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芙蓉+张文标
摘 要:宁波市北仑区蔬菜产业具有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落后,生产组織化程度低,市场信息获取不畅通,从业者学历低、年龄高的特点。提高组织化程度、培养蔬菜职业农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蔬菜生产准入条件,做好信息平台建设、弥补产业发展的短板,完善法律法规、落实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是实现北仑区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蔬菜;发展现状;对策;北仑区摘 要:宁波市北仑区蔬菜产业具有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落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获取不畅通,从业者学历低、年龄高的特点。提高组织化程度、培养蔬菜职业农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蔬菜生产准入条件,做好信息平台建设、弥补产业发展的短板,完善法律法规、落实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是实现北仑区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蔬菜;发展现状;对策;北仑区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重要副食品,其种植面积仅次于粮食作物,是最具发展活力和发展空间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1]。蔬菜产业的发展在保障蔬菜有效供给、增加菜农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
1 北仑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蔬菜产业的布局及种类
北仑区位于宁波市东部,甬江口南岸,东濒东海,三面环海,现辖11个街道,区域总面积
872 km2,其中陆域面积614 km2。
据统计,2016年北仑区农作物播种面积
6 857 hm2,其中蔬菜(含瓜果)播种面积2 023 hm2,总产量约为5.528 5万t,总产值2.516 2亿元。蔬菜生产较集中分布在小港、梅山、新碶3个街道,占全区种植面积的近50%。种植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蔬菜有5类8种,分别为茄果类的茄子和番茄、甘蓝类的花椰菜和青花菜、叶菜类的白菜和芹菜、豆类的毛豆以及西瓜,占总播种面积的50.4%(图1)。
1.2 蔬菜产业发展的硬件设施
蔬菜基地均设有排水沟和进水渠,但也存在主渠和分支渠布局不合理,沟渠的深度、宽度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基地中操作路以沙石路和水泥路为主,还有部分泥路;水利设施方面,有2/3的基地建有泵站并配置了小型灌溉水源。
在生产设施方面,蔬菜基地基本上是户均一台拖拉机、运输车(多数是电动三轮车)和数台植保机械。在生产管理房方面,半数基地没有办公室、产后分级场地和仓库,只有2个基地设有检测室,另有3个基地配置了40~200 m3的冷库。
设施蔬菜栽培以塑料大棚、塑料小棚和塑料连栋大棚为主。据统计,2016年北仑区有设施蔬菜栽培面积266.8 hm2,其中塑料连栋大棚面积13.34 hm2,占5%;塑料大棚面积203 hm2,占76.25%;塑料小棚面积14.67 hm2,占5.5%。大棚设施栽培以反季节栽种的茄果类蔬菜面积最大,其次是大棚西瓜、甜瓜。
1.3 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①积极试引新品种 引进蔬菜新品种20余种,有桃星番茄、夏之光小黄瓜、亮丰808黄瓜、寒玉白萝卜、浙茄8号茄子、甬甜5号甜瓜、甬甜7号甜瓜、甬苗甜瓜等。其中桃星番茄单株产量2.0~
2.5 kg,产量达5 000 kg/667 m2,品种抗病性强,果硬易储运,畸形果少,糖度高,鲜食口感佳;夏之光小黄瓜单株产量1.5~2.0 kg,产量达2 500 kg/667 m2,品种抗病虫害强,易管理,口感好。
②积极推广新技术 积极示范推广无公害物理、生物等安全、高效、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取得良好成效。据统计,2016年全年推广昆虫性信息素、黄(蓝)色诱虫板、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绿色综防技术2 001 hm2,实施精准施药技术333.5 hm2,累计减少农药使用量4.4 t,有效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投入。
③积极开展万元高效新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试点大棚高效栽培新品种、新模式和栽培技术 示范推广以大棚草莓—西甜瓜套作轮作、茄果类长季节栽培、早春瓜类叶菜类等为主的栽培模式,促进大棚设施栽培的健康发展,培植万元地新的增长点。同时,在大棚设施蔬菜种植中提倡间作、套作、轮作以及立体栽种,充分利用土地及大棚蔬菜一年四季的光温资源,采用多种模式,提升作物制造有机物的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出。以大棚草莓—西甜瓜轮作模式为例,年均投入成本为
1.1万元/667 m2,产值可达3.2万元/667 m2。
1.4 蔬菜流通行业的发展
北仑区地产蔬菜销售主要以各农贸市场和北仑区农批市场为中心,总体上流通距离短,销售渠道有限。一般情况下蔬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也就当天或隔天。当前蔬菜从业者多数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般一个家庭务农人数为2人,承包面积
4 002~6 670 m2居多,一人负责生产,一人负责销售。多数种植大户在农贸市场里承租了摊位,自产自销。
1.5 蔬菜产业农技人员及从业人员情况
截至2016年,北仑区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街道农技服务站10个,蔬菜农技人员19人,其中街道有16人,平均每个街道有1~2人, 70%街道的蔬菜农技人员为兼职,同时非农业专业的蔬菜农技人员约占1/3。蔬菜农技人员学历以中专及以下最多,占70%,其次是本科,占25%,硕士及以上仅占5%。农技人员中,年纪以35~49岁最多,其次是50岁及以上的,35岁以下的最少。
蔬菜基地业主及管理人员多数为宁波户籍,操作人员宁波户籍和外地户籍各占一半,操作人员基本上为专职,管理人员有1/3为兼职。在所有从业人员中,学历均为高中及以下,年龄则均在35岁及以上。
2 北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北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机遇
①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重点监管对象和监管區域明确,年初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责任具体落实到生产责任人;建立了上市蔬菜产品定期抽检和随机抽检的产品监测长效机制;100%落实生产单位的生产档案制度,并开展各生产基地不定期巡查,从源头抓起,保障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
②产业发展有保障 近年来,政府各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蔬菜产业发展,通过各种形式扶持产业发展,区农林局、商务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均有各项扶持政策,每年投入资金约180万元,用于新品种新技术补贴、绿色综合防控工程、科技“四新”补贴、市级“菜篮子”基地建设补贴、喷滴灌系统改造、商品有机肥推广等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类项目资金的投入进一步保障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③市场潜力大 多数当地消费者对本地蔬菜情有独钟,但是地产蔬菜供给量不足,仅占总消费量的20%,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同时,北仑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外销蔬菜的发展。
2.2 北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挑战
①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获取不畅通 截至2016年,北仑区从事蔬菜生产的合作社、农业公司、蔬菜基地、规模种植户合计35家,其中3.3 hm2以上的瓜菜大户4家,其余均以散户形式种植。生产规模小,多分散经营,农技推广体系和监管难以全面覆盖,农户市场信息获取不畅。现有合作社和蔬菜基地也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社员之间多数是以亲戚和同乡关系来维系,而在生产销售上仍是单兵作战为主,以户为单位的自产自销形式,与散户差异不大。
②基础设施、生产设施需提升,机械化率不高 沟、渠、路设计建设不合理、不达标,大棚设施使用年限短,农业机械配置种类少,数量有限等是当前蔬菜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③从业者以低学历、高年龄为主 蔬菜种植人员年龄均在40岁以上,学历以小学、初中居多。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也成为限制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缺少品牌意识 现有农产品中缺乏蔬菜品牌,市场上出售的蔬菜大部分是农户分散生产的,既没有产地,也没有保鲜期,更没有质量标识,消费者只能以外观作为标准进行选择,缺乏信任度。同时,农户没有自我品牌创新意识,产品既无标识,也无品牌形象,知名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长此以往,不利于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
3 北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提升对策
3.1 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培养懂管理、有技术、年轻化的职业农民
蔬菜产业发展中,生产者是第一要素,大力培养懂管理、有技术、年轻化的职业农民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转变“农民”即代表作为没文化、穷人、没前途、很辛苦等的思想,改变目前从业者偏老龄化、整体素质不高等现状,将务农发展成一种新型的职业,通过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提高科技在农业上的转化利用,逐步提高科学种植水平,实现产业效益,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达到良性循环。
鼓励、支持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并积极发挥在农资采购、产品布局、产品销售、技术互助、规范化生产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整合实现产业化,以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提高种植效益。
3.2 提升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制定科学、严格的准入条件
目前,蔬菜基地沟、渠、路、大棚设施等建设不达标,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已明确阻碍蔬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应结合发展实际,制定家庭农场、合作社、各种基地审批的准入条件,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特别是沟、渠、路的建设要制定科学、严格的准入标准,对于符合条件,并能进行规范化生产的基地,政府应进行奖励并给予政策扶持,以此来逐步提升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促进产业发展。
3.3 重点做好信息平台建设,弥补农业发展的短板
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有效地收集、利用产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助力。构建一个综合的信息服务交流平台,解决盲目种菜,避免增产不增收,有效规避农户的风险,同时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发展潜力。此外,作为一个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技服务的覆盖率和工作效率。
3.4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职责,明确监管任务,真正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当前二维码是一个高效、易用的信息载体,可作为追溯信息载体和标签,第一步先实现对各合作社、农业企业、蔬菜基地的产品追溯。实施初期根据实情可降低追溯的目标和要求,以追溯到生产者为宜,并重点落实各生产单位的田间档案管理制度,做到上市蔬菜有据可查。为确保可追溯制度的落实,提高执行力,应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作为制度落实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闯,孙皎,王涛,等.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北方园艺,2014(4):162-165.
[2] 金昌林,潘慧锋,杨新琴,等.浙江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5.
[3] 邵泱峰,鲁燕君,徐健,等.临安山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江蔬菜,2017(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