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豆豆
导语
上个月,随着《人民的名义》持续的播出火爆,反腐剧一时成了新闻热点,有的预报播出,有的准备上马。但时间不过半月,连反腐剧这个词现在也很少在媒体上看到了。咋回事?!
爆火到突然冷却反腐剧怎么了?
《人民的名义》播出以来,收视率持续走高,收官之日破8 。火爆程度引发了媒体的狂欢,甚至惊动了《人民日报》等党政媒体的关注报道。
仅仅3月28日至2017年4月11日,媒体关于“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引热议”的新闻报道约5.69万篇;自媒体平台围绕其做出的相关报道更是多达九万多篇。
全民热议之时,细心网友发现一个“秘密”。
打开新浪微博,随便发布一条带上“人民的名义”五个字的内容,你会发现评论自动关闭,只能转发和点赞(不信可以搜下试试)。
在《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播出期间,只要带上这五个关键字,你的微博就会变成一条单向输出的微博(特别适合喷人,因为别人骂不回来)。现在顺利播完,收官已久,加V标识的用户才会被禁止评论,普通用户的权限被放开了。
仿佛一盆凉水浇了下来,反腐剧的春天来得快去得也快?
《人民的名义》出品方、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告诉《影视圈》杂志记者:“微博不让评论不是谁的意见,只是因为播出期间报道量太大了,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预期”。
吃瓜群众们的阴谋论就这样被辟谣了,但不禁引发行业反思:“反腐剧还有下文吗”?
那些已备案拍摄反腐剧近况如何?
早在2004年,因数量泛滥和过度开采,监管部门广电总局先后下文对反腐剧和涉案剧进行整顿,从此两大"红极一时"的题材双双退出黄金档,进入迄今长达十年的"冬眠期"。
2015年文艺界反腐题材创作呈现回暖迹象:春晚出现了反腐小品,当年颇有影响力的反腐剧《黑洞》制片方金英马影视宣布,将把《黑洞》改编为电影搬上大银幕;而仅备案的反腐剧就有11部,包括《人民的名义》在内。
如果说2016是创作、推进的一年,那么2017年就应该是反腐剧霸屏的一年。但年快过半,我们也只看到了《人民的名义》。
此前被爆将播的《国家行动》、《脊梁》及已备案的《反腐风暴》、《打虎上山》等反腐剧集,现在也并没有什么动静。原本行业内普遍叫好的热闹场面,似乎在“人民风”刮过后就销声匿迹了。
1、原本说接替《人民的名义》,上央视一套黄金档的《国家行动》目前也被突然叫停,播出时间、平台不详。该剧是高群书执导,以四川刘汉大案为故事原型,讲述了反腐斗争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典型案例的故事。
百度百科目前的信息是:“《国家行动》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制造,也是一部结合现代社会腐败案例推出的大尺度剧作。”播出情况是“暂未播出”。
《国家行动》原计划作为2017年的开年大戏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但是临时停播。据悉突然停播原因是仍需要进行补拍和后期制作相关事宜,吊观众胃口不说,原本都定了播出时间和平台的剧集遭停播,是“有关部门”的指示?还是片方不愿成为《人民的名义》的炮灰?
而在微博上很活跃的导演高群书也从未透露过有关该剧的任何信息。
2、在中央纪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由广东省纪委宣传部组织创作和摄制的全景式正风反腐剧《脊梁》本来也说近期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但也没了动静。
《脊梁》是首部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创作和摄制的现实题材反腐剧。由导演金韬执导;唐国强、李幼斌、任程伟、刘小锋、茹萍等演员主演。
《影视圈》杂志记者致电《脊梁》发行方广东龙达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对方给出的回应是:“已经拍摄完成,播出时间平台还不知道,其他问题没法回答。”
3、之前热议的电视剧《天上人间》现在也悄无声息,知情人士向《影视圈》杂志记者透露:项目尚未启动,已改变方向,等待有关业务部门的指示;为避免行业恶意竞争,编剧导演均不能透露。而编剧周梅森也特此辟谣:“我从来没接过《天上人间》这个项目,我不知道任何情况。”
反腐剧现在这样“站在起跑线等枪响”的情况,还真是行业罕见。
反腐剧政策又收紧了?
《影视圈》杂志记者经过询问调查,发现相关网站、报社已经收到了不允许宣传报道反腐剧的公示,公示中甚至明确提到了相关作品的名字。
加上《人民的名义》不允许评论,以及现在相关剧目都悄无声息,我们不难发现这道剌开的大口子只是皮肉伤。
对于反腐剧审查、尺度放宽收紧的问题,李学政告诉记者:“总局从来没有放宽收紧这一说,反腐剧一直都是被支持和鼓励的。既然是影视作品,那还是要看质量。要把控的只是滥竽充数、一窝蜂、粗制滥造的问题。”
《影视圈》根据对业内人士的采访分析得出结论:
《人民的名义》火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电视剧,甚至创造了几十年来的收视奇迹。在其他电视剧过1都要大摆庆功宴的现在,收视破8确实让太多人愕然,何况还是题材敏感严肃的反腐正剧。
我们也能看到,在《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先后有泄露事件直指有关部门,网友的二次解读联结到了国家领导人,现实生活再现“丁义珍窗口”,甚至有普通群众醉驾直呼认识达康书记,其影響力上到国家下到人民都是不小的。
如果说人民群众对反腐题材如此感兴趣,《人民的名义》也只是整个政治真相的冰山一角,如此大的影响力,后续的影视作品只可能把控更严,而不会任由开采。
最高检拍了《人民的名义》,观众都在期待公安部、纪检委等部门的作品,现在看来,不会轻易跟观众见面了。
那么国家对反腐剧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行业人士是否收到相关指令?编剧周梅森告诉记者:“我反正没收到任何指示,其他的政策性东西你们还是问问组织。”
对于此问题,李学政也是同样的说辞:“没收到任何相关指示”。
反腐剧的明天会如何?
2015年,时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曾就反腐剧讲话说:“我们领到的任务,每年电影最少一两部,电视剧最少两三部,而且必须是精品。不能一写反腐就写成案件剧,一写公检法就写成劳模剧,要有今天的时代特征,当下、眼前、现实的人物事件。”
关于对反腐剧的要求,李京盛当时透露说:“一是要有现实关照性,得反映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二是腐败是世界性的难题,要站在足够的高度来表现。”
看来,从主管部门的角度,一开始也没有全面开放反腐剧拍摄的想法,只是在相对有把握、且符合宣传导向、时机的情况下,才选择性地开放个别反腐剧的拍摄。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观众看热闹,业内看门道,嗅觉一向灵敏且正在苦苦寻求题材突破的制作公司看到了反腐剧巨大的市场潜力,更看到了题材松绑的希望,蠢蠢欲动,都想趁机分一杯羹。
电视剧行业一向如此,一旦有某个题材剧爆火,势必引发大批量的同类剧上马。
而从主管部门的角度,一部剧火了那是成功,一部剧大火就是现象,而火得像《人民的名义》这样街谈巷议,那就是政治了,绝对大意不得。再加上十九大召开在即,他们绝对不愿意看见一窝蜂扎堆、任性开采的“盛况”,适当降温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说《人民的名义》把反腐剧的尺度做了革命性大突破,那么对于进程缓慢的反腐题材剧来说,想要满足总局“精品”的标准,可能真的要仔细琢磨故事和内容。直白一点说:如果没有过硬的作品品质和超强的运作能力,想在反腐剧这个“高危富矿”里掘金,恐怕是难上加难。
而按照“二三部”的指标,恐怕也不会出现反腐剧扎堆的情况。想要看到已备案的《国家行动》、《高位》、《打虎上山》、《天上人间》等剧集,短期内于观众见面恐怕不太可能。
那2017年下半年还会有反腐剧上线吗?李学政告诉《影视圈》记者:“应该会有,但可能最多也就一两部。”
事实上,我国反腐剧的诞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反腐剧与国家的反腐斗争一样,都是“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