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中的文化苦旅

2017-07-01 10:19王桃红
青年时代 2017年15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战争革命

王桃红

摘 要: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合的是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知名大学。西南联大历时9年(1937-1946),与抗日战争时期基本重合,是战争迫使三大名校联合在一起。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保护师生的安全、保存和延续我国的文脉,华北战乱迫使三大学校的师生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文化迁徙。

关键词:西南联大;战争;革命;文化苦旅

一、西南联大的由来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合的是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知名大学。为什么要联合?这与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长息息相关。“联大历时9年(1937-1946),与第二次中日战争(1937-1945)——在中国被称为抗日战争——基本重合。”[1]3显然,联合大学成立的理由与战争有关,是战争迫使三大名校联合在了一起。

兴许有人想问,清华、北大、南开不都是华北的大学吗?就算联合起来了为什么会被人叫做西南联大?西南确实是指示方位,这不用怀疑。至于为何从华北变成了西南,那就不得不谈到战争带来的影响了。

1937年,日寇来袭,著名学府遭受浩劫,“学校资产被掠夺,校园被侵占——其中一所更是化为灰烬。大批师生在国内辗转播迁,避敌逃难。”[1]1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师生不是害怕战争,也有热血青年争相嚷着要奔赴前线,但是作为中国最高学府里的师生,他们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抗敌,而是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下要竭力维护中华文化的生机、保存中国文化遗产和实力。这些精英学者不仅肩负着要保存好前人的研究成果——原有文化根基,而且要保护好未来的文化种子——高等学府学生,同时,也要保护好大师们自身——当代文化源泉。这是作为最优秀的学者们的时代责任,于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开始了漫长的颠沛流离。

二、西南联大的文化苦旅

1.初定长沙

最初,国民政府计划将西南联大设在长沙,师生们遂开始南下。北大、清华教师中大多数在逃离北京后要取道天津,这一段旅程最难熬:原本两个半小时的火车,却延长成胆战心惊的十二小时。在此期间,还要遭到频繁搜身和反复盘问去处,“只要稍有疑窦,就会立刻被逮捕,生死难料”[1]14。然而能抵达天津还不能算万事大吉。他们不论是走水路还是铁路,一路都有特务尾随至上海。他们要想尽办法从香港或是汉口等地到达长沙。期间,不但要担惊受怕,还要为家人和路费发愁,途中不止一位教授与家人失去联系。最终到达长沙的学生共有1452人,教师148人。

2.转移衡山

然而,长沙也不能幸免于战火。西南联大的师生们马不停蹄地继续转移,就像西南联大的校歌所唱:暂驻足衡山湘水,又称离别。湘江贯穿长沙城自然没错,但是衡山所指何处?原来当初他们在长沙设立了临时大学,但是临时大学的主体不在长沙,各系分散,土木系、电机系等在长沙,但有些系在邻省,如化工系在四川重庆大学寄读,机械系航空工程研究班在江西南昌借读。另外中文系等则南迁在南岳衡山。衡山历来就是座颇受尊重的名山,文学院就在衡山脚下的圣经学院分部。虽然距离长沙较远,但风景比岳麓山还要好些。尽管那个时候战争局势严峻,物资缺乏,通货膨胀,图书馆馆藏也不多,但依然可以想象校园里大师专心授课、学生认真学习、师生精彩论道等祥和与宁静、活泼与美好的画面。

3.终定昆明

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战事紧逼长沙,临大领导、国民党内部对于搬去何处产生争议,重庆、广西、云南等地成为候选地。同时,部分师生主张参军抗战。在一切处于混乱的时候,陈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告诫学生说,“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士兵,但最缺乏的是有知识的人,而‘你们是国家最后的希望,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倘若国之大器都化为炮灰,那么将来的形势肯定会非常严峻。这一番话打消了学生心中的疑虑,坚定了他们钻研学问的决心。”[1]24最终联大师生决定搬迁至西南边陲昆明,因为云南“有滇越铁路与外界相通,而这个省距离日本最远,与香港、上海及西方联系也十分便利”[1]24。

4.文化长征

为了解决大批学生同时离校的问题,较快到达偏远的云南,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分两路去昆明,即“所有体弱的男生和绝大多数教师及其家属乘火车和轮船去,其余身强体壮的男生和教师护卫队从内地步行去”[1]26。于是,他们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说起长征,人们只记得红军长征,却鲜有人知道西南联大的长征。这是一场爱国的学术界的大迁徙,但是某种程度上,后者的意义并不亚于前者。在文人眼里,这也是西南联大最令人敬畏的举动。

“大约有八百名师生走铁路-海路路线。他们先乘火车到广州,接着到香港,然后再从香港乘船到海防,继而又称作火车经河内到达昆明。”[1]51陆路上,“将近三百名学生和十幾位教师,历经六十八天,徒步穿越中国最荒蛮险恶、最贫穷落后的省份。他们经过匪患频仍的贵州,哪里地势崎岖不平,人们吸食鸦片成瘾,还保留着巫术的传统。”[1]1他们从长沙出发,途经益阳、常德、桃源、沅陵、辰溪、芷江、晃县、镇远、黄平、贵定、贵阳、安顺、镇宁、黄果树、安南(晴隆)、普安、盘县、平彝、占益、马龙等地,最终到达昆明。这一路上,绑腿、穿草鞋、吃路边摊、露宿、爬山涉水、看湘西土匪、见神秘苗民、体验奇风异俗、领略自然奇观、察看历史遗迹……这些对曾经是白面书生、衣冠楚楚、娇生惯养、盛装漫步在平津街头巷尾的师生们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但反过来这次长征不但锻炼了筋骨,也丰富了他们的阅历,注定使他们终身难忘。

三、西南联大迁徙的影响

西南联大师生从华北到云南昆明,历经战乱、饱经风霜,一路颠沛流离,从1937年出发,到1937年10月设立长沙临时大学,再到1938年4月到达昆明,最后直到1946年7月停止办学,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许多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为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实际上,“北大、清华和南开的迁移并不是当时特有的现象。随着战争迅速蔓延到华北各地,一所又一所大学前往内地。……三年之后,到1941年初,战前114所大专院校中有77所迁往内陆。”[1]14联合大学也不只一个:浙江有东南联合大学,陕西有西北联合大学,但唯独西南联大影响最大。不但因为其存在的时间长得多,迁移的距离远得多,长征的规模与影响大得多,更因为西南联大的精神更顽强、更团结、更崇尚学术自由。

易社强认为,西南联大“这次长征是教育上的探险”[1]47,长途跋涉深刻影响了西南联大的校风,“对联大精神的塑造至关重要”[1]50。由此可见,长征的影响确实巨大,联大师生们为保护中华文化精髓,薪火相传作出的努力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美〕易社强 著/饶佳荣 译.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战争革命
西南联大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