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不是随想随提的随意性提问,所谓随意性提问是指没有技术含量,毫无启发引导的内涵,也无法做到有效率,随意性提问反映不出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太过随意的提问如同走马观花,既体现不出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忽视了学生这个课堂主体真正的心理诉求。随意提出的问题难度可能忽高忽低,高了则让认知水平低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低了又让认知水平高的学生轻视。可见,为了保证授课质量,也为了让每节数学课都能高效,课堂提问就要有效,有效提问也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载体。“问题”二字反映了教学的核心和魅力,有效提问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同步提高,用有效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热爱数学,主动开发思维,积极思考探索,萌生创新火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这个介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产生新的思想和概念,从而在解疑过程中逐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同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解疑释疑的良好数学习惯,不断开拓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的品质和素养。
一、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择提问语言
针对小学生,儿童化的语言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和喜爱。因此,教师的提问首先从语言运用上就要做到“童言童趣”横生,用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的语言,把问题改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或者用儿化语言表述问题,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学生听来会倍感有趣、生动、形象,让学生从提问中感受到愉悦,并产生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思考探究,乐于投入其中解题,这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吸纳、理解、运用,更能从解题过程中获得一份快乐体验,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如若教师用成人化的语言提问,无疑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认为提问也只是一种生硬的表述,对此不感兴趣,也无法理解,从而导致问题失去效果。
二、有“度”有“量”是提问的原则
课堂提问既要有“度”又要有“量”,教师不能出于自身的随意性而过高或过低地向学生抛出“问题”的绣球,有的学生接得上,有的学生接不上,造成懂的懂,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摸清和掌握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未曾关注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认知界点是哪一块,也未就此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使其有效掌握这部分知识。说到提问的“量”,有的教师可谓讲三句就要加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感到疲倦,太多的问题没有了重点,而且教师并没有把握提问的时机,也没有对要提出的问题在备课阶段进行预设,随心所欲,想提就提。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提问节奏,自然会失去解题的兴趣。教师掌握提问的“度”和“量”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是将问题的提出建立在师生平等关系的基础上,提问多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创设问题情境。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接受程度不同,解题能力不同,这些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综合因素。
三、层层深入是提问的方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提问不应该是直白的表述,也不应该将提问置于学生表面的认知程度上,提出的数学问题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探索,开启主动思维模式,让学生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解题欲望。如此这般,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充分调动自己的数学知识储备,运用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了解题型,摸清题型,搞懂题型,融合自身的信息纳入,对问题一一展开分析、研究、验证,这一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者是组成小组,小组间交流探讨,给课堂教学气氛带来勃勃生机。整个提问到解題的过程,就是教师别具匠心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深入问题的核心部分中,教师实现学生自我解题的过程。经过观察和收集信息,教师可以大致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师教学中应该注意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变教学策略,为更好地传授数学知识做好实践探索。
四、引导学生要善于提问
提问并不是数学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释疑,学生自身对数学概念产生疑虑,就会有迫切想解开疑虑的心理变化,这种状态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这是因为,当学生有了疑问,就会挖空心思想要找到困惑自己的答案。一方面,学生会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先尝试解答;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大胆质疑的机会,并且善待学生的质疑,不简单直白地给予否定或者肯定,而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开谜团,教师再做适时点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因为当学生提出心中所疑,就是说这是学生的心里话,是最真实的想法,是学生已经冲破头皮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的态度同样是重视和关注,还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让他们怀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深入数学知识的探究中,获得一份宝贵的解题经验。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提问,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好问题的“量” 和“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寻答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创新的能力。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