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宇
2017-06-21 走向世界杂志
走进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无论是知名度颇高的“太阳谷”,还是从事各行各业生产的企业,“科技研发”这4个字都渗入到了他们的日常生产之中。
开发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到2020年,开发区目标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0家,全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企业超过120家,新增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超过50个,建成各类科技服务机构20个。”
产学研结合促企业发展
不论春夏秋冬,当走进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聚力焊接材料有限公司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能看到数十位科研人员正加班加点研发新产品。
人才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引擎。有著800多名员工的聚力公司,目前拥有技术研发人员120余名。同时,该公司还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合作,借助外智推动产品研发。
刚刚获得突破的GW-66焊接材料,正是在华中科技大学桂赤斌教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发新成果。“我和聚力的创新团队正合作研发一系列用于舰船及海洋装备的焊接材料,目前多种产品都将取得突破。”2016年8月2日,在聚力公司的技术研究中心内,桂赤斌教授这样说。
2015年,聚力公司聘请华中科技大学桂赤斌教授为企业高级技术顾问,他每年都拿出几个月的时间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截至目前,桂赤斌参与研发的新产品已超过5种。
像聚力公司这样依靠科技创新谋求发展的企业并非少数,据开发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0年,开发区社会研发投入将超过3%,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0家,全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企业超过120家,新增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超过50个,建成各类科技服务机构20个。
由此可见,未来的开发区,科技研发将成为常态。
太阳谷:企业与研发平台的高度结合
谈起德州,不得不谈太阳谷。基于中国太阳谷的强大科技研发实力,全球首个太阳能顶级科研机构“国际太阳能技术科学院”和“国家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先后落户中国太阳谷。
2009年11月,在国际太阳能技术科学院揭牌仪式上,时任国际太阳能学会主席莫妮卡·奥丽芬表示,之所以选择皇明,是因为皇明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集热器制造基地,拥有国家专利900余项,并先后承担和参加了40余项国家级课题项目。更令她震惊的是,皇明建立的太阳能专业检测技术中心,拥有1000余个大大小小的检测项目。一个企业建成世界太阳能行业中检测项目最全面、检测标准最高、太阳能检测最专业的检测实验室,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少见的,这种近乎“苛刻”的检测也使得皇明自主研发的UTLE极地超寒管,能够经受住南极各种复杂的环境,突破低温极限,在南极也可以出热水,这在世界太阳能史上留下了开创性一笔。
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国际太阳能学会是被联合国认可的太阳能专业权威学术机构,成立50多年来,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是世界各国进行太阳能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1年元月,国家将全国唯一的“国家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中国太阳谷。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主要依托于行业、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高校,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是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科研开发实体。
正是基于皇明对于科技研发的执着与投入,国家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才能落户中国太阳谷,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企业的进步。
政策为企业科创保驾护航
企业在科技研发上不断收获成绩,这与他们背后的“科技政策”密不可分。
2016年10月,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举办“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成立大会暨高校产学研合作经验交流会”。大会邀请了来自全国的85所高校的498个产学研项目与经开区百余家企业进行对接,现场达成合作意向30余项。
其中,景津集团与山东大学“滤板轻量化”、聚力焊材与华中科技大学“新型药芯焊丝配方设计”、新工起重与海军潜艇学院“水下定深刹车制动装置研制”等多个合作项目已立项并顺利开展。
至2016年,全区126家规模以上企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63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转化科技成果336项。开发区成功加入京津冀开发区创新联盟,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除了搭建高校与企业的沟通平台,开发区还出台了《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关于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与国内顶尖水平机构合作编制完成了“1+6”《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内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任务、目标和支持政策、措施。
“意见”和“方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按税务部门确认的当年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的50%予以奖励,单个企业奖励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发:给予最高50万元的研发经费支持。参加创业大赛获奖,并在开发区落地转化的,根据获奖金额等额配套扶持;鼓励企业争取科技创新项目:国家级项目,获批扶持资金的20%、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省级项目,获批扶持资金的10%、最高不超过50万元……
除此之外,开发区还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机构,新认定的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国家级奖励100万元,省级奖励50万元。同时还鼓励企业申报科技奖项:国家级特等奖200万元、一等奖100万元、二等奖80万元;省级一等奖30万元、二等奖20万元。对当年度区内企业获批立项的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基地和人才专项,分别给予100万、50万奖励。
政策代表着态度,无论从政府政策还是企业自身,科技研发已经成为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编辑/王雪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