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沈映政
摘 要:本文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草原进行了调查核实。查清研究区内的草原资源状况,直接掌握准确的草原基础数据,建立数据库,对草原现状分布及质量等级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并结合当地实际,通过气候、海拔、坡度等因素对草原类型、基本草原类别进行判别和修正。
关键词:统计分析 效益分析 对策
1.研究区域
全境东西宽78千米,南北长96千米,总面积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气候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低纬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异较大的复杂地形,年极端最低气温-3.8℃。全年无霜期29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966.5毫米。实施禁牧草原面积17.27万亩,实施草畜平衡草原面积116.02万亩,累计实施草地改良2.12万亩,农田地人工种草3.01万亩。
2.数据应用分析
2.1 草原分布特征
根据草原海拔情况分析,研究区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的区域,有502826.43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7.72%,具体见图1。
2.2 草原坡度质量状况
根据草原坡度情况分析,研究区草原主要集中在坡度15-25°和25-35°的区域,15-25°有490986.4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36.84%;25-35°有521464.39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9.12%。具体见图2。
2.3 草原管理方式分析
按管理方式划分,研究区草原分为禁牧草原、草畜平衡草原两种,其中禁牧草原172700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2.96%;草畜平衡草原1160200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7.04%。具体见图3。
2.4 草原放牧季节分析
按放牧季节划分,研究区草原分为夏秋放牧草原、四季放牧草原和不放牧草原三种。其中夏秋放牧草原184731.81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3.86%;四季放牧草原972221.29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2.94%;不放牧草原175946.9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3.20%。具体见图4。
2.5 草原类型分析
按草原类型划分,研究区草原分为暖性草丛草原、暖性灌草丛草原、热性草丛草原、热性灌草丛草原、干热稀树灌草丛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六种。其中暖性草丛草原130758.5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9.81%;暖性灌草丛草原267149.58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0.04%;热性草丛草原234306.8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7.58%;热性灌草丛草原371905.87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7.90%;干热稀树灌草丛草原288323.74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1.63%;山地草甸草原40455.51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04%。具体见图5。
2.6 草原基本类别分析
按基本草原类别划分,草原分为重要放牧场草原、割草地草原、人工草地草原、改良草地草原、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地草原五种。其中重要放牧场1052623.08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8.97%;割草地47200畝,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54%;人工草地草原54300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07%;改良草地草原45500亩, 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42%;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地草原133276.92亩, 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0.00%。具体见图6。
3.成果效益及利用情况
3.1 经济效益
划定基本草原,有利于全面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农牧户可直接得到国家补助资金,牧草良种补贴。划定基本草原,可推进饲草饲料开发,延伸产业链,改善发展条件,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划定基本草原,可提高农牧民实施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设和生态牧场建设积极性,促进草原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增加草食畜养殖数量和养殖效益,能间接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3.2 社会效益
基本草原划定后,受益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同时为草原生态保护区地方群众致富作示范,提供经验;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畜产品,丰富城乡人民生活;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对发挥山区区位优势、振兴山区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缓解草畜矛盾,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减少草地纠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3.3 生态效益
通过基本草原划定,草原生态明显改善,牧民收入逐步增加,改善了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环境。
一是畜厩得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牲畜实行厩养,保护了森林,草原;
二是青贮永久窑的建设,合理利用了饲草饲料资源,提高了作物秸秆的利用率,改变农村乱堆乱放,燃烧等对环境的污染;
三是优质牧草种植,有效的利用退耕地、农闲地种草,并推行草地刈割舍饲和晒制青干草、青贮饲料,不仅解决了退耕封育不准放牧的问题,还保证了家畜饲草饲料的来源,解决了冬春饲草料短缺的问题;同时通过禁牧封育、人工种草,草场植被得到恢复,水土保持能力提高。草地不仅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培育肥力,美化环境,而且在快速恢复水土流失区,严重退化的草地,撂荒地,矿业废弃地的植被方面具有特别优异的能力;
四是由于通过综合配套技术的实施,改变农村传统的饲养方式,促进当地畜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做出了示范带动作用。
4.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林草争地矛盾突出
由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将植被覆盖度在10%以上的地块均划为林地,致使研究区境内草原面积大幅减少。又由于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更少,通过林改后,大部分被划为林地,草地面积较少,林草争地矛盾突出。
4.1.2 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与经济发展失衡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使得草原法制系统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不仅要促进以草原为材料的畜牧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要维护好草原自身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人类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实中,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只是注重了经济的发展,环境权利可有可无。
4.2 合理化建议
4.2.1 提升草原生態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
严格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对偷牧、滥牧、抢牧、借场放牧和超载放牧等现象的司法监管力度,对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行为须依法治理,对非法开垦饲料地及改变饲料地用途的现象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非法开垦草原行为产生威慑作用,推动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提高广大牧民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
加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在对草原实施了一系列的禁牧、退耕还草举措后,对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施减畜和禁牧措施后,草原牧民在经济上做出了较大的牺牲,应该给与生态补偿。充分补偿禁牧休牧给牧民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会鼓励和推动牧民开展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积极性,维护牧民合法合理的草原生态环境权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强调对实施禁牧和实施“草畜平衡”为减畜放牧的牧民给与奖励,是采用经济激励手段鼓励牧民自觉保护草原的重要举措。
4.2.2 加强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资机制
国家应加强环保投资机制的宏观调控,保证当地政府有效行使设施建设的职能,并对基层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援;当地政府应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规定,正确引导和动员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参与草原保护投资,在减少草原破坏的同时,又增加了资金来源。
4.2.3 加强推进人工种草工作
人工种草是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稳定畜牧业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内容。建议把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国家牧草良种补贴的基础上,出台人工种草相关扶持与优惠政策,在牧草种植、加工等机械的补贴,牧草新品种、草业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工作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切实保证人工草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保障饲草料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刘利珍.关于完善我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72-75
[2]白茹.建设美丽草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6-7
[3]马哈沙提·吐苏别克.对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探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127
作者简介
张洪(1968-),高级工程师/副教授,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测绘、土地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