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主线和框架结构

2017-06-30 19:48肖贵清田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框架结构国家治理习近平

肖贵清 田桥

[摘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实施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总称。国家治理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主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生态治理、党内治理等维度,系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么治理国家”这个时代课题所作出的科学解答。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主题,以“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为路径方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方案,以人民主体为根本价值立场,构成了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的基本框架结构。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国家治理;逻辑主线;框架结构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17)01-0016-07

[作者简介]肖贵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6ZZD023)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形成的内容丰富并具有内在逻辑的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国家治理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下,全方位推进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篇章。

1.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么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执政必须解答好的时代课题

如何治理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列宁也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探索,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和教训,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前30年的执政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曲折。正如习近平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1}治理一个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共产党没有既有的治理模式可循,只能立足国情,艰苦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汲取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等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立场等方面,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统筹兼顾的发展路径,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改革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拓展和深化了党对治国理政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认识与实践。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新课题。这些课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能否顺利实现。

系统性的国家治理是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的根本路径。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路口。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各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使党治国理政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跨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防止我国在和平发展中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等,这些都成为党治国理政的现实挑战。面对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收入分配不公现象较为明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尚未健全、住房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仍然较多、5000多万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等一系列发展难题和深层次矛盾,现实困境呼唤治理观念的升级和治理方式的变革,迫切需要从国家治理的全局视野、系统层面来探索发展思路、设计发展战略、破解发展难题。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正确理解这个总目标,需要梳理清楚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其鲜明指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虽然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人们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国内发展矛盾更加凸显,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实现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突破。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之后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新维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的内容,还涵盖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内涵,并通过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对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适应性调整,革除制度性障碍,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加快生产力的创新发展。endprint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治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治国理政问题上的理论概括,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3}。国家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即运用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的能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辅相成,构成国家治理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只有“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4},善于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才能把我国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因此,要勇于变革不符合实践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科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管用,“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5}。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生成的有别于西方的国家治理范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6}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决定了必然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独特治国之道。为了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国家治理体系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兼收并蓄的主张,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能机械套用和照搬西方治理框架,不能割断与本国历史文化的联系,要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是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国家治理范式,创造了令世界称道的“中国奇迹”。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快车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规划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出台了制度治党的新准则和新条例。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国家机关为组织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为协同力量的国家治理体系,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治理样态,不仅在国内治理议题上有高效率的政策方案和执行措施,而且在地区冲突、网络安全、国际经济失衡等议题上,也提出了中国的理念和方案。中国的治理之道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价值标准,即在国内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球治理中秉持正确的义利观,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彰显出巨大优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

二、国家治理在理论与实践中的逻辑展开

国家治理“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7},涵盖了经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改革等多个领域。其中,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内涵;执政党治理为国家治理提供根本组织保障,政府治理为国家治理夯实执行基础,国防和军队治理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强后盾。

1.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抓手的经济治理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8},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基本原则。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优化公共服务;市场提高发展效率,政府保障公平正义。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动力转化的关键着力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外需空间不足,内需空间有限,过去一味靠增加投资来改善总需求的办法已经不管用了,必须坚持源头治理,重视供给管理,改善供给结构,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化解过剩产能,刺激经济需求,释放发展红利。

2.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为要旨的政治治理

民主与法治,是完善政治治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双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10}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蕴含特定的治理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和法治体系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法治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提高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有助于加快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进程,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

3.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文化治理

在国家治理的视角下,不仅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需要良好的治理,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领域也需要良好的治理。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1}“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集中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内涵,即从价值目标维度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从价值取向维度提出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从价值准则维度提出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路径,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国家治理在文化领域的展开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与对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吸收和借鉴相统一;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endprint

4.以完善基层治理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治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13},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精细化、网格化的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党中央治国理政和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基本结合点。习近平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14} 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是夯实社会治理基础的关键。改善民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也是完善基层治理的落脚点。“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15},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基层群众面临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困难。

5.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治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这是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严峻形势下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民生福祉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人民群众基于经济发展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生态治理,理念先行。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6},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之举。提高生态治理水平,重在制度建设。生态保护理念只有转化为切实的政策和制度,生态治理才能见成效。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对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

6.致力于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执政党治理

治好国、理好政,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大优势也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保障。“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的领导力量,必须要全面从严治理,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坚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相贯通,坚持惩治腐败与党内法规建设标本兼治,坚持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18}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使其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政治灵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重要保证。

7.以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为核心的政府治理

行政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执行机制,政府治理变革与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政府是国家治理的实施主体,管好政府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前提。如何优化政府自身的治理?对此,习近平强调要“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19}。第一,解决好政府职能越位的问题,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权力清单和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内外部监督,防止权力滥用。第二,克服政府职权错位现象,优化组织结构,推进职能、程序、权限、责任法定化,使政府严格依法执政,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水平,建设法治政府。第三,解决好政府职能缺位的问题,在社会公共事务上,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执法环节上,属于职能范围内的事,政府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这要求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严格执法责任,完善执法程序。

8.以强军兴军为目标的国防和军队治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防和军队改革高度重视、狠抓实抓,围绕强军兴军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第一,提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明确了国防和军队治理的总方略。第二,提出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明确了国防和军队治理的政治建军方向。第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基本要求,加快国防和军队治理的法治化进程。第四,全面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战略,使国防和军队治理为富国与强军统一、强军梦支撑中国梦提供重要保障。第五,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20},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后盾。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框架结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逐步形成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指引、以“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路径方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方案、以人民主体为根本价值立场的治国理政思想。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奋斗目标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围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愿景展开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有了清晰的奋斗目标,治国理政才有前进的动力。中国梦是共产主义理想在当前中国发展阶段的时代表达,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国家治理目标。“两个一百年”确立了中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具体坐标: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到205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1}国家富强是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价值依归,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持久支撐。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将个人幸福和国家命运有机统一起来,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13亿多人民的力量,激励每一个中华女儿把自我理想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力量。endprint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主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是人民的选择。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从巴黎公社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到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探索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进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由开创到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写下精彩篇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时代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治国理政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2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国情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鲜明的中国特色,使科学社会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第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战略思维、全局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治国理政新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新的道路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第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的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坚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3}

3.“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基本方略

“五位一体”总布局明确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具体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深化的成果。“五位一体”总布局立足于我国发展实际,着眼于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对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全面探索和系统推进,对党中央治国理政作出顶层设计,确立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纲领。

“四个全面”总战略明确了新形势下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2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八大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抓住了“五位一体”建设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明晰了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全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统一体,是治国理政方略的整体设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的整体性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引领着治党治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进程;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于促进国家生活运行制度化规范化,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致力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4.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党对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凝练,是探索治国理政新实践的指南。解决好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协同支撑的发展理念,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

“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全局大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推进科技、文化、制度等各方面创新,引领发展新方向、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协调发展强调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强调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提升发展整体效能的重要保障。绿色发展强调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是拓展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的应然选择。共享发展强调共建与共享统一、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的基本路径。

5.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有效应对复杂的全球性议题,需要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治理方案的核心主张。习近平在2017年1月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上提出了一条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惠普的发展模式。”{25}这为世界经济走出长期低迷的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展望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endprint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对待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推动世界发展,是党中央治国理政需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中国始终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建立更加公平、正义、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让大多数国家分享世界经济发展成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引导全球经济议程,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既为国内经济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在应对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南北差距、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核威胁、难民潮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上,中国倡议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26},为使全球治理机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提供了中国方案。

6.人民主体是根本价值立场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遵循人民主体的价值立场,明确了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即人民是治国理政之本、为人民治国理政、依靠人民治国理政。第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夯实治国理政之本,关键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27},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第二,人民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其执政权力来源于人民。关切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治国理政的政治伦理。只有站在人民立场上,尊重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才能稳固党的执政基础。同时,为人民治国理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多利益获得感。“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28},任何一项改革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处理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也是推动治国理政的主体力量。依靠人民治国理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的内在要求。要尊重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自觉依靠人民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为治国理政汇聚力量;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水平的最高裁决者,是党的工作成效的最终评判者,要充分肯定人民的评判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的建议意见在推进治国理政中起到积极作用。

注释:

{1}{2}{3}{7}{8}{18}{22}{27}{2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48,512,548,548,

551,350,118,89,698.

{4}{5}{6}{11}{12}{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4,104,105,163,163,118.

{9}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11.

{10}{13}{2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3,819,803.

{14}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14-03-06.

{1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92.

{1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25.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

{2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7.

{23}肖贵清、田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1).

{24}准确把握和抓好我国发展战略重点 扎实把“十三五”发展蓝图变为现实[N].人民日报,2016-01-31.

{25}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N].人民日报,2017-01-18.

{26}推動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N].人民日报,2015-

10-14.

责任编辑:李瑞山

(本文发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2017年第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框架结构国家治理习近平
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质量检测及抗震鉴定研究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改变使用功能的框架结构加固后抗震分析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标题党
框架结构极端条件下连续性倒塌的综合防范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