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洲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经济发展引擎,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重要契机。“公益创业”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创业模式,其开辟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路径,深化了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与价值,拓展了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基于此,本文拟以河南省为例,着力分析“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影响因素,深入思考“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撑机制。
关键词:“双创”;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刺激下,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愈来愈严峻。国家为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在建立健全以及逐步完善就业环境的时候,开始着力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以此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而公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实践形式,已经在西方国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包括河南省在内的我国诸多省份与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涌现出了规模庞大的非盈利组织与带有公益性质的相关企业,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机制。
一、“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现状
(一)利益方接受公益创业的程度偏低
根据调研发现,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高校,因当地市场经济的起步时间较早,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故率先成立了一批大学生公益创业培训基地。[1]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广大内地高校却依然处于公益创业的萌芽阶段,特别是受“志愿服务”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使得很多河南高校大学生对应用商业形式运作公益组织的模式缺乏科学认知与直观感受,从而大大限制了河南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的活跃度。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力度薄弱
目前河南省出台的有关公益组织方面的文件与政策,并未体现出大学生这一主力群体,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没有进行定位。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活动中常常遭遇“天花板”现象,即政府没有安排专项的服务大学生公益创业窗口或项目,高校也未对公益创业进行合理定位。所以,当前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依然处于真空的监管地带,还未建立相应的引导措施,对其公益性与商业性缺乏足够的平衡,极其容易使其“偏离目标”。因此,强化针对河南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力度,是现阶段河南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所需资源缺乏
公益创业属于创业活动的一个分支,其依然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无论多么优秀的公益产品,一旦缺乏资金投入,也无法打入市场,更不能带来任何社会效益。[2]而大学生由于受创业经验、社会经验与自身身份的限制,因而所积累的公益创业所需资源相对较少,尤其是筹资渠道少之又少,这就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挥与实现。
二、“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公益创业认识不足。公益创业活动不但能够促使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得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爱抚,进而更幸福、更快乐的生活。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产生背景、主要特征、相关概念、突出性质、重要功能等诸多内容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甚至对公益创业的浅层概念还不甚了解,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创业活动范围以及公益创业的成功率。
缺乏公益创业毅力。大学生因接受过长期教育,促使其一般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心,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为国家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经济发展等发挥价值,尤其是在公益创业初期,大多抱有高涨的激情。但实践表明,占据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公益创业领域的奋斗中缺乏长期坚持的毅力。
(二)客观因素
政策支持不足。大学生通常都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質教育,其大多数拥有较强的同情心与怜悯心,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同时,大学生还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知识,头脑与思维比较活跃,具备一定的解决社会问题与创造能力,且能够产生一系列优良的公益创业想法,但由于河南省在实践管理、企业运营等方面缺乏相应支持,促使其在从事公益创业活动过程中困难重重。诸如,虽然河南省工商局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政策,但归根到底这些政策都属于原则性规定,加之诸多政策都设置了相应的限制性条件,使得其操作性大大降低。
法律支持不足。河南省各大高校目前还未构建大学生信用体系,相应的公益创业组织准入机制、规范化经营等法律体系依然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大学生实施的公益创业活动很难得到金融结构的贷款,也很难得到各投资机构的注意与青睐,直接造成相当多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计划化为了空中楼阁与海市蜃楼[3]。
三、“双创”背景下构建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的思考
(一)发展一体化的公益教育体系
公益创业教育是指对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所必备的知识、精神、能力、实践技能以及思想意识的系统化教育,工社会利益与公共利益引导性的教育,完善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包括研究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实践体系。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公益创业教育已历经近20年的发展路程,包括哈弗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一系列顶尖院校,都已开设有公益创业课程,其中哈弗商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收了首批公益创业博士生;国内的公益创业教育则开始于上世纪末,虽然目前仍处于公益创业教育的探索阶段,但部分地区的高校也取得了些许经验,如湖南大学开创的融合“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一体化创业教育模式等。[4]国内外这些大学公益创业教育经验对河南省高校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所以,努力发展课程教学、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的一体化公益教育体系,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
(二)搭建支持性的创业孵化平台
与创立商业企业相比,公益创业的艰难程度并不低,甚至对相关创业者的意志力、知识、能力与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河南省政府、社会与高校有责任对立志于公益创业领域的大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支持,最大程度解决河南省高校公益创业文化氛围不足的问题,尽可能的孵化出更优更多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组织,以此消除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方面的畏难情绪。比如,可以借鉴哈弗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创设的“SE Lab”(公益企业创业实验室),以及其安排的问题研究、组织调研、案例分析、报告撰写等课程计划;参考国内其他高校已成立的创业孵化中心,学习其创业场地的选择、软硬件设备的配备、小额资助方案、创业能力培养等服务模式。另外,由于对公益创业初始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在创业资金方面的需求通常是最为迫切的,因而创建公益创业基金可以说是搭建公益孵化平台的核心工程,具体可从两方面寻找突破口:一方面是鼓励大学生通过努力经营公益组织取得相应收入;另一方面是拓展社会捐赠渠道,帮助大学生积累初期的公益创业资金。
(三)强化导向性的创业规划能力
根据实际调查发现,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的公益创业失败率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活动并未做出一个全面的长期规划。面对当前就业压力愈演愈烈的形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是在无法就业的境况下选择的创业,不仅缺乏相应的创业能力与资源准备,而且创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较大,大大扩大了创业风险。从本质上讲,创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大学生对未来创业生涯的计划与预期,河南省各所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5]具体实施策略可从新生入学着手,即认真把握大学生的发展意愿、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并以此为着力点有效引导有潜力的大学生探索符合其自身特质的创业方向,培育其创业生涯的规划能力,使其明确自己的公益创业目标,并能自主学习有关知识与技能,且会灵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拓展自己的公益创业空间。同时,河南省高校应建立创业规划能力教育的长效机制,全方位支持大学生的公益创业动力,帮助其克服创业的盲目性,提高公益创业的成功率。
总而言之,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创业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观念的改变一方面需要大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公共服务支持、政策引导等,尤其要靠高校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大力支持等。只有进一步优化机制才能够真正推動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创业观念的科学转变,并将之应用到创业实践过程中。所以,河南省要以此为根基,充分抓住“双创”背景下的良好发展机遇,借助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强劲发展势头,帮助大学生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双创”活动对经济社会的重要驱动,推动河南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权.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3).
[2]高纬俭,梅文娟.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判制度比较研究——基于特别隐私权的理论视角 [J].天中学刊,2015(01).
[3]潘加军.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
[4]唐亚阳等.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为例[J].企业导报,2010(01).
[5]张锦等.国外社会创业组织绩效评价模式与整合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