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艺术影响

2017-07-01 19:28胡晨
中国科技博览 2017年18期
关键词:无意识非理性精神分析

[摘 要]这里将“史”与“艺”结合起来,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对中国文学所带来的内在需要和文化素养影响。弗氏精神分析美学在20年代对中国小说创作有独到艺术功用,为创作提供许多艺术联想和感官刺激,在技巧和手法表现上切入全新视角;30年代其艺术传播和影响进入高峰,在艺术角度上超越个体、民族、时代局限,展示人性日趋完善的现代性整体认识;40年代进入沉默,例外便是上海名噪一时女作家张爱玲,让我们感受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背后强大艺术思想的深度、宽度和广度,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挖掘普通人在无意识状态支配下艺术心理活动。

[关键词]精神分析 无意识 非理性 自由联想 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V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18-01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内涵与特征

弗洛伊德使无意识理论受到重视,并打破理性因素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艺术创作中的影响作用。他总结出三种研究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对日常生活的分析。自由联想的方法,在艺术主体全身心放松状态下,不给予任何的思想限制和指导,自由表达自己所看所想事物。梦的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把梦分为“隐梦”和“显梦”,显梦即形式,隐梦即内容,通过显梦表面形式分析隐梦本质内容,象征潜意识里被压抑了的欲望的满足。对日常生活的分析方法,日常生活常出现意识与潜意识斗争过程,弗洛伊德认为此现象产生和梦产生的艺术形式类似,都是被压抑了的欲望的表达。

(一)内涵

弗氏精神分析美学早期,把心理分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无意识,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主要对象。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以防止潜意识随便进入意识中。潜意识指人复杂个体的冲动和欲望。它们共同构成无意识是未被意识到的,但并不因压抑而消亡,找到契机在创作中不自觉表现出来。

弗氏精神分析美学后期深化认识,把上述三种意识做出修改,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属创作者与生俱来潜意识里结构部分,自我及超我的发展以本我为基础;自我处本我与超我之间,它按照现实中艺术形式,在自身及周围环境进行联想与创作;超我以道德的形式运作,努力维持个人道德审美感,按照至美原则行事,是人性中最高境界层次。

(二)特征

弗氏精神分析美学和其他艺术理论比较,最大特征是创作者艺术本能,这种本能有自然性也有情欲性方面。他首次阐述了无意识艺术功能,在非理性因素行为中重视作品中人格研究、重视艺术心理应用。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在中国小说创作中的初步发展

这里将“史”与“艺”结合起来,分析弗氏精神分析美学对中国小说创作所带来的艺术内在需要和文化素养影响。弗氏精神分析美学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是中国思想精神大解放时代。传入形式主要以中国艺术理论家翻译和介绍主要观点与书籍;在日留学生为间接传播渠道,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中国小说家将精神分析美学引入创作实践,描绘笔触深入人物内心潜意识,无限扩大艺术表达空间,对人、人格、人性有更深层、更全面的理解,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小说审美上传统面貌。弗氏精神分析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学审美发生激烈碰撞,影响并推动中国小说发展前进方向,显示中国作家艺术思维拓展及方法论革新,象征精神分析美学中国化、民族化选择特性。

鲁迅和郭沫若(1)对弗氏精神分析美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鲁迅在批判沉思中展现理性精神;郭沫若则从精神分析表面直达灵魂深处。郭沫若对弗洛伊德梦的理解把握的炉火纯青,苍白无力、抽象的描绘被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代替。《残春》(2)是最具代表性作品,一梦境描写十分逼真,爱牟去医院看望同学,护士S姑娘听说爱牟是医科大学生便投以羡慕眼光,爱牟对漂亮S姑娘难以忘怀、日思夜想,于是爱牟在梦中与S姑娘相约登上市郊山峰,两人彻夜促膝长谈。郭沫若对梦境描写不在事实发展,特别注重人物心理潜意识动态,揭露人本能社会性,同时最大限度揭露人精神活动规律和特性。

弗氏精神分析美学在20年代对中国小说创作有独到艺术功用,给创作提供许多艺术联想和感官刺激,在技巧和手法表现上切入全新视角,为中国小说创作提供新的艺术可能性。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在中国小说创作中的深度发展

弗氏精神分析美学在30年代其艺术传播和影响进入高峰期,出现一批专门从事心理小说的作家,代表性作家施蛰存(3)在艺术角度上超越个体、民族、时代局限,展示人性日趋完善的现代性整体认识;高峰后进入到40年代沉默期。

(一)30年代精神分析美学影响下小说创作进入高峰期

施蛰存把精神分析美学引入小说,完全打破传统情节结构、叙事方式,把握人物复杂精神气质。他选取好的人物和故事以利于实现创作意图,放置在精神分析美学下把人物活动潜意识放大,毫无保留展现在现代艺术意识强光下,这称之为艺术“前缩法”,把事物无限放大,不管是丑还是美都是艺术本真状态和本能力量。《鸿摩罗什》中他采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对人物的白日梦和幻觉展开分析。开篇由鸿摩罗什的自由联想清楚交代主人公关系以及经历,由此便拉开主要人物内心争斗大幕。小说中人的原始本能与道德、信仰、法律等的冲突在艺术秩序中难以趋于和解,这种对艺术存在终极价值构建与深思使《鸿摩罗什》意境和内涵不同寻常,最终也体现施蛰存关注生命本体意义和价值。

(二)40年代精神分析美学影响下小说创作的沉默

抗日救亡成为中国40年代文学基本方向,主要任务通过描述抗战实况、鼓吹民族节气,来唤醒中华人民民族意识和抗战情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弗氏精神分析美学在小说中对人性和美的关注也无从谈起。这时的例外便是上海名噪一时女作家张爱玲,她借鉴弗氏精神分析美学,让我们感受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背后强大艺术思想的深度、宽度和广度,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挖掘普通人在无意识状态支配下艺术心理活动。《红玫瑰与白玫瑰》有一段描写:振保一生爱过两个女人,圣洁的妻子白玫瑰,热烈的情人红玫瑰,二者不能兼得。在艺术道德舆论下,他自然放弃情感驱使下的红玫瑰,这并未结束而是本能丑陋的开始。很多关于艺术中梦的解释,梦产生的前提是什么呢。张爱玲的《封锁》中,吕宗桢为躲避表侄,在电车上短暂时间内与翆远相遇、相识、相恋,看似荒谬确有艺术安排合理性。事实被看成白日梦,吕宗桢有对妻子的不满和抱怨,翆远的生活平凡无趣,这都构成白日梦的前提。所以梦产生的条件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足,欲望便是白日梦助推器。

注释

(1)郭沫若,1892-1978,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2)《残春》,郭沫若著,基本上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释梦学说构思

(3)施蛰存,原名施德普,1905-2003,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参考文献

[1] 《精神分析引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高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張爱玲全集》,张爱玲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4] 《郭沫若全集》,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0.

作者简介

姓名:胡晨(1992.11) 性别:女 籍贯:湖北省宜昌市,学校:湖北美术学院,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设计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无意识非理性精神分析
压抑、替代与发生
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群体心理”
不确定性时代呼唤“非理性”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零余者”形象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