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呵护学困生

2017-07-01 11:13廖良春
新课程·中旬 2017年5期

廖良春

摘 要:素质教育核心理念表明,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困生”是教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教育问题。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转化一直是教育者热议的话题,因此,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成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教育目标。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学困生心理特征以及学情,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虽然数量并不算太多,但是,他们的存在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是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因素。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教师采用“取特定”的教学手段进行特例辅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学生的心理问题着手,层层推进,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用心关爱留守儿童,助力学困生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留守儿童中学困生的形成主要跟家庭、社会、自身三个方面有关,学困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教育问题,迫在眉睫,急需解决。

1.家庭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少青年男女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有的甚至托付给亲戚照管,大部分留守儿童跟父母只能靠电话联系,只有节假日以及一些生日这些特殊日子才会见面,但是这毕竟不会太频繁。跟父母缺少沟通,这是造成儿童心理压抑以及各种心理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爷爷奶奶对孙子辈可以用“溺爱”一词形容,付出一切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心理辅导,精神世界贫乏,没有正规的指导,学习自然每况愈下。

2.社会原因

如今社会经济不景气,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到“泯然众人矣”,这种现实的落差,造成一种普遍观念的存在:教育投资跟回报不成正比。从儿童到大学生毕业这个漫长的学习生涯,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即使找到工作,也是挣着微薄的工资浑浑噩噩度日;相反外出务工却能赚到高薪。这种明显的反差,让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无用。

案例:

徐××是一个好动、爱调皮捣蛋的学生。他很聪明,但是却不将聪明用在学习上,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垫底。我跟他进行过好几次谈话。我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一点也不笨啊!”他却说:“好好学习考大学有什么用,大学生出来工作,还不照样在餐馆刷盘子;我爸小学都没毕业,却是个包工头,一年挣的钱比大学生几年挣得都多。”

上述案例深刻揭示了读书无用论的存在,疏于心理辅导,把精力用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低级趣味之上,这对他们的学习发展大为不利。

3.自身原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兴趣爱好、智力水平以及后天努力等方面都大有不同,有的学困生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有的智力水平不足,学习吃力,有的学生后天努力不足,这都是跟其他同学拉大差距的原因。

二、學困生转化的相关策略

1.了解学困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这要求教师能遵循“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原则,深度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距,在教学中体现差异教学,进行针对性教育以减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这其中最基本的前提是进行学情调查。

家访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学生的家中进行家访,由于留守儿童身边缺少父母陪伴,跟爷爷奶奶或者亲戚居住,缺少沟通,跟同学也鲜有沟通。因此,只有直接跟留守儿童的暂时监护人沟通才能了解他们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这为接下来的针对性教学做好了铺垫。家访过后,将学困生的基本信息绘制成表格,认真分析。

2.学生测验,及时辅导

在教学完章节内容后,当堂测验。用成绩说话,找出学困生知识的薄弱部分,并且将这些学困生进行分层处理;接着,采用对学的方式进行辅导,可以挑选出一部分优等生,采用一帮一的战略进行特例辅导,优等生在给学困生辅导的过程中,也能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也能减轻教师肩上的重担,一举两得。

3.正确的方法

在教学研究中,不难发现,好多学困生并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写”“背”,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对于学困生可以采用放宽政策,背诵课文的时候,告诉学生切勿操之过急,一天记一个自然段,让学生一段一段地进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写字的时候,必须要求学困生能先读字词,再理解字义,分析字形,一笔一画在田字格本中工整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用真爱呵护

教师必须用真爱去呵护学困生,在学习生活上关爱学困生,比如,学困生没有作业本或铅笔,身上没有钱购买,教师可以主动给他们买一些笔纸,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用爱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学生更能有信心学下去。

总之,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当利用饱满热情,用关爱去打开他们冰封的心门,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为他们的前程点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李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D].湘潭大学,2015.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