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存翠
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重点内容。如何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是数学教学中老师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一、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有趣的生活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能让学生产生计算的兴趣。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结合实际,创设同学们熟悉的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境,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了几个活动小组:参加踢毽子的有9人,拍皮球的有5人,跳绳的有4人,跳高的有7人……我引导学生根据同学们的活动情况提问:“踢毽子的同学和拍皮球的合起来有几人?”同学们兴趣高,学得积极,谁也不甘落后,大家在一起通过探讨、活动等多种形式学会了“9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同时在比较中,认识到只有“凑十法”才是最简便的方法。
二、動手操作中,引导学生的计算思维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靠老师的培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拼摆小棒的过程中,探究“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拼摆小棒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加法的交换律,还能看到一种摆法,写出四道算式,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初步认识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且能正确、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三、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放在生活中,让学生解决,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地提高。如在教学《加减法混合计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清计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我先拿出10个苹果,然后分给5个同学,再拿来2个,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列出了算式“10-5+2”,并正确计算出了结果,比较直观地理清了计算顺序,掌握了计算方法,并且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了很多类似的例子。
四、多样算法中,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由于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从小在生活中所受到的影响和教育不同,他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学习的方法都不相同。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允许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思考、认识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实际练习中,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如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我设计了“找朋友”“我是小医生”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同时,大家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了计算方法,达到了巩固计算能力的效果。
六、多种评价中,鼓励学生的计算习惯
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训练中养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结合学生的计算情况,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学生计算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一位同学认真计算,一位同学计算马虎,对这位认真计算的同学,我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今后继续努力,并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而对这位计算马虎的同学,我则耐心地帮他找出错误的原因,教育他今后计算时一定也要认真、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