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理论视阈下网络剧的定位与特征

2017-07-01 17:27袁强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定位受众特征

袁强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互联网是网络剧得以存在的媒介,无论是网络剧的受众群体,还是整体特征都受到网络媒介偏向的影响。文章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以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为理论基础,将网络剧置于媒体的总体演变历程之中,对网络剧的受众群体进行考察,以分析网络剧盛行的主要原因。同时对网络剧的整体特征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网络剧;受众;定位;特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0-0023-0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传统的视听模式受到冲击,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大电影等内容成业界讨论的热点。就网络剧而言,作为一种现代视听形式,媒介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应该将其置于媒体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展开讨论,以对其进行合理

定位。

1 网络剧的文化定位

网络剧的出现是媒体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结果。通过对受众的群体形态变化的分析,可以对网络剧进行明确地文化定位。就整个的媒体文化发展历程而言,最早的受众群体出现在印刷术出现之后。在欧洲,印刷术出现于15世纪,它使有阅读能力的群体扩大,使印刷书籍的受众从均质的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麦奎尔将他们称为第一个受众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态是统一的,具有明确的标准——是否具有阅读的能力。正如印刷术的线性、有序,这一群体表现出相对的同一性,有序性,隐含着一种对理性的追寻。17世纪的启蒙运动深化了这种理性至上的主导倾向,引发的效应就是社会主导趣味对亚文化的压制。

20世纪以来,传播方式、途径日益增加,电报、广播、电视相继出现,有更多信息传播方式供人選择,在这一过程中,原先文字阅读的受众群体发生分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主要信息接收方式。电子媒介的出现,结束了印刷时期的印刷书所带来的同一性偏向,新媒介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变化,主导性媒介的变化也引发了整体的文化形态的变迁。就对视频的观看选择而言,电视不再是观看视频的唯一媒介,互联网取代电视台成为视频发布的中心。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络视频注册用户已达6.83亿,同比增长近6 000万人,只在网络平台提供的网络综艺视频与网络剧的数量接近2 100部,节目总点击量达到837.6亿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并且网络视频用户以年轻高知用户为主,12~34岁年轻用户比例超过55%,高等文化程度用户占比约三分之一[1]。可见,当代中国网络剧的受众群体表现出年轻化特点,年轻群体成为网络剧的主要受众,具有亚文化的性质,但其发展趋势并未受到主流视听形式的压制,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剧成为一种独特而影响日广的文化现象。

2 网络剧受众的自主性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不再谋求将所有人群纳入到统一的势力范围,他们迎合不同群体的社会经验,为之制定最易为其接收的信息解释模式、文化传播模式。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是当代主流文化对诸种次文化偏好的无能为力。麦奎尔指出,“这是一个以媒介为基础、持续不断地创造新风格和虚拟身份的过程,这些风格和身份,都是为了在受众心中弹拨出热烈的和声。”[2]新媒体将视频分类播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这一过程与新媒体寻找潜在的媒介消费者的过程是同步的,新媒体结合了受众的特点来改造自身,从而形成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网络剧在播出之前已经预设好了自己的受众,体现出网络剧受众的自主性,这也是网络剧的鲜明特征得以产生的基础。

3 网络媒介偏向下的网络剧特征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各类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各类媒介的中心,麦克卢汉将媒介视为人的延伸,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会使人们获得了一种新的功能。在新媒介时代,以互联网为中心,形成了一种新媒介生态,并且具有独特的偏向。网络剧是指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传播的视频形式,它的制作发行、播放模式与传统的电视剧具有明显的区别。“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3],网络媒介的“新尺度”对网络剧的整体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

3.1专业化的故事题材

互联网打破交流的时空限制,通过网络社交,人们可以从远处窥视他人生活。在这种网络的媒介偏向下,网络剧也表现出了相似的特征,即对一些高度专业化、远离普通人生活的内容的关注。这些网络剧或以特殊群体、冷门职业从业者的从业经历,或者运用想象,人为设定出一种职业来满足人们的窥视欲。

近年来的一些知名的网络剧都表现出这种特征。《法医秦明》展现出法医工作日常和生活状态;《余罪》则深入到缉毒警察的范围之内;“揭露”娱乐圈生存境遇的《云巅之上》于“爱奇艺”视频网站首播;《盗墓笔记》、“鬼吹灯”系列,引发了人们对“土夫子”“摸金校尉”这一古老职业的强烈兴趣;《画江湖之不良人》将记载于唐代史籍中“不良人”群体再度呈现出来。此外,出现一些表现假想性职业的剧作,这一职业是从未真实存在过,完全是通过剧本设定出来的。比如,于2017年4月在搜狐首播的网络剧《画心师》就较为明显的案例,剧中设定了“画心师”与“养心师”两种职业,他们有明确的职能、规范和职业的源起,剧情在两者的冲突中展开。人们通过网络剧来观看那些他们平时生活中接触不到的职业的内景。而这些题材类型,因为其专业化、小众化的特点,很难在追求大众化的传统电视媒体中播出的。这种特殊题材的选择成为网络剧的重要特征。

3.2 碎片化的叙事方式

电子媒介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趋碎片化,网络剧的叙事方式也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情节与情节之间的不再具有严密的逻辑的线索,而是一种开放式、扁平化的结构方式。以网络剧《热血长安》为例,该剧以“伽蓝国”遗民谋求复国为隐线,牵涉出各个案件。该剧的叙事形式独特,每一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情境,从案发、调查、水落石出、凶手落网在40余分钟的剧集中展示出来,在最后一集才将各个单集之间隐秘的关系点明,形成一个系统。

这种结构方式看似增加了单集的信息量,实际上减轻了观众的负担,情节并非一集一集地推进,从任何一集开始观看,观后人们的思绪可以从剧情中顺利退出,人们继续观看的动力在于想要获得类似的快感,而不是想要知道接下来情节如何发展,观众的注意力不会带着对连续剧剧情的疑问回到现实生活。《心理罪》《法医秦明》等知名悬疑网络剧都表现出这种结构特征。

3.3 沉浸式审美体验

电子媒介生态下,信息爆炸成为生活的常态,网络剧力图在不加重信息负担的同时带来虚拟的沉浸式感知体验。网络剧的沉浸性是与传统视听形式的重要区别,这种超现实的沉浸体验具有前所未有的魅惑力。网络剧中的英雄形象不再谋求凝聚集体认同,而是引导人们进行自我的代入。网络剧致力于谋求设定一种情境,让人们将自我代入到那种情境之中,让人们暂时截除对现实的感知。

玄幻、穿越等题材都是建立在一个奇幻情境之上,人们追随着剧中人物的视角进入到腾云驾雾、翻天覆地的异世界。通过对奇幻情境的设定,使观众的注意力一刻也不能离开。此外,扮演者的“颜值”、极度奢华鲜艳的妆容服饰以及常网友所吐槽的“五毛”特效,都是構建超现实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身体奇观、场景奇观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这一特征在网络剧《画江湖之不良人》中体现的最为鲜明,该剧改编自国产同名动画。在剧中,人物造型完全还原动画中的形象,通过化妆以及后期图像处理技术,由真人扮演动画二次元中的人物角色;人物完全不再依照正常的人体比例与不同时代的服饰特点,一切以强化视觉效果为目的。力图使受众完全投入到剧集所构建的幻想世界,让受众进行自我代入。

4 结束语

每一种媒介都有它的偏向,将带来独特的效应,在网络的偏向下,网络剧也形成了鲜明的特征。正如前文所述,表现出独特的故事题材,对专业化的群体有着格外的关注,多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并试图构建沉浸的超现实代入体验。正当网络剧如火如荼之时,笔者对网络剧进行媒介生态学分析,希望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2016中国视频融合传播白皮书[EB/OL].[2017-03-07].http://mt.sohu.com/20170307/n482571701.shtml.

[2]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3.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8.

猜你喜欢
定位受众特征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抓特征解方程组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