门户”。
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几乎成了华北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铁壁合围、三光政策”,在山西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就是要拔掉坚持在华北抗战的八路军这颗钉子。于是,整个山西从城市到农村便陷入了与日军几近肉搏的战火之中。
太行山自不用说,因为那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亮剑”讲述的主要故事大致都是太行山的战斗事件。而馬烽、西戎两位老作家所著的《吕梁英雄传》则是发生在吕梁山区的抗日英雄故事。当时,马、西二老在《晋绥日报》任战地记者,报道了一位抗日英雄的传奇故事,由于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战士群众喜闻乐见。组织上就鼓励二位写成连续故事在报纸上连载,以便鼓舞根据地军民的抗日士气。于是,二位作家开始了艰难的创作历程。于是便有了不朽的作品:《吕梁英雄传》。据说,两位每天在深山里,把老乡家的小炕桌放到院里,上边摆上茶壶、茶杯、山药蛋,把茶壶作为县城,茶杯作为鬼子据点,山药蛋则是村庄或山头,“鬼子到了那里,我军主力在那里,民兵小队在那里,打冷枪在那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出了《吕梁英雄传》!
吕梁山脉的主峰在关帝山,海拔2830米,是山西第二高峰。山内气候寒冷,原始森林密布,居民一般生活在较平坦的山沟沟里。农作物以莜麦、黍子、高粱、山药蛋(土豆)等耐寒作物为主。八月中旬的吕梁山里,夜间气温已经下降到了摄氏13℃左右,老人们已经开始烧火炕了。
这次是应好友的邀请到他家去小住,捎带一睹他家乡的壮美风光。风景美我就不说了,因为拍了一些图片,看着更直观。印象最深的就是山民们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房子还很破旧,烧火基本靠材禾,家中摆设基本还是破旧的家具。电视机也有,但是尺码很小。倒是通了电话,有了与外界联系的现代化工具。手机则时而通,时而不通,基本用不上。出行的工具有农用三轮、摩托车等。
山民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民风淳厚。我们到达前,邻居听说有客人要来,就把院子里还没成熟的南瓜揪下送到了朋友家,还送来快要成熟的土豆,帮忙熬好了小米土豆南瓜粥。我们一到就端上了小炕桌,那粥喝起来真叫个鲜,人的心里真叫个热!晚上,和朋友老父亲睡在热炕上,心理暖洋洋的。我就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幸福?这位老人他幸福吗?他十年前就因肺癌切掉了四分之三的肺叶,三个孙女都嫁到了城里好人家,多次要老人搬出去享福,可他就离不开这满山的松树、桦树林,离不开漫沟沟的山药蛋,离不开日夜厮守的邻里乡亲。反倒越活越结实了!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人的幸福度取决于人的心理满足度。
思来想去,还是知足吧!知足者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