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路时期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通

2017-07-03 04:36熊彦清
关键词:和田地区异域丝路

熊彦清

读书报:我以为,本届北京论坛语言分论坛中,“以古丝路多种语言、多种文明为背景,从历史的角度看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通”这一分议题的设计很是恰当。在历史的丝绸之路上,多种语言和文明共存,相互碰撞、融合,这种碰撞与融通对中华文明有什么影响呢?

段晴:近些年来电视台曾播出多部关于丝路古道的系列报道,因此中国老百姓对丝路的概念并不陌生。丝路古道,对中华文明的影响非常大。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异域文明是通过丝路古道而进入中原,并对中华文明发生巨大影响的。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佛教,佛教是途经丝路传人中国的。其实不只佛教,沿丝路进来的还有基督教。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唐代初期,基督教就沿丝路进入中原。中国最早的基督教会(这里是泛指的,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新教教会)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甚至创立了独特的体制,有自己的宗教领袖。唐明皇曾经聆听过基督教的唱诗,歌词是《圣经》的《诗篇》,但是當时他听到的唱诗语言是古代叙利亚语。当时的中国,和今天一样,可以听到各种外国语言。根据近年来的发现,犹太教很可能也是从新疆走丝路进入中原的。以前学界推测,犹太人可能是经海路来到中原的。但是近年来,我们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了一封几乎保存完好的犹太人写的信,这封信使用的语言介乎新波斯语与中古波斯语之间,而文字使用的是希伯来字母。写信人是曾经生活在和田地区的犹太教的一位拉比,这说明和田地区曾有犹太人的社团。写信时间大约在8世纪末9世纪初。这封信充分证明,犹太社团很可能是从丝路进入中原的。

最明显的例证是佛教。历史上,大量佛教经书被译成汉语、藏语,对汉语、藏语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的语汇如此深入到这两种语言当中,以至于我们今天如果剔除这些词汇,根本无法说汉语,说藏语。以汉语为例,通过这种交流,汉语的词汇和表达的生动性得到了很大的丰富。比如一些很著名的成语,如飞蛾扑火、作茧自缚等,原是佛典用语。佛经翻译成汉语后,一些著名的汉族文人如白居易等喜欢读佛经,他们在自己的诗作中使用这样的成语,而他们的诗句又是中国人喜欢背诵的,这样通过诗人的笔,异域的表达方式深入到了汉语的词汇中。

读书报:与当下对照,在古丝路上,是否有一种强势语言?汉语在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段晴:在古丝路上,可以说没有强势语言。我比较熟悉于阗文献,就以于阗为例来说明吧。从于阗文书,可窥见汉、藏族在西域地区的统治,以及文化交融。有的人甚至姓汉族的姓,起藏族的名,而本人说于阗语。从古丝路的情形看,各种语言、各种文化是可以并行交融的。

读书报:可以说,不了解异域语言,也就无法了解异域文明,更无从了解我们和异域文明的交流情况,那么现在我们对这些语言的研究情况如何?

段晴:对异域古代语言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学术水平,因为这后面意味着巨大的学术投入、广博的基础面和学者们数十载的精力投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拥有多种古代语言学科。北大外院为西亚古代的楔形文字,以及古代语言阿卡德语、赫梯语、古希波来语等都设有教席。这些语言对北大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开课。特别是印度古代语言梵语、巴利语还设有独立的教研室,可以招收本科学生。在外院以外,哲学系的靳希平教授,年轻的徐龙飞教授还对全校开设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历史系的彭小谕教授开设教会拉丁语。历史系的女教授颜海英从事埃及的象形文字研究,成绩斐然,也在北大开设古埃及文字的教学课程。一些从事古代语言研究的教授的水平在国际上都是很知名的,例如东语系的拱玉书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楔形文字专家。除了北大,复旦大学也开设有古代语言的课程,其代表如黄洋教授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和田地区异域丝路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绸都人
异域寻踪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