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求真,声以感人
——观河北吹歌音乐会后的思考

2017-07-01 23:00赵思远
黄河之声 2017年7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河北民间

赵思远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乐以求真,声以感人
——观河北吹歌音乐会后的思考

赵思远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河北吹歌是流行于河北的传统器乐吹打乐,在河北地区流传了大约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河北吹歌在保持民间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融入了更多元的因素。面对这样一种极具地方色彩的传统吹打乐现今的生存状况,本文拟通过对河北吹歌在专业音乐院校的接受度的论述,力图唤起专业音乐从业者对中国民间音乐现状与发展的再思考。

河北吹歌;音乐会;演奏内涵;发展现状

一、植根传统,贴近百姓生活

河北吹歌是生活在燕赵大地上汉民族的集体记忆,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音乐特色,是流行于当地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歌这一演奏形式作为河北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样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吹歌的发展不但对于传承河北地区优秀的音乐文化有着积极意义的同时,其还对于丰富群众的生活满足百姓的精神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将当地百姓的所思所想融入音乐旋律,这不但充分体现出了吹歌在发展传承过程之中植根于文化传统的沃土,更是对当地民风民俗的一种丰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河北各地民俗事项中很多的仪式活动吹歌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节庆、祭祀、婚丧嫁娶等习俗仪式,所以笔者认为更好地推进吹歌音乐的发展和传承,不但是对当地音乐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民风民俗的演化发展具有导向型的影响。

由于机缘巧合,笔者能够在初次见到这极具河北地方特色的吹打乐后,即被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音乐冲击力所震撼。河北吹歌的乐曲形式具有“一曲多变”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与其它地域流传的民间音乐有相通之处,这不但考验着民间乐手的演奏技艺,同时更能够突出突他们在黄土地上所生发的艺术创造性。

二、气势磅礴,突出地方色彩

在音乐会前,笔者同这些演奏家们有着共同的担忧,这样一支有着专业音乐院校教育背景的音乐家和民间艺人共同参与的艺术表演团,他们所表现的音乐是否会因地方性色彩太过浓厚,而不会被音乐学院的师生们所接受和欣赏。但这样的担忧,随着之后音乐家们的完美演绎和听众激动的神情而消失殆尽。音乐会上,当唢呐、笙、竹笛吹奏出旋律的那刻起,我就为这充满感染力和冲击力的音乐所深深折服。作为民间音乐中极具特色的吹打乐,通过音乐家们对乐曲的诠释和演绎,使在场听众沉醉其中。在南方阴冷的冬季能听到这样让人血脉喷张的音乐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正是这些演奏家对河北民间音乐的不懈追求和坚持,确保了演出的高质量和高标准,使得流传在农村地区的河北吹打乐得以“走出去”,呈现在专业院校的舞台上。

整场音乐会的曲目编排十分讲究,错落有序,高潮起伏,涉及了冀东、冀中、冀南等地的特色曲目,其中包括了《小放驴》、《打枣》、《胜利秧歌》、《对花》、《顶嘴》等。这些曲目不但充分体现出河北吹歌的音乐特色,同时也将河北的吹管乐特色曲目进行了演奏,充分地展示出北方民间吹打乐的特色,让在场的听众大饱耳福,直呼过瘾。河北吹歌齐奏时,声音苍凉高亢,雄健有力。尤其当民间演奏家梁海洪领奏《打枣》一曲时,更是将整场音乐会推向了高潮,他丝毫没有职业演员的造作和职业化的表情,演奏过程中游刃有余,充满着张力和爆发力。聆听他演奏出来的音乐,让人感受到是用心在歌唱,用灵魂在歌唱,甚至于用整个生命在歌唱。听到这样的乡音,使得笔者一次次为之动容。在音乐表演和演奏中,唯有“真实”才能够打动听众。每每与“真实”邂逅,我都很难自己。在这个晚上,听到了洋溢着黄土味道的音乐,这是没有经过精雕细琢,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而演奏家在诠释音乐时所表现出的感觉,也正是在专业音乐院校学习中所缺失的。由于在校学生没有来自民间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当然也就不能演奏出如此醇正的民间音乐来。学生们经过专业音乐的训练后,大多“被锉刀打磨掉了个性的毛刺”。虽然在专业院校的教育下,演奏曲目、演奏技巧、演奏规范等均能够得到较好地提升,但在情感表达上却有了缺失。这也正是“学院派”在演奏民间音乐的曲目时,缺乏情感,无法达到一种感人心脾的原因之一。现在有些所谓“学院派”的演奏者,往往过于看重于技术技巧的复杂多变,单纯地追求高难度的表现技法,过于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具有的“气韵”,同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最为根本的美感和韵味相剥离,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专业演奏者对于民族音乐过于西方化的追求和民族传统的审美方式的互相排斥,长此以往这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必将是不利的。不过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多的人逐渐开始认识到了这一误区,并在越来越多的专业音乐创作过程中将本民族的音乐传统与现代西方音乐表现手法处理地更融洽,对民族音乐的特点摆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这不但体现了音乐家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更是对肩负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这一历史使命的践行。

在本场音乐会中,来自民间的音乐家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启发,如何更好地在学习和演奏中表现民间音乐的独特性,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表现方式来诠释对民间音乐的理解,这是值得每个音乐从业者思考的问题。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是我们进行创作的灵感源泉和向前迈进的沃土,其内涵的丰富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对于民族民间优秀音乐文化的探索和发掘的过程却是艰辛的,但这又是充满了历史意义的。在岁月的长河中,乐人的灵魂经受了生活无数次的洗涤和磨砺,各种人生经历为乐人渲染了不同的人生色彩,音乐诉说着乐人对生活最直接的情感变化,他们在生活中的得意与失意都通过音乐对世人诉说着。民间乐手们通过他们手中的一杆杆唢呐将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融入了吹奏的旋律之中,这也就成就了现今河北吹歌多种多样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感染力,这样通过历史积淀的旋律是活的,是和流淌在他们身体中的血液一样是有温度的。聆听这样的音乐才会让人动情,乐人通过“移情”让听众感受着最为质朴的旋律和最为动人的情感。

河北吹歌在燕赵沃土上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是河北音乐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传统文化来说,之所以有地方特色乐种的流传,是由于特色使然。以河北吹歌为代表的河北民间吹打乐的发展,与当今所谓的“高雅”音乐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民间音乐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性,正是现代音乐发展所缺失的。这就像我们的灵魂已经跟不上我们行进的脚步一样,民族音乐的发展,如果脱离了民间音乐的土壤,势必会走入发展的死胡同。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感染力是现代音乐所没有的。民族性的演奏方式和旋律曲调只有更好地得到发展和传承,才能使中国音乐的发展有根基,音乐之树才能更加繁茂。

三、肩负使命,紧跟时代发展

河北吹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现代文化冲击的当下,吹歌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留给他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狭小。吹歌艺人在这种时代的变化中对吹歌音乐本身也在进行着改良,但同时也保守着这门传统艺术的底线,在寻求吹歌在当下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如何坚守住艺术的底线和音乐艺术的操守,在保住该乐种的传统根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都是他们所面临的不小挑战。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它不断地与时俱进,三四十年代将河北和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元素融入吹歌曲目中进行演奏,五六十年代吹奏当时提倡的革命歌曲,改革开放后吸收了流行音乐的许多元素,将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许多广为百姓传唱的曲目搬上吹歌舞台,受到当地群众的极大欢迎。乐人们用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用生命表演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旋律,他们的乐声感动着观众,而观众的回馈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乐人。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包括河北吹歌在内的许多民间传统音乐受到了现代音乐文化的强力冲击,在当下的社会中他们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在一年年的萎缩。伴随着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土壤已被改变的情况之下,我们如何即坚守住民族音乐传统的根基,又能在最大程度上接收和对侍乐种的变异,这也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河北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传承与弘扬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是一项亟待推进的重要工作,这需要更多具有专业音乐知识背景的音乐工作者和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的参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人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河北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保持河北传统音乐的传统性和延续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河北传统音乐文化作为重要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这其中不乏怀揣绝技的传统艺人,他们在表演和演奏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基本能够还原音乐的本来面貌,音乐表现形式也基本得以保留。但不容乐观的情形是很多的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所以,这就需要和笔者一样的音乐从业者在对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之中,不仅要重视资料的搜集,更要注重传承人的发掘、扶持和培养,保护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持续发展。

四、结语

促进河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不能因过度开发而丧失了音乐所承载的历史性因素和音乐特点。弘扬河北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应当既保护河北传统音乐文化的原有风貌,避免失去其中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也突出燕赵地区的独特审美方式,河北传统音乐能够给于更加完善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河北吹歌是生活在燕赵大地上汉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以音乐世代相传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真挚感人的音乐会结束了,然而那来自燕赵大地的旋律却长时间地萦绕在耳际,使人久久不能够平静。笔者遥想在北方冬日荒凉土地上,能够听到用唢呐高亢的音调吹奏的民歌曲调,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欣慰。因为,时至今日仍能听到来自燕赵故土的呐喊,百年前的曲调在当下依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同样,也有这样一批演奏家依旧用这美好的艺术回馈着社会,这是对民间音乐最好的礼赞,民族音乐的传统之河流也必将会更加宽广。

[1] 姚秀梅.河北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价值与开发途径探索[J].2016.

[2] 王晓丹.河北吹歌文化研究.通俗歌曲,2015.

[3] 姚秀梅,刘胜男.河北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

[4] 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 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6] 范国忠.我国河北唢呐流派的研究(一).音乐学习与研究,1993.

(三)地方高校的音乐合唱教育应该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

高校教育应该是服务社会的教育,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也应该是这样。少数民族地区的的高校首先要培养的是服务于本地区的高层次人才。现今,高校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要进入到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子孙后代和这个单位审美水平的提升。如果我们在高校中提早的普及民族音乐,教授民族元素的合唱歌曲,例如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等,这样会大大提升受教育者的民族音乐教育素养。再者是在音乐教育专业方面,要更加重视和突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合唱课堂中要更多的演唱民族合唱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伴奏;器乐方面要开设民族器乐课堂,例如芦笙、牛腿琴等,让学生们还没有走出校门就会熟练的掌握运用这些乐器,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得以自信的展现。

(四)走适合自身发展之路

地方高校的合唱教育偏向于民族教育以后不仅仅有利于社会的文化发展,对本高校的发展也是奠定了一个存在、壮大的基石,全国高校有近上千所之众,地方高校要使自己屹立于全国高校之林并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找到适合本地区校情的发展之路。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有所取舍,大胆改革,推陈出新。事实上,对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守旧,但从整个高校的社会发展来看我们就是在创新,圣人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笔者认为对本地区音乐发展的保护和弘扬与这有异曲同工之处。

黔东南地区的凯里学院是本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本科院校,其中的音乐学院在民族教育这一方面不断探索前行,开设的有民族传承班,在这个环境下,鼓励学生们学习苗族侗族的原生态歌曲,吹奏着苗族芦笙与芒筒,演唱侗族大歌,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教育之路。

总之,民族音乐文化需要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载体,需要他的支持和包容,更需要地方高校这类阵地加以巩固和传播,新时代背景下给了民族音乐文化很多冲击,同样也带来了很多机遇,我们在抵御冲击的同时更要强大的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有机会在明天抓住转瞬即逝的宝贵机遇。

[参考文献]

[1] 王承祖.黔东南苗族侗族民间音乐概论.远方出版社.

[2] 杨曦.寻访侗族大歌.贵州人民出版社.

[3] 雅文.乐旅拾零.贵州人民出版社.

[4] 刘国臻.合唱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功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基金项目:2014年度凯里学院校级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项目《民族文化研究》研究成果(KZD2014010)

2016年度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科研项目《冀东吹歌的传承性研究——以第七代传人梁海洪为例》研究成果(CYYJS201631)

孙树飞(1983-),男,凯里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合唱与指挥。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河北民间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孙婷婷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