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东伟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后,也呈现迅速发展,特别是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工作却显得有些滞后,有限的研究也多围绕在宏观层面的研究。因此,在本论文主要以澄城县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案例,同时,辅以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区作为对比和参考,来更好地对澄城县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电子政务;问题;原因;对策
一、电子政务的相关概念
“电子政务”名称直译自英文单词Electronic Government (简E-Governraent),在国外被普遍理解为“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是指政府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服务传递,是政府管理手段的一種变革。
世界银行对电子政务的定义是:政府机构运用信息技术,以改变与居民、企业及其它政府内部之间的关系。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达到许多不同目的,如实现政府对居民服务更有效的传递,增进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交互性,居民对信息更广泛的获取,以及政府的更为有效管理。
二、澄城县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一)澄城县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
1.认识到位,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
澄城县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和系统性。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澄城县政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资将近二百万元,建立起县级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并且,澄城县十分注重电子政务的统一领导工作,建立有县长担任负责人的统一协调机构,且其他机构成员均有县主要领导构成,确保电子政务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2.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
澄城县电子政务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不断发展。截止到目前,澄城县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已经建成,建成“中国﹒澄网”门户网站,网站的建设完全符合上级的标准和要求,并已经顺利通过验收。澄城县电子政务网络依照实现各单位之间联系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稳步推进各乡镇之间、各单位之间电子政务相互连通工作。
3.实现了政务信息的公开化
澄城县以电子政务为依托,实现了政务信息的公开化。第一个方面,政务信息公开数量多。2015年全面,澄城县级政府和基础乡镇政府及工作部门累计主动公开政府各类信息5512条,其中政务信息1582条,工作动态信息3618条,通知公告312条,乡镇信息公开843条。其次,政务信息公开内容广。
(二)澄城县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宣传乏力,并未得到普遍认同
2005年,澄城县“中国·澄城”政府门户网站正式上线,并于2013年重新改版上线。可以看出,澄城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时间相对比较短。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澄城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电子政务的观念并未完全普及,在对本县的干部群众进行随机抽查询问时,在访谈的人员中,占半数的受访人员对电子政务是很陌生的,并表示,从未浏览过澄城县政府网站,亦未通过电子政务进行过问题的反映和处理。
2.缺乏规划,未能建立长效机制
从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比较成熟地区的经验来看,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具备完整的规划和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反观澄城县,我们发现,虽然澄城县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县政府也相应制定了政策,成立了领导机构。但是,很明显澄城县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完整的长远规划,电子政务具有随意性,多是参考其他县市的建设标准而开展,一定程度上未考虑本地区的实际,缺乏特色和创意。
3.政务信息公开流于形式
政务信息公开是澄城县电子政务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在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首先,并未充分了解公众的信息需求。在政务公开的选定上,依然采取传统的由政府决定公开哪些信息。未能充分了解公众对政务公开内容的要求,对于群众所关心的民生,经济问题关注较少。在浏览“中国﹒澄网”时发现,澄城县电子政务所公布的内容,基本是遵照信息公开条例设置,公布内容无外乎会议,文件,工作报告。但若想知道“哪条道路归谁管,垃圾该由谁清理”,还需公民自己在网站询问解决。
4.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过程的深度不断加深,涉及的信息内容不断增多,信息安全成为澄城县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不可避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公民隐私权利的保护问题,在“中国.澄网”的监督投诉和网上咨询板块,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有关投诉的姓名,比如一位张姓公民的投诉“最近一周时值正街五路城市管网改造之际,本来沿路交通堵塞,正街五路西侧人行道成了必经通道,而原机械厂东门内正在修建的住户将建筑垃圾堆放在人行道上,导致五路西侧居民车辆唯一出路被堵塞。希望城建监察队立即督促解决。谢谢”投诉人的姓名就在问题之后,保密意识差,不注重保护公民隐私。
三、澄城县电子政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未转变,群众参与度低
体现在领导干部的不重视。部分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电子政务不了解,观念落后。公务人员的不重视。有相当一批政府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缺乏全面的认识,内心排斥电子政务的推行,狭隘的认为电子政务的大力普及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即使影响不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也认为这项工作是上级和组织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另外,由于电子政务的应用方式会冲击传统的办事方式和工作模式。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新的行政方式会影响本部门的即得利益,致使个人的权利“缩水”,或者失去“位置”。
(二)行政体制不完善,法律不健全
行政体制不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缺乏明确而强有力的领导。在澄城县在电子化政府建设初期,规划混乱,没有统一的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性文件,导致各个单位和部门,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简单按照本单位的需要,不考虑其他因素,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严重导致信息的分散,上级政府无法全面有效的掌握下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情况,无法做出统一的协调和规划,造成资源浪费,信息闭塞。
法律不健全,缺乏相关法律作为保障。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求各项工作务必做到“有法可依”,电子政务建设同样如此,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情况不容乐观。我国针对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规范非常缺乏,严重不能满足电子政务工作的需要;已有的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主要关注建设方面,关注服务器、计算机、网络线路的保护,轻视电子政务软件的维护和电子政务处理涉及隐私信息的保护、重视基础安全而轻视公民合法权利保护。
(三)资源有限,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由于资源有限,最主要的就是资金有限。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由县政府和各單位共同承担。在2013年,澄城县党委下发的有关文件中提出当年已投资180.5万进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显然对于一个县来说,这些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县级财政能力有限,各个单位财政情况又良莠不齐。导致每年资金投入比较分散,资金的分散又导致电子政务建设的良莠不齐。
(四)安全保护意识低,缺乏制度保障
一方面,安全保护意识不高,在澄城县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观念未得到转变,没有意识到信息和隐私都是需要保护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注重保密。另一方面,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澄城县缺乏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虽然制订有《澄城县电子政务网络管理暂行办法》、《澄城县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但是显然不能满足需要。内部管理制度缺失,安全技术防范及日常安全的监测监控不到位,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完成,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有效的监督,导致信息泄露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没有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和处罚机制。
四、加强澄城县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电子政务全面参与意识
加强宣传,提高电子政务的认识。为此,一方面澄城县可以举办电子政务为主题的“培训班”,对全县有关单位的“一把手”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其了解,接受,认可电子政务。从而转变观念,提高电子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澄城县可以将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用硬指标要求领导干部转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培养他们认识电子政务,学习电子政务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紧迫性,真正从思想上认识电子政务建设所能带来的益处。
(二)统一规划、加强立法,做好顶层设计
加强立法,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出现并不是很早,目前还在发展期间,国家在法律法规制度方面还有所欠缺。在很多情况下,电子政务的运行无章可循,这也导致了澄城县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在电子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澄城县应该在遵循国内现有法律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考虑本县实际情况,学习国内外有益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工作的展开不能缺少资金的保障。所以,资金投入是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最主要因素,直接决定电子政务建设的成败。首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通过将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将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资金在澄城县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可避免的要保证和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全县的电子政务统一标准。为了获取更多资金投入,可以拓宽资金投入的多渠道,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要资金投入者、社会资本普遍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入市场化管理方式。
(四)提高安全意识,构建完善安全体系
加强电子政务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提高维护信息安全的自觉性。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和澄城县保密局的作用,由公安机关和保密局负责电子政务涉密信息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县法院和检察院负责信息泄露后的依法追责问题,特别加强公民隐私和涉密信息的保护,严格打击非法倒卖、泄露、盗取隐私和涉密信息的行为,建立信息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此外,各镇、各部门也要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制度,明确惩罚措施,确保全县信息安全不出事故。
参考文献:
[1]杨雅芬,李广建.电子政务采纳研究述评:基于公民视角[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1):73-83.
[2]侯卫真.电子政务[M].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67-168.
[3]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tech.163.com, 201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