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敬
【关键词】 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83—01
新课改虽然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但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在实施新课改教学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新课改这栋高楼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笔者针对语文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几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一、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导学案是教案的翻版,是教学流程的简单呈现。导学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文本的学案,而不是告诉学生授课流程的教案。对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文本上,即预习的要求、预习的方法、预习的目标以及预习应达到的效果,让学生在预习文本时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2.导学案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没有做到分层探究和有序引导,不能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不突出,设计的问题缺乏合理的整合,使得导学案凌乱、没有章法,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了使导学案的内容清晰明了、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导学案应在具体的设计安排上分四个层次阶段,分别为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和拓展类。这四个层次,是设计导学案的科学标尺,在此标尺之下再根据文本的差异性进行灵活处理、合理安排。这样,在设计导学案时就能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基础到能力的逐渐提升。
3.导学案的使用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实用性。很多教师的导学案的使用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实用性。那么,怎样才能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导学案呢?第一步,导学案课前发给学生去做;第二步,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以便依据学情二次备课;第三步,结合导学案实施教学,这时的课堂教学不但有效,而且高效;第四步,学生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或“学后心得”,意在让学生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总结;第五步,每学期期末把所有导学案整理装订成册,使学生有了一本有价值的复习资料。
二、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随意使用讨论法。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有些教师随意使用讨论法,不管有没有必要,是个问题就拿出来讨论,根本不考虑其必要性。其实,拿来讨论的问题既不应该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答案的问题,也不应该是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未知领域的问题,而应是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讨论要设计思维层面,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最好做到层层深入。
2.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运用讨论法,可是在运用中却有“蜻蜓点水”之嫌,讨论时间太少,讨论不充分。既然安排讨论,讨论就一定要尽量充分彻底,讨论时间一定要尽量充足,至少十分钟。首先,一个问题提出之后,要先给每个学生几分钟自主思考的时间;其次,小组成员内部再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意见的交换;再次,把这些交流成果归纳总结;最后,展示讨论成果。可见,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研究透彻明白,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行的。
3.教师在讨论中角色定位不准确。在讨论教学法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把自己定位成“观者”或“编外人士”,站在讲台上等待学生的讨论结果,这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要介入学生的讨论,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与学生融为一体。在学生讨论初期,應巡视、观察、倾听,在讨论的关键时刻,应不着痕迹适时加入,或给有分歧的小组启发指引,或给停滞不前、思路阻塞的小组指点迷津,或鼓励激发已提早完成讨论的小组,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与反思。
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推动下,“10.35”教学模式被广为推行,即教师讲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35分钟。它的精髓就是要求教师讲得少,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可有些教师不能领会这种新模式的精神实质,只是简单地模仿、生搬硬套,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原来是“填鸭式”,现在是“放羊式”,教师纯粹不讲,把问题全部丢给学生,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理念没有错,但是不等于教师不讲,全由学生自学,教师讲多讲少,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讲,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要依据学生知识面的宽窄,智力水平的高低,生活阅历和经验的多少,还有文本的深浅,问题的难易来灵活处理。
总之,在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时,不能不顾客观实际,生搬硬套,只注重形式,忽略实质,应该因地制宜地、有创新地寻找一条符合自己、切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之路。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