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学斌余 萍
1.三峡大学仁和医院 (湖北 宜昌,443001) 2.湖北省中医院
疏肝固肾汤治疗小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30例
邬学斌1余 萍2
1.三峡大学仁和医院 (湖北 宜昌,443001) 2.湖北省中医院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指乙肝病毒(HBV)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HBV相关性肾炎至今无特效药物。近年来笔者应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该病,收到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间在我院诊断为小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病例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13岁,平均(8.6± 3.2)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3年,平均(1.3±0.45)年;ALT(185.3±42.5)U/L,BUN(8.48±3.52)mmol/L,24h尿蛋白定量(2.46±1.65)g。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14岁,平均(8.75±3.4)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3.6年,平均(1.5 ±0.37)年;ALT(181.7±45.6)U/L,BUN(8.78±3.61)mmol/L,24h尿蛋白定量(2.51±1.82)g。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肝肾功能、24h蛋白定量、尿红细胞、HBeAg、HBV DNA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1年中华儿科学会肾病组北京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护肝药物肌苷,重者静脉注射注甘利欣50~150mg,1次/d;α-干扰素,每次100万u~300万u,隔日1次肌注;维生素、能量及对症处理,有感染者予抗生素,有水肿者给予利尿剂,高血压者予降压。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疏肝固肾汤”中药免煎颗粒,1剂/d,开水冲服,疗程同对照组。药物由茵陈、栀子、丹参、柴胡、牛膝、茯苓、甘草各10g,紫草、活血莲、鱼腥草、山药各12g,黄芪20g组成。根据临床症状酌加车前草、白茅根、仙鹤草清热凉血利尿;加夏枯草、天麻、钩藤平肝潜阳。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1月、2月、3月时分别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肝肾功能、HBeAg、HBV DNA、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等。由本院检验科完成。
1.5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肾功能正常,HBeAg、HBV DNA转阴,24h尿蛋白定量正常,血尿消失;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HBeAg、HBV DNA滴度降低,尿红细胞3个/HP以下;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HBeAg、HBV DNA滴度降低不明显,血尿及24h尿蛋白定量无明显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LT检测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LT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LT结果比较(±s)
与对照组同时间段比较,*P<0.05
185.3±42.5(n=30)治疗1月101.2±35.4*19(63.3)*治疗2月58.4±25.2*24(76.6)*治疗3月33.1±12.7 27(90.0)对照组治疗前181.7±45.6(n=30)治疗1月130.4±40.218(60.0)治疗2月78.1±29.4 22(73.3)治疗3月37.5±15.7 26(86.7))]治疗组治疗前组别ALT(U/L)(±s)复常率[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HBeAg、HBV DNA阴转情况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HBeAg、HBV DNA阴转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尿红细胞、24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情况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尿红细胞、24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尿红细胞、24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比较(±s)
与对照组同时间段比较,*P<0.05,△P>0.05
组别尿红细胞(个/HP)24h尿蛋白定量(g)尿素氮(umol/L)>10 2.46±1.65 8.48±3.52(n=30)治疗1月5.2±2.2△1.81±1.22△8.42±3.41△治疗2月4.1±1.9△1.24±1.13△8.19±3.12△治疗3月2.0±1.8△0.72±0.81*7.05±2.13*对照组治疗前>10 2.51±1.82 8.78±3.61(n=30)治疗1月5.9±2.19 1.92±1.43 8.51±3.44治疗2月4.8±1.5 1.37±1.12 8.28±2.93治疗3月治疗组治疗前2.1±1.8 0.97±0.82 7.72±2.21
2.4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n(%)]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性(HBV)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肾小球,激活补体,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目前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诊断,肾组织免疫荧光检测患者不易接受。临床上除有蛋白尿、血尿等肾炎的临床表现外,可伴有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血中可查到HBV的血清标志物如HBsAg、HBeAg、抗-HBc、HBV DNA等,并可检出HBsAg免疫复合物。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根据发病机理主要采用护肝、抗病毒、改变机体免疫反应、排除非特异性炎性介质、应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等综合性治疗措施,但疗效不理想。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胃不足、湿热疫毒内侵、瘀血阻滞所致,常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气健脾、调肝养肾等法[2]。我们采用自拟中药“疏肝固肾汤”,方中鱼腥草、栀子、茵陈、柴胡可清热解毒理气;丹参、活血莲、紫草能活血化瘀;黄芪补虚益气,托毒外出;山药、茯苓健脾宽中;车前草、白茅根、仙鹤草清热解毒利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补气健脾、调肝养肾之功。治疗组患者在总有效率、肝肾功能改善及24h尿蛋白定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对HBeAg、HBV DNA的转阴疗效不十分满意,有待进一步探讨。
[1] 中华儿科学会肾病组.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2):746-748.
[2] 尚菁.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小儿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肾病70例的临床研究[J].医学前沿,2014,26(3):137-138.
10.3969/j.issn.1005-0264.2017.02.019
2017-02-27 编辑:韦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