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1990-1999)音乐类文献的梳理与研究

2017-07-01 20:54张钰承王宇琪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日报内蒙古文献

张钰承王宇琪

(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日报》(1990-1999)音乐类文献的梳理与研究

张钰承1王宇琪2

(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日报》(汉文版)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报,于1948年创刊,在60余年的耕耘建设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与繁荣。其中,音乐艺术作为自治区文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回顾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日报》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音乐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为地方音乐文化事业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通过对1990-1999年间《内蒙古日报》(汉文版)刊登的音乐类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反观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事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状况与《内蒙古日报》在音乐类报道板块的特点与联系,以及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中所体现的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审美的变迁。

《内蒙古日报》;分类研究;音乐文化;音乐审美

《内蒙古日报》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报,于1948年创刊,在60余年的耕耘建设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与繁荣。其中,音乐艺术作为自治区文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品质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新科技较之以往极大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卡拉ok唱片机、音乐录影带、随身听播放器等等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不同风格体裁的音乐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人们的生活中,被不同阶层、年龄段的人群接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信息媒介的报纸行业在音乐类板块的内容、版面、质量上都必须进行革新,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本文通过对1990-1999年间《内蒙古日报》(汉文版)刊登的音乐类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反观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事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状况与《内蒙古日报》在音乐类报道板块的特点与联系,以及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中所体现的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审美的变迁。

一、音乐类文献的板类分布

创刊初期《内蒙古日报》为对开两版,音乐类文献主要集中在第二版,刊登内容主要包括各文工团上演剧目的唱词、音乐评论、歌曲简谱等;自1952年1月,《内蒙古日报》版面扩版为对开四版,在此后长达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音乐类文献集中刊载于报纸的三、四版,所刊登文献的数量和种类也随着报纸扩版与时代变迁逐年增多,如下图所示,图1为1948年5月7日第107期二版刊登的歌谱及歌剧“白花蛇”音乐评论;图2 为1953年3月1日第1665期三版歌剧“索一玛”的部分唱词,再次转引;图3为1962年3月4日第4774期四版“内蒙古自治区1962年独唱、独奏、独舞演出会”部分剧照。

图1 1948年5月7日第107期二版音乐文献

图2 1953年3月1日第1665期三版音乐文献

图3 1962年3月4日第4774期四版音乐文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如何搞好新时期的新闻报道和媒体经营,是各级党报和行业报纸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扩版、周末版、都市报应运而生。在这股报纸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内蒙古日报》音乐类文献板块也由90年代初的对开四板,于1993年1月进行扩刊,创办了有史以来内蒙古第一个拥有个版的新闻周刊“周日扩版”,后改名为“新闻周刊”。[1]笔者在翻阅《内蒙古日报》1990-1999年十年间音乐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1993年的报刊扩版改革对该报音乐类文献的排版分布、刊载文献数量等具有深远的影响,版面增多促进了音乐信息的广泛交流,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音乐类文献报道的一大转折,故笔者将该报1990-1992年内容进行单独归类整理,并与改版后具有代表性1994、1997、1999年进行对比研究,从中体现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日报》在内容、排版等方面的变迁规律。

图4 《内蒙古日报》20世纪90年代音乐类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比较

由图4可见,刊载于《内蒙古日报》的音乐类文献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呈逐年递增趋势,1990-1992每年的音乐类文献数量虽呈现逐年增长的状态,但幅度较小,自1993扩版后,音乐类文献大幅度增大,且逐渐稳步提升。

图5 《内蒙古日报》20世纪90年代音乐类文献排版分布比较

由图5可见,图中“实线”所代表的1990-1992三年间刊载于《内蒙古日报》的音乐类文献主要分布于报纸的第一、四两版,占三年间音乐类文章总刊载篇数的78.9%;自1993年起,《内蒙古日报》经过加入周末扩版之后,音乐类文献的排版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图5三条“虚线”所示,1994、1997、1999年在音乐类文章排版上以第一版和周末扩版为主,第四版的文章排版数量明显减少,反映出在加入周末扩版(新闻周刊)后音乐类文章排版分布的变迁,刊载于周末扩版的文献排版比例在1993年后明显增加。相比20世纪90年代初的前三年,扩版后的1994、1997 和1999三年的音乐类文章在刊载总量和所占版面面积上都有所增加,总量提升了17%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报纸行业与此前相比,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在表现形式上,视觉的冲击力,吸引力越来越强,各种精美、醒目的图片逐渐成为版面的主角;其次,与这种视觉吸引力相辅相成的,是报纸的内容选择更加丰富多彩,且逐渐倾向于消遣性和休闲性,同时,文本的表达也呈现出浅白化、程式化的趋势。[2]《内蒙古日报》具有十分广泛的读者群体,为了能够满足各类读者的需要,报纸要针对不同目标的读者群体,组织不同类型的相关文献,因此,该报既有针对专门从事音乐领域人群的、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性文章,也有面向广大普通音乐爱好者,普及音乐知识性的专门板块,并配有相关图片以辅助阅读,采用多层次、广覆盖的办报理念吸引更多读者。

与此同时,内蒙古地区的相关音乐报道尤其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媒体宣传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日报》一、四版以及周末扩版,一版和周末扩版的一版主要刊登文艺晚会报道、文艺团体演出报道、文艺工作者获奖相关信息等,注重时效性、新闻性;二、三、四版和周末扩版的三、四版以从事音乐行业的文艺工作者专题、普及音乐知识、音乐作品介绍,文艺评论,节目演出预告等为主,内容丰富多样,适合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特别是针对内蒙古地区的地方音乐文化的宣传和报道,所占版面的比例和篇幅数量随着报纸的扩版逐年增大,也反映出内蒙古自治区音乐文化日益繁荣的景象。

二、音乐类文献的梳理与分类

为了更为清晰的看到20世纪90年代十年间内蒙古音乐文化事业的总体发展情况,笔者对《内蒙古日报》中所刊登的音乐类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归类,期间发表的音乐类文献共计1000余篇,内蒙古地区相关音乐文化的文献占到10年内总数的52.8%,足见《内蒙古日报》对地方音乐的重视程度,所刊登的550余篇音乐类文献涵盖了内蒙古自治区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内蒙古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宣传报道,是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音乐文化建设的见证者。除此之外,尚有区外音乐类文献占总数的47.2%,包括区外音乐教育、文化审美、音乐评论、艺术家专题、音乐知识、文艺团体演出预告、主题晚会等各类。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综合分析,《内》的音乐类文献主要体现为如下特点:

(一)时效性

在音乐类报纸中,音乐评论与音乐新闻报道二者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关系。

音乐评论依赖音乐新闻事实而生,建立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之上;而音乐评论又是对新闻报道的解释和剖析,它揭示音乐界新闻事实的本质以及新闻事件会对人们产生怎样的相关影响。[3]因《内蒙古日报》本身所具有的出版周期短、时效性、新闻性强的特点,能够及时的对外部发生的音乐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这也成为90年代大众获取音乐类新闻信息的一大途径,随着刊载于该报头版即时类音乐信息的逐年增多,也间接的反映出90年代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内蒙古日报》中,强调时效性、新闻性的音乐文献主要包括内蒙古音乐文化宣传和报道有剧团演出、主题文艺晚会、音乐类获奖信息三类,以1991年为例,见表1。

表1 1991年《内蒙古日报》音乐类时效性文章

叶祖训 赵海远15481期 第四版 剧团演出弘扬民族合唱艺术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我区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在香港台湾演出引起赵芳志、齐宝海15551期 第一版 剧团演出呼市举办文艺晚会慰问为那达慕施工和保卫人员 王涂沛 15392期 第1版 剧团演出呼和浩特数千军民大唱革命歌曲王群、张丁华出席演唱会并题词 白喜辉 15414期 第1版 文艺晚会自治区举办文艺晚会庆祝建党70周年白喜辉15420期 第1版 文艺晚会全区那达慕大会首场文艺会获得成功 白喜辉 15466期 第1版 文艺晚会热烈庆祝建国42周年自治区隆重举行国庆文艺晚会 白喜辉、姜永生15512期 第2版 文艺晚会全区青年戏曲演员演唱比赛决出名次 白喜辉 15435期 第1版 获奖信息那达慕大会确定12首优秀歌曲 白喜辉 15427期 第一版 获奖信息出国演出载誉归来,呼市民族歌舞团受到市府嘉奖 乌兰娜 15566期 第一版 获奖信息宋转转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宋扬 15312期 第一版 获奖信息琶杰被命名为杰出说唱家 代钦他拉15564期 第一版 获奖信息全区第三届索龙嘎文学创作奖萨日纳艺术创作奖获奖名单(张善)『音乐、戏剧、曲艺、评论。分一、二等奖』 王小敏 15292期 第二版 获奖信息

由表1所示,1991年《内蒙古日报》共刊载了18篇具有时效性、新闻性的相关报道,根据内容可分为剧团及剧团演出报道、主题文艺晚会报道、评奖、获奖信息报道等三类。演出团体主要有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民族剧团、巴盟(巴彦淖尔)歌舞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呼市(呼和浩特)晋剧团等;主题文艺晚会与当年的所举办的传统节日庆典、盛会以及重大历史周年纪念日为主题,如那达慕大会文艺演出、昭君文化节相关演出、庆祝国庆主题演出、建党周年纪念主题演出等;评奖及获奖信息相关报道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文艺团体、优秀文艺工作者、各类型艺术作品,如优秀文艺工作者宋转转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内蒙古自治区最高艺术创作奖“萨日娜”奖评奖相关报道。

以内蒙古自治区那达慕大会为例,“那达慕”是蒙古语“那雅尔(Nair)”的译音,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召开,在为期5天的大会中举行包含赛马、套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此同时,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具有悠久传承历史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民族传统喜庆集会,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标志性的文化元素。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那达慕从形式、内容到频度、规模以及类型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4](22)如举办于1991年8月15日的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多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内蒙古日报在第15466期一版以整版的形式报道了那达慕大会开幕式的盛况,作者白喜辉、吴海龙在《全区那达慕大会首场文艺会获得成功》这篇文章中对大会首场文艺演出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全区那达慕大会场文艺晚会--大型民族歌舞,8月15日在内蒙古政府礼堂隆重举行。

中央领导乔石、陈丕显;自治区领导王群、布赫等,同前来参加全区那达慕大会的中央委员、各省、自治区、市领导,外国驻华使节、国际友人、国内外客商和知名人士1000余人,共同观看了我区文艺工作者的精彩表演。

文艺晚会以特色鲜明的鄂尔多斯民间《草原之歌》拉开序幕。这台晚会荟萃了内蒙古歌舞艺术的精华,群星灿烂,异彩纷呈。蒙古族著名歌唱家金花、拉苏荣、牧兰,马头琴演奏家宝力高,笛子演奏家李镇,曲艺表演艺术家道尔吉仁钦,青年舞蹈艺术家敖登格日勒等,先后登台献艺。他们的高超技艺和精彩表演,博得观众热烈掌声,晚会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草原乳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强烈的时代气息。”[5]

(二)介绍性

在《内蒙古日报》中,有关文艺工作者的专题报道是音乐类文献数量最多的一类,其中汇集了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例如《河套的初春,一行大雁悠悠北飞,爬山歌王——韩燕如》《高原之风——记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塞外“梅兰芳”记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刘金》《挖掘艺术宝藏的人——记民族音乐理论家吕宏久》《坚持四年 终获成功——记“双套筒高音四胡”的改革者满都拉》《浅谈“转转腔”》《执著的追求美丽的事业——记二人台艺术家昌烈》《身在北京心在内蒙古——记女作曲家辛沪光》《马头琴的飞跃——记民族乐器改革家段廷俊》《永儒布欣慰地笑了》《现场采风 歌传友谊,作曲家左如云剪影》》《朝鲁:真情唱草原》《<人民的歌唱家哈扎布>一书出版》《<高守本歌曲选>出版》《李凤阁戏剧作品研讨会在赤峰举行》《手上呼风唤雨 指下艺高情深 ——记93全国交响乐指挥比赛获奖者呼德》《腾格尔与苍狼乐队》《齐布格一‘唱’惊人》《艺术生涯永无止境--记第十届梅花奖获得者张凤莲》《赵双虎和他的四胡》《席慕蓉的鄂尔多斯情结》《春华秋实四十载,赵纪鑫戏剧创作研讨会侧记》《一朵大红花,贺周戈从事革命文艺工作55周年》《<敖包相会>四十载》等。

这些报道集中的体现了内蒙古文艺事业的辉煌成就,无论是蒙古族艺术家色拉西、哈扎布、琶杰等,亦或是从事音乐创作的通福、辛沪光、永儒布等作曲家,以及在90年代叱咤流行音乐乐界的腾格尔等等,都进行了细腻详实的报道,使众多内蒙古地区的本土艺术家能够被更多人喜爱和接受。

(三)评论性

《内蒙古日报》针对本土优秀艺术作品刊登了相关评论性文章,这类文章面向广大的普通音乐爱好者,语言生动、通俗,通过介绍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创作背景以引导读者及观众更好的欣赏作品。

表2 《内蒙古日报》1994年音乐作品及相关评论类文章

1994年刊载于《内蒙古日报》的音乐评论性文章共计16篇,其中涉及内蒙古地区的音乐评论性文章如表2所见,共计9篇,其中涵盖各个领域,包括创作歌曲、传统戏曲、音乐剧、舞剧。如1994年7月24日周日扩版第80期第一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一首内蒙古草原的歌曲,列入世界优秀歌曲,并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这便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篇文章,作者李广华通过对阿拉腾奥勒及其创作的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介绍评论,对这首歌曲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了作曲家以及这首歌曲创作的过程。正如作者在文章中写道:

“一首歌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它有着令人叫绝的优美旋律。正是这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使阿拉腾奥勒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位音乐学院的科班毕业的蒙古族作曲家,曾踏着民族艺术坚实的土壤,走进天津音乐学院的艺术殿堂。在充分掌握了现代音乐创作理论后,他带着振兴和发展民族音乐的理性思维,又重新回到了他成长的美丽草原。他追求创作上的出新,既不搬用民歌,也不做出走别人的老路,在对蒙古族音乐调试的应用上,他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创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他采用简炼的音乐素材,突出浓郁的蒙古族音乐风格,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追求旋律上的优美上口。”[6]

再如1994年9月18日周日扩版第88期第三版的“草原上的艺术明珠—舞剧《森吉德玛》观后”这篇文章,作者阿拉坦巴干、印洗尘通过对鄂尔多斯民歌《森吉德玛》及改编后民族舞剧《森吉德玛》的对比评论,来揭示这部舞剧的艺术特征,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的感受作品所传达审美意境与情感。作者在提及舞剧的音乐部分时写到:

“《森》剧音乐创作以传统民歌为主题,以抒情为手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与整个舞剧的舞蹈动作、人物的情绪、舞台意境浑然一体,没有节外的游离。在人物音乐形象上下功夫,用音乐把舞蹈的动作、节奏、韵律、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森》剧舞蹈音乐既注意舞剧音乐的完整性,又注重了剧情发展的协调性,既注意了音乐风格的民族性,又注意了音乐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形象性,有揭示也有烘托,有传统风格,也有现代手法,让人感到有亲切感和新鲜感。作者在音乐创作中,把民歌《森吉德玛》作为音乐的主题,是最佳的选择,拉近了音乐与观众的距离。揉进民间歌曲《祝酒歌》、《送亲歌》等人们熟悉的音乐,造成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时空,使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点。”[7]

(四)学术性

在学术期刊还未获得广泛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日报》无疑还起到学术阵地的作用,因此,在此时期的音乐类文献中,尚有一定数量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性文章颇具学术性。如表3。

表3 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日报》刊载理论研究类文章

本文考证了现存的两种《赤峰雅乐》版本及其异同《赤峰雅乐》的两种版本 任琪 1993年 16174期 第3版《我国蒙古<格斯尔>研究已走向世界、展现出辉煌灿烂的前景——蒙古<格斯尔>的流传、说唱艺术及版本》 旭红 1994年 16433期 第3版《魂牵梦绕二人台》 温积云 1994年 57(周日扩版)期 第2版《美如彩虹般的民歌,读<彩虹—呼伦贝尔民歌创作歌曲60首>》佚名1994年 59(周日扩版)期 第3版《优美的乌珠穆沁长调歌曲》 富荣嘎 1994年 94(周日扩版)期 第3版《浅谈“转转腔”》 静波 玉明 1991年 15376期 第3版我区的民族民间曲艺 书一、赛罕 1991年 15432期 第3版

表3所列是《内蒙古日报》20世纪90年代所刊载的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的文章。如刊载于1991年7月13日第15432期第三版“我区的民族民间曲艺”这篇文章,作者书一、赛罕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曲艺的分类以及现阶段各个曲种的研究现状等相关问题:

“内蒙古地区的民间曲艺大致有以下几种:本地曲种有英雄史诗(又称胸利或蟒古斯的故事)、民间叙事诗、好来宝、乌力格尔、笑嗑亚热、祝赞词、舞春、门楼调、八角鼓等。外来曲种有二人转(不包括拉场戏)、评书、大鼓(包括东北大鼓、西河大鼓)、数来宝。快板书、相声等。

史诗按地域分,可分为下面几类:巴尔虎史诗、布里亚特史诗、科尔沁史诗、乌珠穆沁史诗、阿巴嘎史诗、扎鲁特史诗、察哈尔史诗、卫拉特史诗、鄂尔多斯史诗。

巴尔虎是盛产史诗的地方。《英雄希林嘎拉珠》、《阿布德日勒可汗》、《朱贵米吉德呼》、《阿拉坦嘎鲁呼》、《盛世英雄》都是巴尔虎史诗。”[8]

随着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文章的发表,对于在“非遗”还未大力推行的时期,无疑具有多重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宣传和发掘蒙古族传统音乐方面更是起到了巨大作用不同忽视。

三、小结

《内蒙古日报》在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充分适应了时代发展和读者的信息需求,在音乐类文献的组织和编排上精益求精,力图服务更多的读者群体,对比该报自1948年创刊以来的40余年,无论是在音乐类文章的编排亦或是报道力度上都实现了对过往的大幅超越,回顾此时期刊载于《内蒙古日报》音乐类文献,可以总结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随着《内蒙古日报》的扩版改革,音乐类稿件的刊载数量上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体现在周末扩版上,刊载了大量高质量,多类型音乐类文章,使传统纸质媒介的传播效力最大化。

第二,在稿件的内容上,特别是对内蒙古音乐文化方面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度,达到了音乐类文章总刊载篇幅的半数以上,文章体裁丰富,全面的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成果,这也成为了《内蒙古日报》音乐类文章板块的一大特点。

第三,在报纸的头版刊登的具有时效性的音乐类信息也逐渐增多,反映出内蒙古地区音乐活动的日益繁荣。

第四,注重音乐类文章的理论性,《内蒙古日报》搭建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使许多优秀学者的文章得以有效的传播,促进了内蒙古自治区音乐理论事业的发展。

纵观《内蒙古日报》创刊至今近70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该报在自身的发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探索以及80年代报纸业自负盈亏的政策改革后,此时期在继承自创刊以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努力跟进时代发展,在文艺领域紧跟大众的审美需求,对不同形式的艺术体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极大地满足了不同阶层读者的需要,也有效的加强了内蒙古音乐文化的传播。同时,读者的需求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进一步加大民族音乐文化的宣传报道力度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拿出更优质的内容来吸引更多的读者,是报纸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1]李文明.<内蒙古日报>(汉文版)市场化发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李立志.对报纸泛视觉化倾向的思考—90年代报业文化大众化评析[D].赣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席雯婷.音乐报刊编辑活动的比较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白红梅.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路径研究—以内蒙古那达慕大会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6).

[5]白喜辉、吴海龙.全区那达慕大会首场文艺会获得成功[N].内蒙古日报,1991/8/16第15466期一版.

[6]李广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一首内蒙古草原的歌曲,列入世 界优秀歌曲,并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这便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N].内蒙古日报.1994年周日扩版 80 期 第一版.

[7]阿拉坦巴干、印洗尘.草原上的艺术明珠—舞剧<森吉德玛>观后[N].内蒙古日报》1994/9/18周日扩版第88期第三版.

[8]书一、赛罕.我区的民族民间曲艺[N].内蒙古日报,1991/7/13第15432期第三版.

【责任编辑 贾玉宁】

Carding and Studying on Musical Literature of Inner Mongolia Daily(1990-1999)

ZHANG YU-cheng1WANG YU-qi2
( 1.2.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Arts, Hohhot, Inner Mongolia, China 010010)

Inner Mongolia Daily is an organizational newspaper of the Party Commission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t was founded in 1948 and has worked hard and persisted in correctly guiding public opinions over more than 60 years. It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art of music,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gion’s literature and art construction,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During the 1990s, Inner Mongolia Daily widely publicized and reported the music culture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music culture. Through the compi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usic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Inner Mongolia Daily (Chinese version) from 1990 to 1999, we look back at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 in the 1990s,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lation of the music reporting in Inner Mongolia Daily, as well as music culture aesthetic change of the mass embodied in the times which was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improved.

Inner Mongolia Daily ;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music culture ;music aesthetics

J0

A

1672-9838(2017)02-125-08

2017-04-11

本文系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NJYT-13-B05);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中国北方弦索声腔研究》(2016-ZZ-90)阶段性成果。

张钰承(199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2015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

王宇琪(1978-),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进站博士。

猜你喜欢
日报内蒙古文献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可爱的内蒙古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爱在内蒙古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