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降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分析

2017-07-01 23:00霍嘉媛
黄河之声 2017年7期
关键词:呈示部大调小调

霍嘉媛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贝多芬《降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分析

霍嘉媛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贝多芬的《降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是献给他的挚友鲁道夫大公的,是其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唯一一首亲自题写标题的作品,分别为“告别”、“别后”、“重逢”。这首作品无论是动机化的主题写作手法,还是标题性原则,都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本文试对贝多芬《降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进行分析,以探究其中的音乐发展手法和相关特征。

贝多芬;主题材料;结构与调性;标题性

一、关于主题材料的分析

动机是主题中连续反复和变化反复的短小主题因素[1],是音乐发展的动力。贝多芬在《降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中,采用了大量的“动机”式写作手法来构成主题并进行发展,本文主要对其中三个重要动机的构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论述。其一,“告别”动机(第一小节)是由三个大二度下行级进四分音符组成的;其二,节奏动机(第二小节)是一个由附点十六分音符加三十二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构成的音型;其三,辅助动机(第三小节)是半音下行进行的四个八分音符,基本处于辅助“告别”动机的地位,一般出现在“告别”动机的后面或下方。“动机”式的写作手法在这首作品中尤为突出,这三个动机分布在乐曲的各个主要环节,并将全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一)第一乐章:告别

这一乐章的音乐陈述中主要采用了“告别”动机和辅助动机。引子中最初的三个音符构成了“告别”动机,该动机贯穿全曲,贝多芬附加“Le-be wohl!”字样成为这一乐章的标题——告别。“告别”动机在引子中首次以大二度下行级进的方式出现,与中声部构成大三度—纯五度—小六度音程,第二次(第七小节)出现时,使用柱式和弦使中声部增厚,减七和弦的使用使音响效果变得紧张而暗淡,调性产生游离。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将“告别”动机以上声部与中声部大跳、交错的方式表现,下方声部则使用辅助动机进行,从而与之相互呼应,但半音化的进行使调性变得模糊、游离。在连接部中,当内、外两声部反向进行时,再一次使用“告别”动机,并采用了两音之间波浪式级进的织体。在接下来的副部主题中,上声部将“告别”动机的节奏型拉宽,下声部则将“告别”动机逆行,并转向属调(bB大调),这一部分同样使用了连接部的织体。

在接下来的展开部中,导入部分同样使用了主部主题的发展手法并将其展开。在第一中心部分中,“告别”动机转移到左手声部,以大跳、交错的节奏型呈现,并持续使用这一节奏型织体。在第二中心部分里,左手仍采用此织体,并延续至再现部。对于再现部,其主部主题与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相比几乎无异,仅将副部的“告别”动机转回到原来的bE大调上。

第一乐章有着长大的尾声,“告别”动机贯穿整个尾声部分,主要通过改变节奏、音高、时值等方法将其变型,但辅助动机时隐时现,并没有始终跟随。在结束部接近尾声的部分中,“告别”动机在bE大调上展开,左手声部与右手声部形成了模仿复调的关系,两个声部相互呼应,同时这部分的和声始终从前一小节不协和的属七和弦解决到下一小节的主和弦上,“告别”动机在这一部分大约出现了十一次之多。整个乐章中“告别”动机的频繁使其统一感和逻辑性增强。

(二)第二乐章:别后

本乐章的呈示部、第一个再现部、第二个再现部的主题均采用了引子中的节奏动机,由于该主题动机中多次使用附点音符,使乐曲的节拍重音发生转移,节奏变得摇晃、不稳定,极其富有表现力,从而营造出一种不安的气氛。在这里“告别”动机通过倒影、加花、变奏等多种手段隐藏在各个声部和各个和弦中,辅助的半音化动机也以上行半音、下行半音等多种变化方式围绕在“告别”动机周围。结尾时的第二个再现部仍使用主题材料展开,但与之前相比有所压缩。在这一乐章中,节奏动机进行多次重复和巩固,不仅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还充分表达了作曲家期待友人归来的热切心情。

(三)第三乐章:重逢

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由“告别”动机发展而来,使用分解琶音与柱式和弦相结合的织体将“告别”动机隐藏其中。在这一乐章中,副部主题的织体同样采用了第一乐章中呈示部的副部主题的织体,并进行了高八度重复,而短小的展开部中的中心部分也使用了这一织体,并以副部主题为核心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再现部与呈示部也十分相似,依然采用了主部主题的材料,通过右手的分解琶音与左手柱式和弦的结合,全曲最终在热烈而活跃的气氛中结束,由此可以看出,“告别”动机贯穿于整个乐章中。

二、关于结构与调式调性的讨论

(一)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部分主要由两个平行的上、下句组成,下句有相应的扩展且调性产生游离。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调性为主(bE大调)、属(bB大调)的关系,主、副部主题的性格也有所不同,它们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开部由g小调的主部主题导入,接着第一中心展开主部主题,调性变化为b小调—g小调—bG大调—bE大调;第二中心再次展开主部主题,调性变化为c小调—bE大调,第一与第二中心的材料和织体十分相似。在展开部的结尾处通过引入一系列以降A为持续音且节奏一致的和弦自然地进入再现部。

在再现部中,副部主题回归主调,整体与呈示部的结构和材料与并无太大区别。该乐章之所以有着长大的尾声,约占整个乐章比例的1/3,是因为这一部分主要是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通过不断转调和变化重复而形成的。这里的尾声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第二展开,它是对主部主题的再一次补充性展开;其次是第二再现部,这一部分两次再现副部主题;最后是主部主题的再现,其与乐曲的初始部分首尾呼应。表现在其发展顺序为展开——副部——展开——主部,而呈示部中的发展顺序为主部——展开——副部——展开,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认为长大的尾声部分的展开是通过呈示部材料倒置形式的展开实现的,这一手法使整个乐章的结构更为紧凑,材料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贝多芬不再把展开部作为奏鸣曲展开、发展的唯一动力,无论从结构方面、和声方面还是材料方面,这都是对于海顿、莫扎特古典奏鸣曲式的一种突破。

(二)第二乐章:三部五部曲式

呈示部的音乐是沉思性的,它采用带有“疑问”的节奏型引入,并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其中第二乐句有相应的扩展并形成开放终止,织体为带低音的柱式和弦,调性变化为c小调—f小调—g小调,接着由两小节g小调的波浪式上、下走句引入至第一个对比性中部,转为G大调,该主题给听者十分明亮的感觉,这与悲伤、暗淡的呈示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再现部中的主题在压缩后,由两个完全终止的乐句代替了之前带有展开性质的开放终止乐句,调性变化为f小调—bb小调—f小调,之后两小节f小调上的走句引入至第二对比性中部,主题则同样采用之前第一个比性中部的织体,以八度的形式在F大调、f小调上再现,而最后的第二再现部有更大的压缩,仅再现了一个乐句,为c小调,其终止和弦是一个降E大调的属七和弦,没有解决,这个和弦也是第三乐章的第一个和弦。

(三)第三乐章: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为全曲的终乐章,比较活泼,充分的表现了作曲家与好友重逢后的喜悦心情。该乐章以一个属七柱式和弦接十六分音符琶音的引子展开。其中,呈示部与再现部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的调性同第一乐章相似,表现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进行了两次陈述,在第二次陈述时旋律声部转到了左手并降低八度。随后的连接部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分解琶音式的上、下行音阶,左手为柱式和弦,声部加厚;第二部分为断奏的四分音符,分别在bG大调和F大调的主和弦上展开,明亮如歌,这两部分有着明显的差别和对比。副部主题调性比较稳定,在使用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材料时,穿插着连接部的部分材料,尾声部分高、低声部相互呼应。这一乐章的展开部比较短小,导入部分是在主部主题材料的基础上展开并由bD大调转向B大调,且第一中心和第二中心均以副部主题为核心,主题材料在左、右手互换的过程中,仍保持着相同的织体,调性变化为B大调—G大调—c小调—bE大调,由于这里频繁的转调、离调使音乐的紧张性更为突出。在最后的尾声部分则采用主部主题材料,经过短暂的离调后回归到主调,始终保持在主和弦上,最终结束全曲。

三、标题性原则

“所谓标题音乐,是用文字、标题来展示情节性乐思或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模拟自然印象的器乐曲,产生于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标题音乐一词是由李斯特首创”[2]。笔者认为贝多芬《降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这一作品具有标题音乐的特征,或者说音乐的标题性比较强。《降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唯一一首亲自为每一乐章写上标题的钢琴奏鸣曲,其三个乐章的标题分别为“告别”、“别后”、“重逢”,这种情况在他的作品中是十分罕见,比如其《c小调“悲怆”钢琴奏鸣曲》也仅是写了“悲怆”两个字作为整个作品的标题。而《告别》奏鸣曲的音乐内容与标题有着极强的一致性和逻辑性,表现在它作品每一乐章的标题都可以前后贯穿,音乐上逻辑紧密,内容上联系密切,从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告别》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晚期的作品,这时的他不论是从创作手法还是音乐构思都已十分纯熟,所以动机写作手法的大量运用、复杂和声的使用、远关系调性的转换、奏鸣曲结构的突破、织体的创新等都使《告别》奏鸣曲的交响性、标题性更加突显。贝多芬不断突破了前人莫扎特、海顿等的创作模式并且超越了自己,他通过音乐创作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以完成自己崇高的使命。贝多芬为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之后标题音乐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四、结语

在《告别》奏鸣曲中,贝多芬可以自由、娴熟地创作,并且运用了大量调式调性的游离、转换和结构的伸缩、转换,其中的三乐章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音乐逻辑性。贝多芬的创作扎根于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相连接,以其富有均衡感的结构和动机式的主题材料构筑起宏伟的音乐作品,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茅原.曲式与作品分析(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51.

[2] 钟家明.标题音乐及其发展轨迹[J].艺术百家,2007,03:96.

猜你喜欢
呈示部大调小调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G大调随想曲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四 季 相 思
传承与引领
思 夫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