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蓓蓓
2017-01-04 走向世界杂志
匆匆行走在田间的创业者刘波,外表看起来和普通农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开荒了千余亩农田用来种植有机绿茶,成为日照幽儿崮名副其实的种茶大户,被冠以“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称呼。2012年,这一称呼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对其界定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山东,这项工作被不少农业专家寄望为“山东农业的未来”。从户籍身份到职业,农民的个体命运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走进“田间课堂”
皮肤黝黑,骨架粗壮,说起话来滔滔不绝,52岁的齐明贵是济南市张夏镇上龙村的老农民,种了一辈子地,但直到最近几年,才感觉上了道,种出了“事业感”。
齐明贵早些年一直侍弄花生、大豆等,后来又改种核桃。核桃前期投入大,一年栽树,两年才结果,种植也更有讲究,弄不好就全年无收,这让他有些着急。
没有谁比整日与土地打交道的齐明贵更知晓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从头学起。”齐明贵说,在新品种新技术面前,怎么看自己都是一个“新农民”。为了尽快掌握新技术,齐明贵报名参加了济南长清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几乎课课不漏,甚至为了一节课连夜辗转。
培训,正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首要环节,而重中之重是将教育资源真正送到农民身边。“我们选择培训方式和地点时要更多地组织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的现场培训,让农民真正在家门口学到实用技术。”郯城农广校曾花了几个月时间调研全县农民素质与农民培训需求,报告结论如此。实践中,这一方式被形象地称为“田间课堂”,按要求,田间课堂须贯穿学员种植作物的生长周期,一年开展15次左右。
不同于以往的“一事一训”,也不同于之前把农民集中在教室上课的形式,田间课堂就是专业老师带领下,在地头解决农民最需要的技术问题。长清农广校校长王桂军将此解读为“农民点菜,老师下厨”,根据农民需求,定制技术培训服务。
培训使“老农民”学会了新技术、拓展了新视野,更让“新农民”一开始就能接触现代农业管理理念和经营思维。按照新学到的技术操作,齐明贵的核桃减少了农药残留,结出的核桃皮更薄、不易碎,更好卖。从2013年开始,齐明贵扩大了种植面积,牵头成立了济南市桂兰核桃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入社的有十几户。“现在种核桃的人越来越多,想要增加效益,就必须走打造品牌和深加工这条路。”下一步,齐明贵打算去长清区农广校学习电商和企业管理,把合作社品牌打响。
农民也“持证上岗”
10年的大棚种植经历,让临沂郯城的李丕华完成了最初发家致富的梦想,一亩地能获得1.5万-2万元收益,这都是参加培训的功劳。不仅如此,10年间,他影响和带动了身边很多村民改种“大棚草莓”走上致富路。在山东省农广校副校长姜家献看来,培训只是手段,关键在农民自我发育的能力,这就需要政策倾斜和扶持。
“我们和父辈是两代不同的農民。”在李丕华看来,父亲那一代思想保守,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不敢尝试新事物,而自己这一代农民敢冒风险,愿尝试新的种植理念和方式。“但有一点完全一样,对我们来说,土地是无价之宝。”李丕华说。在同一片土地上“吃了苦也尝了甜头”的李丕华们,正将父辈们从不敢做的梦变为现实:让农民成为一种职业。
临沂是农业大市,总人口1080万,其中农业人口877.5万人,耕地面积1000万亩。早在2012年,郯城县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2014年,临沂市作为14个示范市之一,被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市,系山东唯一试点市。
乘这一东风,2014年4月,李丕华和宋树林成为郯城县第一批被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是山东省首批。据农业厅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5年,中共中央和山东省财政共投入资金4亿多元人民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万余人,认定超过1万人。
“新型职业农民”是对“农民”这个职业认定的最高“职称”。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才有可能被评为新型职业农民?据省农业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收入高于普通农民收入,是成为一名合格新农民的3个最起码的条件。满足这些,再经专家筛选,才能进入认定名单。
“身份认定是为了让‘农民成为一种可以安身立命的职业。”姜家献说,有证和没证的差别在于,“持证上岗”的农民能更加便利地获得相关政策扶持,让农业支持政策更加精准。发证不需要任何费用,却能极大增强领证农民的职业荣誉感。
将培育50万生力军
“根据以往经验,再过个把月,咱家的销售就开始进入旺季了。”在菏泽市牡丹区的电商创业孵化园,穿着衬衫西裤、坐在电脑前接洽订单的姚会兵盘算着。很难想象,今年33岁、熟练掌握电商业务的他,却有着14年的焊工生涯。
“像姚会兵这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返乡后,很快就进入了区里职业农民培训的视野。”牡丹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了解到他有电商创业的想法后,区里更是根据政策,对他在场地、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扶持。”而姚会兵从事的家纺类产品销售,已成为该区农民电商创业的一大特色,目前相关网店已发展到5000多家。
近年来,山东省将职业农民培训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农村电商创业和电商扶贫等政策相结合,整合多方资源,培育了一大批像姚会兵一样的返乡创业人才。
“山东省农民创业培训已被中国农业部评为全国十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之一。”据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登启介绍,2015年,全省挂牌了200家“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三级讲师团入库师资超过5000人。未来5年,将以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等为主要对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万人,初步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新理念、新技能、新觉悟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现了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但当前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以及资源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王登启举例说,山东省将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生产现场建设标准化“田间课堂”,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
“从当前情况看,新型职业农民特别需要生产经营用地、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我们也将积极研究,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不断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育的支持力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