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燕,吴满红,罗鑫刚,常燕群,汤勤丽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科,广东广州511440)
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观察
梁伟燕,吴满红,罗鑫刚,常燕群,汤勤丽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科,广东广州511440)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头针治疗,总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同时使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评价患儿的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GMGF评分、PedsQL评分分别为(53.42±6.11)分、(48.31±6.58)分和(49.54±5.89)分、(43.50±4.72)分,均较干预前的(45.43±4.14)分、(38.21±6.51)分和(44.38±4.23)分、(37.39±6.82)分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明显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及患儿的生存质量,提高康复效果。
脑瘫;头针;康复训练;粗大运动功能;疗效
脑瘫是指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并且常常伴有姿势异常以及认知、知觉、感觉、交流、行为损害[1]。痉挛型脑瘫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占脑瘫患儿的60%~80%,改善患儿的肢体痉挛是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指出针灸在痉挛型脑瘫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针灸疗法可通过针刺穴位起到促进病灶区脑组织侧枝循环形成及血管痉挛状态的解除、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的作用,进而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3]。我们采用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0.5~4岁,均符合2006年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痉挛型脑瘫相关诊断标准[4]。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肌张力增高,各大关节呈屈曲、内旋、内收模式,关节活动范围变小且方向固定,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认知功能及视觉障碍;②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脑水肿、肝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疾病;③出血倾向及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患儿;④皮肤破损及湿疹的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平均(2.16±0.75)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平均(2.29±0.81)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t=0.677,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应用Bobath技术和作业疗法。其中Bobath技术包括关键点的调节、反射性抑制手法、促通手法、叩击法;作业疗法则根据患儿存在的问题及患儿的发育规律制定训练计划和目标,包括促进运动发育及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内容,每次治疗时间1 h,1次/d,每周5次。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头针治疗,取用百会、顶旁1线、顶旁2线、颞三针、智三针、脑三针,采用平补平泻法,快速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进行捻针1次,1次/d,每周5次。两组患儿以每15 d为一个小疗程,12周为一个大疗程。
1.3 观察指标干预前后均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该量表包括坐位、仰卧、立位、手膝位行走等88项粗大运动项目的评测,以100分为满分;同时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版[5]进行评分,评价患儿的生存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干预前GMGF及PedsQ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GMGF评分、PedsQ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GMGF及PedsQL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GMGF及PedsQL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例数GMFMPedsQL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3 33 45.43±4.14 44.38±4.23 1.019>0.05 53.42±6.11a49.54±5.89a2.626<0.05 38.21±6.51 37.39±6.82 0.500>0.05 48.31±6.58a43.50±4.72a3.412<0.05
脑瘫是继脊髓灰质炎被控制后目前最常见的小儿神经系统伤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且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较大经济和精神负担[6]。脑瘫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孕期感染以及先兆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等[7]。痉挛型脑瘫是最常见的脑瘫临床类型,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为脑损伤影响了支配横纹肌的锥体束系统,引起支配骨骼肌收缩的抑制-兴奋环路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患儿出现牵张反射功能亢进、肌紧张度过高及肢体痉挛状态。因此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状态是本病康复治疗的关键。临床上尚无根治脑瘫的有效办法,康复训练是防止、减轻脑瘫致残程度的有效手段。康复训练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患儿的运动发育并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使患儿正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得以建立。研究表明多数脑瘫患儿经过早期及长期的康复治疗及锻炼,其肢体运动功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8]。
头针是一种结合中医学的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的针刺疗法,近年来在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获得了广泛的临床应用[9]。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而脑则为精明之府,头针治疗通过针刺头部特定腧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行气及填精益髓的作用[10]。我们对观察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头针治疗,并与单纯康复训练的对照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预后,两组患儿GMGF评分、PedsQ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即干预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首先针刺头部腧穴刺激可使大脑皮质相应部位产生兴奋灶,并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一定范围进而产生相关调整效应;其次,可促进脑细胞的代偿作用;再次,头针刺激可使中枢神经冲动传出并调整相应的骨骼和肌肉,使其功能趋于正常,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11]。
综上所述,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以明显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及患儿的生存质量,提高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陈正平,张绍岚,陆建霞,等.小儿脑瘫康复治疗86例临床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4):774.
[2]郑一搏.国内儿童脑瘫的治疗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 (2):267-268.
[3]金龙涛,高华利,孙健,等.针刺推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2):113-116.
[4]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章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专业委员.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5]卢奕云,田琪,郝元涛.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 sQL4.0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3): 328-331.
[6]程艳丽.家庭日常参与式治疗对脑瘫患儿智力发育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23(18):99-101.
[7]赵雅风.早期脑瘫儿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8):401-402.
[8]邹莉.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2,52(35):50-52.
[9]曾沛金,黎高林.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2):2034-2035.
[10]陶晓玲,马立显.头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60例[J].陕西中医,2012, 33(1):88-89.
[11]刘振寰,郑小红,赵勇,等.B超动态观察头针对婴儿脑瘫脑白质损伤的修复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5):10-12.
R725.9
B
1003—6350(2017)12—2012—02
2016-12-16)
10.3969/j.issn.1003-6350.2017.12.039
广东省2016年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62016)
梁伟燕。E-mail:1365498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