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对幼儿园家长的演讲结束后,许多家长纷纷提出了他们在教养中感到困扰的问题。
一位妈妈忧虑地提出了她的困扰:“沈老师,请问您会打孩子吗?”
我回答:“我不打孩子的。”
“您不打孩子,怎么让孩子听话?怎么样让孩子不再犯相同的低级错误呢?”
我笑着问这位妈妈:“您打孩子吗?”她用力点点头。
我又问:“您打了,但孩子听话了吗?不再继续犯错了吗?”她很无奈地摇摇头。
这就是了,既然打了也没用,为什么打呢?孩子若是没有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他是永远不会改过的,再说了,孩子犯错真的那么不对、不好吗?
儿子小K的故事
我举几个儿子小K的例子。
小的时候打翻杯子,我会让小K自己清理,清理完毕之后,告诉他,打翻了东西是要自己负责清理的,所以下一次喝东西要小心。
还有一次暑假,因为学校没有暑假作业,因此我让小K写我买的数学练习。当我过了一周之后问他,他说他写了(但其实没写完全)。我要他拿出来,一检查,就露馅了。他真的写了,但是因为中间有些偷懒,没全写完,在某种程度上,勉强不算说谎。但是这样的行为真的让我很生气。
小K很害怕。我吸了一口气,让自己不要因为火大而开始咆哮。我把他叫过来,告诉他:首先,说谎骗人是不好的行为,而且骗了人,以后就很难再取得信任,希望他下次可以不再犯;其次,写作业是为了他自己,不是为了我,我只是给他增加一个练习机会,如果真的不想写或者觉得太多,请来跟我商量,而不是骗我说写了,结果根本没写完。
我告诉小K,要为自己负责,不是为别人。
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处理方式效果不错,小K渐渐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而当他做到“不再犯”的时候我会给予很大的鼓励,让孩子知道知错能改的重要性。
再来分享一个小K“脱裤子事件”。
小K刚从欧洲搬回台湾的时候,进入公立的双语小学就读,有一次,班上的一个小男生好玩地脱掉裤子随即又穿上,来吓同学。小K看到同学突然脱裤子,随即大叫。
结果脱裤子的那位同学被老师罚写一百次“以后我不再在大家面前脱裤子”,而小K因为“尖叫”,被罚写一百次“我以后不再尖叫”(因为那位老师规定不可以在教室尖叫)。
小K很不服气地说:“突然看到人家脱裤子大叫,是自然反应,我又不是故意的!”(说得也有道理。)但是,还是被罚了。之后,偶尔那位同学依然会恶作剧地脱裤子,只是没再被老师发现罢了。这样的处罚,没有达到让孩子改过的效果。犯的错,依然再犯。
后来小K转学到了国际学校之后,又发生了类似事件。这一次小K没有尖叫,老师也没有罚他们,这位来自美国的导师,只是笑着告诉那位脱裤子恶作剧的同学说:“唉呀!我看到你的屁股了,我不喜欢看到别人的屁股,大家也都不想看到,所以麻烦你,以后别再这样伤害大家的眼睛了!”
那位同学尴尬地笑了笑,以后果然没有再犯。
沈老师
育儿经
这两种处理模式的不同,达到了不同的效果。西方教育中是允许孩子犯错的,也用正面的方式鼓励孩子知错能改。我常想,咱们中国传统教育中,不也鼓励“不贰过”吗?为什么到了现在,反倒是外国人落实了这样的教育,我们却希望孩子永远别犯错?
犯错误可怕吗?
想想,我们经常很容易在孩子犯错时,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犯的错上,斥责甚至打孩子一顿了事,却忘了告诉孩子下次该如何避免错误,不再重蹈覆辙。害怕犯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没有意识到错误,怎能有机会改正呢?
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必须思考,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错误的行为?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改正?严重的错误甚至要做些处罚,让孩子知道这个错误的严重性,并让他以后不再犯这种错。
犯错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父母亲之所以会限制孩子犯错,很多时候是担心孩子犯错会带来无法补救的后果,许多父母因为害怕无法处理后果,因此想事先防范,干脆要求孩子不要犯错。
犯错误的学习
其实,勇于承认错误并且改过的孩子,将来才能担当责任。
当孩子犯错时,若以负面情绪处理,不但亲子间会容易产生冲突问题,甚至孩子会为了逃避责骂、掩饰错误而衍生出说谎、逃避问题等等,长期下来,反而更容易导致人格偏差。
就拿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例子来说吧。爱迪生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不怕犯错、记取错误、勇于尝试的精神,造就他一生拥有超过2000项发明。小时候的爱迪生,可以说是个标准的“问题儿童”,不仅喜欢问为什么,更喜欢亲自做各种实验。有一次,他问妈妈:“为什么老母鸡总喜欢坐在鸡蛋上?”妈妈告诉他答案后,爱迪生也想学母鸡孵蛋,结果压碎了一窩蛋。
又有一次,妈妈告诉他毛皮摩擦可以生电,爱迪生就很兴奋地捉来两只猫,用铜线把猫的尾巴绑在一起,想让它们的毛皮互相摩擦生电,结果落得满身抓伤。更夸张的一次,是爱迪生问起火药是怎么做的,他的妈妈告诉了他答案,结果爱迪生烧毁了大半个粮仓。
不同于一般的父母,每当面对爱迪生犯错时,他的母亲总是用谅解与耐心,引导爱迪生反省与思考。爱迪生的成功,他的母亲绝对占了一部分重要的因素。从这个简单且大家熟知的故事来看,并不难发现,爱迪生的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是他敢于犯错、勇于尝试。不只是爱迪生,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发明家身上,都不难看到这个共通的特质。造就了这种特质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犯错之后,能够拥有正向的学习精神。
沈老师
育儿经
所以,所谓的“错误”,其实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可恶或者不可饶恕。
有时候孩子犯错是传达一个讯息,透露他们在发展学习、成长上出了什么问题。只要能找到原因,对症下药,犯错,反而成了指导孩子学得更好的老师。帮助孩子从犯错中学习,健全的沟通方式,是必要却是比较难以建立的。尤其孩子在6岁之前,学习经验不足,发生错误是绝对无法避免的。因此如果可以在引导孩子时,采用温和的态度、坚定立下的规范(而且要和孩子共同明确规范的内容),比较容易达到效果。
而且,这样的做法不会一次完全见效,但必须坚持态度,而且长久执行,父母亲只要有耐心,孩子的表现会出乎你们的意料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