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纯
“研学后教”顾名思义是让学生先学、先思,教师则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于关键处、疑难处,它是一种典型的以学论教的教学模式,较传统课堂要求教师更多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更多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一些体会。
案例
《面积与面积单位》这一内容一位老师经历了传统教学与“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发现“问题意识”在“研学后教”的课堂上更具开发性,现仅以“面积”概念教学来进行比较说明。
传统教学模式:
师:请同学们摸摸课桌表面,再摸摸数学书表面,哪个面大?
生:课桌面大。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师出示一些图形(含封闭与不封闭两种情况),让学生分类,以此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封闭图形。
再指着一大一小的两个正方形,问:如果给他们涂上颜色,哪一个更快涂完呢?
生:小正方形。
教师追问:为什么?
生:因为小正方形小。
师:那么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同一模式,这位老师经历了两次磨课。
第一次学案编写及课堂实录:
学案:
【任务一】
(1)比一比数学书和练习本的封面,谁的面大?谁的面小?
(2)观察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谁的面大?谁的面小?
(3)观察下面两个图形,哪一个可以测出它的大小?为什么?
(4)通过刚才比一比、看一看,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 )。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任务一】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上台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个小组派了4个同学上台轮流说了以上4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适时小结。
第二次学案编写及课堂实录:
学案:【任务一】看书P21页,
课堂实录:
师:首先我们来完成【任务一】,看书第21页,对于“面积”概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开始看书,由于内容很少,约1分钟后教师提示:“书中你有什么疑问,把你的疑问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小組里立刻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认真解答。
接着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生:(略)
师:这句话当中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叫封闭图形?
师:哎呀,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谁来说说什么叫封闭图形?(教师及时表扬,同时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回答)
生:一个图形连起来的,没有缺口就是封闭图形。(一个学生边做手势边说)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未封闭的图形让学生判断,然后封闭起来,让一个学生上台摸它的大小。
师:还有什么疑问吗?(受前面教师表扬的影响,有的学生高高举起了手)
生:什么叫物体的表面?
师:谁来举个例子说一说。
教室里立即小手林立,有的学生说数学书的封面,有的举课桌面,有的拿出橡皮摸摸它的表面。
反思
面积概念这部分内容属于讲授型知识,思维的空间不大,传统教学清晰明了,本无可厚非,但仔细想来,这种教学把学生看成了一张白纸,教师一点一滴地往白纸上灌输知识,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例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被动地摸物体的表面,被动地回答教师浅显的提问。“研学后教”模式的第一次学案编写及教学与传统模式无异,教师之问变成了学案之问而已,尽管有交流也有展示,但是这种交流与展示显得浅显与被动。第二次学案编写摒弃了几个琐碎的问题,换成了“对于“面积”概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一个问题,问题虽少,但学生思维的空间一下打开了,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他们大胆提问:什么是封闭图形?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所有的疑问由学生提出,并由他们自己解决。由此可见,大胆地将提问权还给学生,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令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我们改进学案时,考虑了以下几点,1、“封闭图形”这个词应该有部分学生不理解,但有部分学生会有自己的解释。2、物体表面由于与生活接近,除了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不难理解。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我们认为既然学生有疑,就应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既然有些学生理解这一知识就要由他们解答。实践证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里得以充分地展示,问题也由其他学生轻松解答。另外教师及时的评价也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质疑的火种被老师点燃与保护。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之问充斥了整个课堂,以至于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研学后教”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保持旺盛学习欲望的催化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教师要以一个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多地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学生“问题意识”这个思维的火种就会被浇灭,学习的内驱力便会被扼杀,学习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牛顿从为什么苹果会落地,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为什么开水开了壶盖会跳起来发明了蒸汽机……。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研学后教”这一模式给了学生更大的舞台,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想办法挖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思维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