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萍萍
摘 要:略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对文本进行删繁就简,既不能囫囵吞枣又不能面面俱到,可以省去过细的指导,却不能少了方向性的把握,要通过各种方法,把准略读教学之“脉”,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努力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
关键词:略读教学;把脉;四管齐下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在人教版教材中的比例,至六年级已达到半壁江山,如何把准略读教学之“脉”,就需要明白什么是略读。简而言之,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往往雾里看花,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把握不足。
一、错误频现:雾里看花花非花
错误一:略读=精读
从整个人教语文的教材体系来看,略读课文的质量都是上乘的,不少篇目还可以和精读课文“比翼齐飞”。正因如此,课堂中,教师对每个环节都难以割舍,每个细节都不想舍弃,或对教学环节精雕细琢,或过于注重人文内涵的挖掘,这种并驾齐驱的处理方法,不仅延误课时,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错误二:略读=浅知
略读课文一般篇幅较长,安排的课时仅有一课时,但这里的“略”是指教学简单高效,抓提纲挈领,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就曲解了“略”之深意,以为粗知就是浅知。殊不知略读教学中,重难点更为集中,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重点地研读。因此,课上教师就有“走过场”之嫌,造成“教而未教,读而未读”的局面。以五下略读课《祖父的园子》为例,看两位教师的处理:
教师一: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
学生回答,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快乐的园子、五彩的园子。
于是教师总结:对呀,这么一个自由、快乐有活力的园子,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教师二: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
生:这是一个自由、快乐、充满生机的园子。
师:难怪这个园子会深深地烙印在萧红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那么孩子们,为什么说这个园子是自由的,是快乐,是充满生机的?去文章中圈圈、画画、找找。
学生在圈圈画画中感悟到了园中的自由之事,自由之景,继而感悟到了成年后的萧红生活颠沛流离,这自由快乐之童年时光就是萧红心中的永恒。
同样的问题导出,却是不一样的教学效果,第二位教师的处理精准地把好了略读教学之“脉”,让萧红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
错误三:略读=自学
略读课上,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阅读机会,但这种自主阅读是带着目标,带着要求,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并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放任自读。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语言习得的能力、迁移的能力,把以往从精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从而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自主阅读。
因此,略读课教学时要尽力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努力达到“教略”而“学丰”,这就需要教师探寻正确的教学策略,对略读课文进行“精”处理。
二、撩开面纱:四管齐下遇精彩
(一)目标上——删繁就简 略而不虚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从整体着眼,求精求简,有针对性,不能过全过细过高。因为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每单元精读课文的后面,是根据精读课文习得的经验,来提升阅读能力。目标的制定一旦过高,教学中就极易出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场面,整堂课也会变得低效。因此,在教学目标制定上,力求重点突出,删繁就简。
(二)结构上——局部求精 略得精彩
略读课文在教法上,要以大板块粗线条来推进教学进程,避免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的空间。教学思路一般是:初读全文,粗知大意——整体求略,局部求精——总结学法,拓展延伸。下面以《猴王出世》(人教版五下略读课文)为例,一起感受教师设计的精妙。
第一板块:粗知大意,梳理脉络
师:孩子们,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思考: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生1: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生2:猴子们发现了一个帘洞,石猴带头进洞,最后众猴拜它为王。
师:文章总共有四个自然段,刚才大家已经理顺了开头和结尾,那每个自然段能够用四个字来概括?
生:石猴出世、石猴探洞、石猴报喜、石猴称王(利用几个大问题,课文的脉络一下子就被梳理清楚了。)
第二板块:局部求精,品出味道
教师出示清代张书坤对《西游记》的评价:《西游记》是一部奇书。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绝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皆奇文也!
教师紧扣一个“奇”字,带领学生回到课文回原著品读,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这种设计让人拍案叫绝。
(三)方法上——精当点拨 “略”显风骚
叶圣陶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教师在阅读课的指导上要把握好分寸,要为学生的多元理解创设一个更为开放的阅读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取舍,会抓文章中的纲领性文字,并能在精妙处进行点拨,凸显文章的重难点。
如五下略读课文《刷子李》教学板块,就从两大方面着手,让难点迎刃而解:
其一:聚焦刷子李“奇异”之处,感知“技艺高超”。
师:轻声读课文,思考:刷子李之奇,奇在( ),奇在( ),奇在( )。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刷子李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其二:聚焦曹小三的心路历程,感悟“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
师:孩子们,作者明明是要写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为何却用大量笔墨描写他的徒弟曹小三?这一天,曹小三的心情又经历了哪些起伏呢?来看看曹小三是怎么想的?(教师出示原文,并让学生在留白处填空。)
“奇”让人物变得越来越丰满;曹小三的心路历程,渗透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让故事更显艺术张力。
(四)语言上——重视积累 略而不略
略读课文也是一种阅读文本,其中很多篇目不乏文质兼美的词句,在语言和思维处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进行训练,并引导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贮存和积累,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猴王出世》为例:
出示课文: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段话中,语言的训练点非常丰富,句子对仗工整,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律感。那么,如何找到这段语文文字的价值呢?一位教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师:刚才我们在学习时一直关注文章的内容,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看看这一段语言描写有什么特色?
生:运用了排比、对仗的修辞手法,读起来语言很有气势。
生:我发现三个字的句子都是动词加名词。
师:说得好!关注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节奏,石猴的形象一下子有了跳跃感。
生:我还发现作者写的都是石猴与谁玩耍、吃东西、夜晚住宿这些内容。
师:关注了语言的内容写了饮食、交友和起居。像这样的语言原著中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再去找找,平时练笔时,我们也可以运用类似的语言把人物写丰满……
略而不略,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语言的魅力,石猴自由、灵动的形象跃然纸上。语言和内容达到了很好的统一,语言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综上所述,略读教学一定要准确把握教学的主旨,准确定位,精当点拨,留给孩子自我感悟以及语言习得的时间和空间。只要把准略读教学之“脉”,略读课文教学定能走出迷雾,达到理想的课堂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文凑.如何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度[J].福建论坛,2010.
[2]郑宇,施茂枝.略读课文该怎么教[J].小学语文教学,2008.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