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秉健
前不久,在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某学科适切教研诊断研讨会上,东莞市某初中信息化课题学校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①为了翻转课堂而制作的微课怎么又放回了课堂里?②在常规课堂中,究竟如何运用微课?③凭自己的一张嘴就能够讲清楚的知识,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将其制作成微课?我认为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应弄清楚“如何向课堂要智慧,让信息多跑路”这个问题。
玛雅人曾预言“2012年是世界末日”,这一预言虽然在自然界没有发生,但在学习认知领域却发生了——传统学习方式的“末日”降临,当时加拿大和美国的许多学校提出了翻转学习,布鲁姆教学认知目标序列出现了翻转,传统教与学的方式被推翻。
在当下知识存取快速便捷的信息环境下,这不仅是学习过程的翻转,更是学习思维的翻转。在信息化认知工具、云存储资源、智慧课堂、微课的辅助下,教师虽然弱化了低阶思维的密集训练,但能够让学生体验高阶思维的活动。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也推动了信息碎片化知识的传播,中小學教师开始积极地响应号召,利用智慧课堂聚焦碎片化学习资源,并对其展开设计、开发与应用。
201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国各大师范类院校和教育师资培训机构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纷纷开设了培训课程,无论是媒体素养课程,还是学科专业课程,课程设计和开发的重点都在关注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方法以及基于学科微课应用的翻转学习模式的创新应用。微视频主要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师生都可以通过制作语义互联应用的简短视频、动画、学习任务单或用于评价检测的二维码等素材,让微课自主学习与平台智能化检测推动信息多跑路,进而减少教师对学生在低阶思维上的知识灌输,为师生之间面对面开展高阶思维的互动体验活动腾出更多的时间。
另外,横观市场经济供给侧变革,网络电商、微商发展如火如荼。供求双方不用见面就能完成买卖。教学也一样,是双边活动,教师也是教学方法指导、教学资源的提供方,在一定程度上师生之间也存在供求关系。因而,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推动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正是移动终端普及和学科平台资源流转,实现教学双边活动,实现教与学的关键环节。这既是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的教育向课堂要智慧,迫使教育教学信息多跑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