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乱不迷眼

2017-07-01 08:10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蛤蟆刘老师青蛙

彭敦运

目前,电子阅读已成为师生们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不仅教师们热爱,学生也迷恋这种阅读形式。學校的教研文化,也常常受到这种碎片化阅读的影响。但是,如何针对这种时髦的阅读方式,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 “蛤蟆”赢了

某校五(四)班的微信群非常活跃,而这与上体育课的刘老师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他常常来点小幽默,却偏能引发群友的跟帖爆棚,让大家忍俊不禁。

有一次,他引导学生练习蛙跳,在一段小视频后自比青蛙,并且用分解动作的方式详细讲解了蛙跳的步骤……他信心十足地以为第二次课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谁知,大多数学生动作还是跟原来一样。

课后,他发感叹说自己简直成了一只“蛤蟆”。

也可能是幽默的本性使然,他突然提问:“你们知道青蛙与蛤蟆有什么不同吗?”

这话一出,产生的连锁反应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最有趣的是下面这段:

宗林:青蛙萌萌的,蛤蟆太丑啦。

叶欣:青蛙思想保守,不思进取,而蛤蟆却非常前卫。

刘老师:何以见得?

张冉:青蛙坐井观天,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刘老师:哈哈,好,好。

刘萌瑾:蛤蟆的志向远大。

成立老爸:不思进取的,常会成为别人的菜。

欧冶:麻辣田鸡。

刘老师:不要吃田鸡,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茵茵妈:蛤蟆成了“聚财金蟾”,常供在大厅。

秦曲:长得美丑没关系啊,重要的是有梦,有目标!

……

不久,刘老师把这段对话整理成一个小故事在群里发表,不同的是,他加了一个题目“蛤蟆赢了”,又加了结尾“有梦、有行动,就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又一次引发了讨论。

两个星期后,刘老师的蛙跳活动小组提前完美“升级”。

我们看了他们的群聊,都笑了。而笑过之后,我没有静下来……

● 笑过之后

青蛙和蛤蟆本没有什么关系,但在上面的文字中蛤蟆“赢”了。蛤蟆为什么会赢呢?

我把上面的文字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原来,“蛤蟆”不是赢在能力有多高,而是赢在刘老师无意间把正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读者引向了思考与比较的深层,让学生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充满正能量的结论。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群内的阅读一直是受热捧的,可是这种阅读又都是碎片化的,很难实现系统学习。教师在观察、参与这种阅读时,能不能实施引导,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呢?

这一命题刚一蹦出,我的脑洞就一下子开了,这不正是我们的教研文化需要创新的地方吗?

我们知道,自打信息技术进入校园以来,手机走进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视野,阅读的开放度大大提升了,大家不仅读教材,读作业,也读课外文字,包括那些泛滥的“垃圾”。但是,作为“职业阅读人”,教师能不能引导学生科学地阅读,不让“乱花”迷住他们的眼睛呢?

其实,我们的确能将这些浅层阅读引向“深水区”,把笑料整合为有深度的阅读载体。方法很简单,就是大家一起问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和“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方法可以开脑洞。经常这样做,不仅学生,就连教师的思维和心智都能发生改变。

有一位颇有见地的教师在研究这一问题时说,好多人“看”了同样的东西,但“见”到的却不相同,有的甚至视而不见。他认为“看”和“见”之间有个关键环节是不同的,那就是思考。“看”了之后需要思考,然后才可以“见”。譬如,上面的“青蛙与蛤蟆”,许多人都“看”了,但就是没有得出这个故事里的结论。

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当面对相同的命题时,只有产生不同的理解,才能构成强大的“学习场”,才能推动学生进步。上面的故事之所以能吸引大家,激发大家的思维,原因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习场,推动了大家的思考。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形成学习场需要的审读能力呢?

笔者以为,摆在第一位的是要更新自己的理念,不要以为“阅读”就一定是读文字材料,甚至是只读学校规定的文本。百度百科告诉我们,“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视觉材料”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还包括符号、公式、图表、动作等。为什么传统课堂上的许多学生不喜欢读数学、物理、化学?不喜欢读数据、读地图?这很可能与从小学就开始的语文偏颇性阅读有关。所以,不论哪门学科,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阅读本学科的内容,即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数据、读图形,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动作、读形体,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乐谱、读表情……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把视觉材料变成声音,再达到对视觉材料的理解,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如果我们真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警惕自己,就会逐步摸索出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

什么叫碎片化阅读?

所谓“碎片化阅读”,就是模式不正规,过程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

在碎片化阅读中,读者进行得最多的是“浅阅”。所谓“浅阅”,就是只满足某种浅近欲望的阅读,看上去在阅读,其实几乎没有让对象进入大脑。很多学生在解答理科习题时,为什么只读最后的要求,很少关注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不喜欢解析命题中的关键概念?显然,这种碎片化阅读绝不是手机出现后才产生的坏习惯,只不过手机出现后,这种坏习惯被放大了而已。我们如果在碎片化阅读中习惯了分类收藏,习惯间隔一段时间后对收藏进行反刍,习惯沿着反刍的结论去搜寻某个专题的“深度好文”,那么就逐渐接近了系统阅读,阅读的核心素养也就在这种“接近”中逐渐形成了。

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被互联网覆盖。这种覆盖的结果,使社会更开放,交流更通畅,当然阅读的碎片也越来越多了。当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往的整体化阅读后,对碎片化阅读的微词也就越来越多了。可是不管怎样,碎片化阅读还是走向了我们。你接受也好,拒绝也好,它就是来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接受中改造。这的确是对学校教研文化的挑战。

不过,静下心来想想,人类的阅读其实正是由碎片化和整体性两类构成的。有多少人真正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系统化阅读?其实,能在碎片时间里读一些值得一读的碎片文字,也是值得欣慰的。倘若在读了一些短小文章后,发现了一个好命题、一本好书,引起了某种兴趣,闲下来再去深度阅读、探索,岂不相得益彰?

我们的教育对社会科学文化潮流早已具备了一种顺势而为的清醒态度。在移动阅读已成潮流的当下,我们也应当顺势而为:既要提醒学生不要放弃和弱化整体性、经典性阅读,也要承认并尊重无时不在的碎片化阅读;既要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学生”,又要用“三个问号”随时提醒他们,不要乱花迷眼。另外,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优美、感人的碎片内容,让他们在低头的瞬间,在虚拟对视中能够读到更多优雅、精彩的文字,更多优美、精致的短章,更多现代人的箴言,把移动互联网发展成为生动、活泼、清新的精神文化空间。这才是教研新常态应当尽力去做的事情。

猜你喜欢
蛤蟆刘老师青蛙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春天的样子
幽默的刘老师
小青蛙捉虫
走自己的路
躲猫猫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