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景泰年间山东黄河水患的治理

2017-07-01 07:50汪文忠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7年6期
关键词:景泰决口水患

汪文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上也给中华民族带来许多灾难。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黄河水患时有发生,给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历史上黄河以多泥沙、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尤其是明代,黄河水患十分严重,有关明代黄河决溢的记载史不绝书。山东地处黄河下游,自古以来就深受黄河水患的影响。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运河的地位急剧上升,保障漕运畅通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因黄河在山东境内与运河交汇,加之漕运的特殊地位,使得山东地区明代黄河的治理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

景泰年间山东频繁的黄河水患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明代沙湾河患并非自景泰年间(1450—1457年)开始,其源于正统时期。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河南新乡八柳树口决口,造成黄河历史上第20次较大的改道。黄河改流为二,一自新乡八柳树,由故道东经延津、封丘入沙湾。一决荥泽,漫流原武,抵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颍、郾城、陈州(现淮阳)、商水、西华、项城、太康。明英宗先命工部尚书石璞治理,未有成绩,改由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前往山东治理水患。王永和修沙湾堤大半,不敢尽塞,在东昌置分水闸泄水,黄河入大清河归于海。然而,王永和对于沙湾的治理只是暂时堵住沙湾决口,未能完全治理好沙湾河患,使沙湾河患遗祸景泰年间。

首先,频繁的黄河水患严重影响了山东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黄河泛滥,淹没农田、村舍,致百姓衣食无着,流离失所。景泰三年(1452年)八月,山东兖州府奏:“雨水泛涨,禾稼淹没,人民缺食,粮草无征。”御史罗澄亦奏:“徐州抵济宁一带,平地水高一丈,民居尽皆坍塌。老稚妻孥,流寓道路。”可见黄河泛滥对沿岸百姓危害之大。

其次,频繁的水患给山东地区社会秩序造成了威胁。景泰三年,负责治理沙湾决口的工部尚书石璞上奏中就提及“两畿、山东、河南被灾穷民多事剽掠”,请求皇帝免除被灾百姓的赋税,以稳定社会秩序。水灾之年,农田被淹,百姓缺衣少食,为求生存,部分身强力壮者则转而为盗,使山东灾后本就脆弱的社会秩序雪上加霜。景泰四年(1453年),太仆寺少卿黄仕儁上奏“见黄河一派自荥泽县南流入项城县界,一派自新乡县八柳树北流入张秋会通河。两派河流皆经六七州县,有二千余里俱系民间耕植之地。民皆荡析离居老稚不相保聚,或徙或聚为盗”。

最后,黄河与运河在山东境内交汇,黄河泛滥,水量暴涨,往往会冲决运河河道,致使运河水随黄河东去,致运道淤塞,对漕运航行造成严重阻碍。正德年间曾任山东左布政使王■指出:“圣朝建都于西北,而转漕于东南。运道自南而达北,黄河自西而趋东。非假黄河之支流,则运道浅涩而难行。但冲决过甚,则运道反被淤塞。利运道者莫大于黄河,害运道者亦莫大于黄河。”

明景帝即位后加大了山东地区的水利建设

明景帝在继位之初,就着力于山东地区黄河水患的治理,尤其关注黄河冲决所带来的漕运淤塞问题,加大了山东地区的水利建设,以期保障百姓的安全及漕运的畅通。景泰元年(1450年)因也先(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入侵,山东水利建设仅监察御史陈全修筑了沙湾2个缺口。是年四月,监察御史陈全上言,当年王永和修沙湾堤,留西岸2个缺口未堵,“近者东阿县以西大洪口鲤连,河水落河身渐露,与缺口相去甚近。恐将会通河水落掣入东去,不便漕运。乞筑其二缺口为便”。景泰二年(1451年)二月,朝廷又命山东左参政王骢、按察司佥事王琬督导沙湾运河的疏浚。同年六月,命山东巡抚都御史洪英与河南巡抚都御使王暹共同治理黄河,务必“令水归漕河,军民攒运商旅往来无阻”。景泰三年,工部尚书石璞受命治理沙湾“浚黑洋山至徐州以通漕,而沙湾决口如故”。朝廷又派中官黎贤、阮洛及御史彭谊协治沙湾“筑石堤于沙湾,以御决河”,当年五月沙湾堤成。十二月遣内官黎质、武良及侍郎赵荣往治沙湾。次年一月“河复决沙湾新口”。工部左侍郎赵荣指出:“黄河之趋运河,势甚峻急。而沙湾抵张秋旧岸低薄,故此方筑完,彼复决溢。”提出于新决口处建石质减水坝以缓水势,加高加厚沿岸堤防,堵塞决口。四月决口堵住,五月山东大雨,又决。纵观以上历次对沙湾决口的治理,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河决即塞,漕淤即浚,缺乏对黄河治理的整体规划和长远考量,故常决口方堵,遇大雨便复决。

景泰四年冬,明代宗以沙湾决口久治无功,要求百官荐举可治水者,于是徐有贞受命治水。《明史》载,徐有贞“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可见徐有贞确实是治河的最佳人选,徐有贞也不负众望,成功地治理了沙湾河患。明代后期治河名臣万恭在其著作《治水筌蹄》中写道:“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冲张秋,尚书石璞、侍郎王永和、都御王文相繼塞之弗绩。景泰四年都御史徐有贞役丁夫五万八千作九堰八闸以制水势,塞之凡十有八月而成。”起自正统十三年的沙湾决口在历经正统、景泰两朝近9年的时间后,在徐有贞的治理下,终于在景泰七年(1456年)“塞沙堤之缺而张秋运道复完”,大功告成。

徐有贞治理黄河水患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1)事前详细考察。徐有贞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使,负责沙湾河患的治理。到任后,徐有贞并没有急于组织人员堵塞决口,而是“乘轻航究河源,遂逾济、汶至卫沚,循大河道濮、范还”,认真考察黄河沿岸的地理水文状况及各支流的流域状况。提出“凡平水土其要在乎天时地利人事而已”,认为治水须顺水性,“夫水之为性可顺焉以导不可逆焉以堙”。这表明徐有贞治河的基调是以疏导为主,反对单纯通过堵塞决口来治理河患。并且通过观察,徐有贞从地势和土质的角度指出沙湾易决原因为:“河自雍而豫,出险固而之夷斥,水势既肆。由豫而兖,土益疏,水益肆。而沙湾之东,所谓大洪口者,适当其冲,于是决焉,而夺济、汶入海之路以去。”“盖沙湾地土皆沙易致坍决。”正是通过事前详细的考察,使得徐有贞能够准确地了解到沙湾决口的原因,从而正确治理沙湾决口。

(2)爱惜民力。治水的成败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河大臣的治河才能高低,然而治河丁夫作为治河的主体,数量庞大,活动在治河的一线,如何调配和使用治河丁夫,也是影响治河成效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徐有贞无疑是成功的。《明史纪事本末》载,“河以决故涸,而有贞至,方冬月,水暴涨,公私之艘毕达,治河卒逾数万人,悉与之期而遣之”,徐有贞刚受命治理沙湾,到任后就恰逢河水暴涨,在这种情况下,河防建设根本无法进行。徐有贞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与数万治河卒订立归期,全部遣回,使其可以回家从事生产,足见徐有贞爱惜民力。治河卒感其恩德也悉数依期而还,在此后的河防建设中也更加尽力。此外,工部尚书江渊等人曾请求皇帝“遣中书偕文武大臣督京军五万人往助役”,遭到徐有贞反对,并乘机提出“蠲濒河州县之民马牧庸役而专事河防以省军费,纾民力”。这一建议不仅可以节省军费开支,而且可以使百姓安心治水,无后顾之忧,提高治水效率。《行水金鉴》载,“景泰中徐有贞张秋之役发丁夫五万八千而无怨言者,以蠲濒河民牧马庸也”。

(3)疏、塞、浚并举。明景泰五年(1454年)总督漕运都督徐恭、左副都御史王竑上言“运河胶浅,南北军民粮船蚁聚临清闸上下者不下万数。盖因黄河上源水塞,亦以沙湾缺口未塞而修治者之弗克事也”,提出“请敕左佥都御史徐有贞将阙口趁今水小急督工筑塞”,遭到徐有贞的拒绝。在徐有贞看来趁秋冬堵塞决口,以保障漕运畅通是一种短视且徒劳无功的做法,“秋冬虽仅能闭,明年春夏亦必复决,劳费徒施而无用”。秋冬时节黄河水量较小可塞决口,然而春夏时节河水上涨必然再次决口,想要单纯依靠堵塞决口来解决沙湾河患是不可行的。徐有贞认为治理沙湾河患应“先疏其水,水势平乃治其决,决止乃浚其淤”。在这一治水思想的指导下,徐有贞“于是设渠以疏之,起张秋金堤之首,西南行九里至濮阳泺,又九里至博陵陂,又六里至寿张之沙河……又三十里至大潴潭,乃逾范暨濮,又上而西,凡数百里,经澶渊以接河、沁,筑九堰以御河流旁出者,长各万丈,实之石而键以铁”。徐有贞设渠以疏水,筑堰以御旁出,疏塞结合。此外“乃浚漕渠,由沙湾北至临清,南抵济宁,复建八闸于东昌,用王景制水门法以平水道”。徐有贞治河采取疏、塞、浚并举,综合治理沙湾河患。“自此河水北出济漕,而阿、鄄、曹、郓间田出沮洳者,百数十万顷。……而山东河患息矣。”

景泰年间对山东黄河水患的治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了多次的实践。尤其是徐有贞对沙湾河患的治理,是成功治理山东地区黄河水患的重要范例,对今日黄河水患的治理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景泰决口水患
郭景泰
2020年吉林德惠饮马河决口抢险案例分析
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X油田决口扇储层的沉积特征与区分标准
浪淘沙·听父亲谈景泰一条山 如山似水君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村翁雨中田间排水
景泰至中川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论证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浅谈景泰方言亲属称谓词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