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犬狂犬病防控

2017-07-01 23:03杜晓鹏唐树生
中国工作犬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作犬狂犬病流浪

杜晓鹏 唐树生

预防·治疗

工作犬狂犬病防控

杜晓鹏 唐树生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而在我国99%以上的狂犬病患者都是通过犬咬伤后的伤口致病。工作犬训养者经常与犬生活在一起,被犬咬伤的机率很高,防控狂犬病的传播、发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据“2017年中国狂犬病年会”最新研究成果及笔者在“社会化训养区域狂犬病防控课题研究”成果,从狂犬病概述、工作犬的狂犬病防控、被犬咬伤后的处置、工作犬狂犬病防控工作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供广大工作犬训养者参考。

一、狂犬病概述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abiesvirus, R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伤口)或 膜侵入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以狂燥不安、行为反常、攻击行为、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特点。

狂犬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高居各传染病之首,感染出现症状后其致死率为100%。犬是狂犬病毒最主要的宿主,在人狂犬病的所有病例中,99%以上是由犬传播病毒引起的。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狂犬病。疫苗免疫是防控狂犬病唯一有效的措施。

工作犬在训练使用过程中,划伤,甚至咬伤训养者的几率比较高;另外,我国狂犬病致死率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工作犬本身就暴露在一个被带毒动物感染的风险之中。

因此,有效地对工作犬狂犬病进行防控,以及降低被犬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几率,是工作犬训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工作犬的狂犬病防控

(一)狂犬病传染源控制

在自然界,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病毒易感,其中,犬科和猫科动物,以及翼手类动物最为易感。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病毒的自然贮存宿主,许多野生动物如狐、狼、豹类、熊、臭鼬、鼠、猫鼬、鼬獾等,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均可成为传染源;这些野生动物咬伤犬后,病犬和带毒犬便成为犬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犬又成为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1、犬舍及其周围野生动物清除

由于野生动物是犬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了控制因为犬咬伤而传播的人狂犬病,对犬舍及其周围野生动物的清除变得非常重要。在我国,尤其是山区、人口稀少地区,野生动物出没频繁,这些地区训养的工作犬处于狂犬病病毒感染的高风险状态。

因此,经常性地对犬舍及其周围环境的野生动物进行清除,建立犬舍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安全隔离带,加强犬舍周围墙体安全性防护等,成为控制野生动物攻击工作犬的有效方法。对于捕捉到的野生动物,应及时与当地林业部门沟通,妥善处理。

2、流浪动物管理

没有数据表明流浪动物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源和传播途径,但流浪动物无法进行狂犬病疫苗免疫,以及流浪动物与野生动物接触几率高,成为不争的事实。

许多时候,在工作犬训养环境,都可以看到流浪犬、流浪猫的踪迹。对流浪动物的管理成为工作犬训养部门的任务之一。

常见的流浪动物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捕捉流浪动物;

(2)流浪动物绝育;

(3)疫苗免疫;

(4)送流浪动物收容中心;

(5)安乐死。

(二)工作犬狂犬病疫苗免疫

根据发达国家在防控狂犬病中的经验,狂犬病的控制必须实施疫苗大规模免疫,只有在免疫覆盖率达到70%以上,并维持5~7年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抑制狂犬病的传播。

工作犬的狂犬病防控,同样需要进行疫苗免疫,在加强犬狂犬病传染源控制的同时,应保证犬的免疫覆盖率达到100%。

1、幼犬的免疫

幼犬狂犬病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疫苗剂型、免疫时间、母源抗体、饲养条件等,其中免疫次数影响比较大。

2016年,笔者采用直接免疫荧光病毒中和实验(FAVN),对某犬场狂犬病灭活疫苗免疫28天后的犬群随机抽样44头(份),检测血清中狂犬病病毒抗体效价。结果显示:44头受试犬,14头阳性(≥0.50IU/mL),阳性率31.82%(14/44);狂犬病灭活疫苗免疫1次的31头受试犬(幼犬14头、训练犬17头),3头阳性,阳性率9.68%(3/31);免疫2次及2次以上的13头受试犬(3头训练犬,10头种犬),11头阳性,阳性率84.62%(11/13)。疫苗免疫1次的抗体水平明显低于免疫2次的,而且阳性率很低。

对于幼犬,笔者建议采用以下免疫程序:

(1)在幼犬3月龄后进行第1次基础免疫,间隔30天后进行第2次狂犬病灭活疫苗加强免疫,消除狂犬病免疫空挡,以后每年进行1次免疫。

(2)有条件进行狂犬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监测的,对于监测过程中,出现血清中和抗体效价低于0.50IU/mL的犬,应及时加强免疫1次。

2、成年犬免疫

根据目前成年犬狂犬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成年犬每年进行1次狂犬病疫苗免疫,即可保证血清中和抗体效价高于或等于0.50IU/mL(FAVN),确保免疫有效。

(三)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及风险评估

对狂犬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进行监测,是评价动物实际免疫效果和指导免疫接种的必要手段,也是国际惯例中,犬进出口工作中狂犬病检疫的必检项目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切实做好狂犬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监测,除了对疫苗所免疫犬群进行监测外,还应对工作犬所在地周围犬进行抽检,以便客观地对工作犬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的风险进行评估。

对狂犬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监测,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狂犬病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

FAVN主要用于动物接受狂犬病疫苗免疫后血清样品的抗体水平鉴定,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兽医局(OIE)认可并作为监测动物狂犬病抗体首选的标准方法。它具有灵敏性、相关性好,使用病毒浓度含量低,风险小,结果判读客观无偏差的优点。

目前,军事医学科学院,华中、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等可以开展FAVN试验。

2、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

RFFIT主要用于调查不同方法(或免疫程序)的人接受狂犬病疫苗免疫后血清样品的抗体水平鉴定,是WHO推荐的作为监测人狂犬病抗体首选的标准方法。它具有灵敏性、相关性、重复性好,快速、准确、廉价的优点。

目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单位,以及各科研院校可以开展RFFIT试验。

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ELISA主要用于狂犬病特异性免疫血浆的大量样本筛查,是《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1-2008)》指定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具有时间最快、重复性好,廉价、检测效率高等优点,但不能完全反映抗体中和水平,会造成疫苗保护力的错误评价。

4、狂犬病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

这是一种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多家公司已研制出犬用“狂犬病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用于检测犬血清中的狂犬病中和抗体。该方法仅仅用于定性,无法定量。

(四)狂犬病检疫

狂犬病的检疫,国家有相关的文件规定,包括《狂犬病诊断技术》(GB/18639)、《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农明字[2006]第108号)等,实际工作中,对工作犬的狂犬病检疫应遵守国家规定,并注意以下问题:

1、个体识别

按照国际通用方法,所有犬应注射芯片,作为犬只唯一的个体识别编号。只有每头犬具备唯一的芯片标识,才能有效地管理犬。我国工作犬的芯片代码为“15601111XXXXXXX”(X为相对应的数字)。

2、疫苗免疫记录

(1)犬3月龄时第1次免疫记录。

(2)犬3月龄第1次免疫后30天的第2次免疫记录,应在第1次狂犬病疫苗免疫的有效免疫期间内进行免疫。

(3)如果是成年犬,还应有每年1次的年度免疫记录。

3、采用FAVN法,检测狂犬病中和抗体水平,只有当中和抗体水平≥0.50IU/mL即为合格,否则,狂犬病疫苗免疫失败。

4、临床健康检查,应对其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进行检查。

只有当待检疫的犬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具备以上条件,检疫合格。

(五)疑似狂犬病患犬的处置

当工作犬出现狂犬病相应的临床症状时,该犬即为疑似狂犬病患犬,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隔离疑似患犬。

2、向上级管理部门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安乐死患犬。

4、按照《狂犬病诊断技术》要求,采取脑组织、唾液等检测样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免疫荧光抗体实验(FAT)、病毒分离、狂犬病核酸检测等。

5、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处理患犬尸体。

三、被犬咬伤后的处置

被犬咬伤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狂犬病疫苗免疫的犬咬伤,另一种是免疫情况不明的犬咬伤。理论上,进行过完整程序的狂犬病疫苗免疫的犬咬伤,应该不需要进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和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

事实上,当被犬咬伤后,无论犬免疫情况如何,都进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和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这种不分情况的处理,会带来很大的资金浪费。多数情况下,由于伤口较小,人们选择了疫苗接种,有的训养者甚至在短短2~3年之内进行2次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由于犬狂犬病疫苗免疫覆盖率不到70%,狂犬病风险比较大。当出现狂犬病风险时,人们并不注意消灭狂犬病的根源——提高犬狂犬病疫苗免疫覆盖率,而将大量的精力用于伤口处置。

当被疑似狂犬病患犬咬伤后,伤口处理程序应遵守《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在《指南》的最后一节“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服务实施”中,有详细的操作规范,预防处置包括:狂犬病的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处置,暴露前预防通过疫苗接种即可实现,而暴露后处置包括伤口处置、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和疫苗接种。从技术层面看,暴露后处置不仅需要具备预防接种门诊设备和人员,而且需要伤口处置专用设施设备和外科医生,其中,狂犬病暴露后伤口冲洗被列为重要事项。

一般情况下,伤口处置应坚持以下几个环节:

(一)伤口的分型

如图所示,伤口分为三型。

Ⅰ级暴露:伤口仅仅伤及表皮层。

Ⅱ级暴露:伤口伤及表皮层与真皮层。

Ⅲ级暴露:伤口伤及表皮层、真皮层与皮下组织。

(二)伤口的冲洗

1、被犬咬伤后,局部伤口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冲洗时间至少15分钟;在冲洗过程中,应加强对其他有伤口人员的保护,防止冲洗过程中的冲洗液飞溅到其他人员伤口上。

2、Ⅰ级暴露:日常清洗,病毒完全可以被冲掉,无需进行其他处置。

3、Ⅱ级暴露:伤口清洗,病毒绝大部分被冲掉,需要疫苗免疫。

4、Ⅲ级暴露:伤口清洗,表面大部分病毒被冲掉,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消除疫苗产生抗体前的空档期,并进行疫苗免疫。

伤口分型

(三)被动免疫制剂的应用

所有的被动免疫制剂,都是在首次暴露后(指以前未使用过疫苗免疫)应用,再次暴露使用没有效果。

首次暴露机体产生抗体需要2周,此时应用被动免疫制剂来中和局部病毒,降低病毒负荷,同时给体内低水平的抗体保护,从而降低发病率及为机体产生高水平抗体争取时间。以前注射过合格疫苗的人机体都有免疫记忆,再次接种疫苗,体内会快速产生高水平的保护性抗体;应用被动免疫制剂无任何意义,造成资源浪费。

(四)疫苗免疫

1、疫苗免疫有5针法和4针法。

2、已接受3剂至5剂狂犬病疫苗初次系列免疫接种者,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作用可持续数十年。

3、WHO最新规定:接种疫苗3个月以上后无论是多久,之前接种过疫苗,再次暴露后只需接种2针。

4、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是与病毒抢时间的过程,快速产生抗体非常重要。所以,应尽可能按照规定时间进行疫苗免疫,前3针尤为重要,尽量不要推迟。

四、工作犬狂犬病防控工作建议

(一)开展狂犬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工作犬训养者防护意识

狂犬病病死率高居各传染病之首,感染出现症状后其致死率为100%。因此,应提高工作犬训养者狂犬病防控意识,加强犬年度免疫;当被犬咬伤后,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每年进行狂犬病防控知识培训及普及工作。

(二)保证工作犬狂犬病疫苗免疫覆盖率达到100%

狂犬病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对犬进行疫苗免疫。作为工作犬使用部门,应保证工作犬狂犬病疫苗免疫覆盖率达到100%。

目前,犬用狂犬病疫苗单只售价30元左右,人的狂犬病疫苗单人售价400元左右。当带犬人员被犬咬伤后,注射狂犬病疫苗费用不低于400元,而这个费用至少能保证13头工作犬注射狂犬病疫苗。

因此,工作犬使用部门应从训养人员防护、费用核算等方面高度重视犬的狂犬病疫苗免疫工作。

(三)加强工作犬环境中流浪动物管理

实际工作中,流浪动物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往往会忽视流浪动物感染狂犬病的风险,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工作犬训养环境中的流浪动物进行有效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流浪动物对工作犬、训养人员感染狂犬病的风险。

(四)杜绝工作犬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机会

工作犬的工作环境千变万化。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犬应被控制在训养人员的视力范围内,杜绝工作犬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若怀疑工作犬与野生动物有接触,应紧急注射犬用被动免疫制剂中和病毒,并使用疫苗免疫。

(五)开展工作犬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水平监测

目前,许多工作犬使用部门并未开展此项工作。工作犬狂犬病免疫抗体水平如何,均为未知。这给狂犬病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在对工作犬狂犬病疫苗抗体水平进行监测的同时,应注意对周围环境中家犬、流浪动物狂犬病抗体水平进行监测,正确评估工作犬感染狂犬病的几率与风险,做到工作中有的放矢。

(作者单位: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650204)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李 冰)

猜你喜欢
工作犬狂犬病流浪
犬籍注册登记公告 [212]
欢 迎 购 买
流浪
打败狂犬病
俄海关限制工作犬加班时间
犬籍注册登记公告 [179]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流程图
流浪的歌
流浪猫鲍勃
抗狂犬病VHH和疫苗用于暴露后处置显著提高小鼠对致死性狂犬病感染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