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围城》自从出版以来,就受到许多人的推重。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集中在两方面,幽默的语言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从1990年代开始,也有人提出对本书的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部被“拔高”的小说,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幽默作品,除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语言之外,作者夹叙其间的文字也显着机智与幽默,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卖弄文字,语言显得尖酸刻薄。但这一说法并不为大多数人接受。
——引自豆瓣
围城“二生”像
朱芷茵
《围城》这一本书里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无论是男是女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就连一些客串的甲乙丙丁都极富生活气息,比如像苏州寡妇和那位“你我他”小姐的父母。但无可置疑的是,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方鸿渐与赵辛楣——前者是这个故事的经历者,后者则是这个故事的推动者。巧妙的是,这两个人的经历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接下来我便谈谈我眼中的他们。
方鸿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出自鲁迅笔下,也是我看完此书后对方鸿渐最大的感慨。“不幸”是真不幸,方鸿渐这一生可以说是在不得意中度过的。留洋归国时他意气风发,随后便渐渐在“围城”里为生计而来回奔波。工作方面,一开始他靠着丈人在点金银行里谋了个职位,然后又迁移到三闾大学,被辞退后回到上海靠着柔嘉的爸爸与赵辛楣的引荐在报馆里编刊,最后为逞一时义气又辞职,转而又想回重庆投靠赵辛楣。爱情方面也是颇不得志,又是被鲍小姐利用,被孙柔嘉算计,又是因不敢拂苏文纨的意而与真正喜欢的唐晓芙诀别。而且好笑的是,他每一份工作的失意都是因为爱情——因与“酥”“糖”的事而与周行长一家闹翻,因与柔嘉的感情而先后下定决心辞去副教授和报刊编辑二职。
其实从我上面描述方鸿渐时多次用到“依靠”一词便可清楚地感受到他的“不争”了。他其实就像方家里的那个古老的钟表,做事总是踏不在点上。若是早一点挑明对苏文纨的感情,就不会引起苏文纨误会,到最后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若是再晚1分钟才从唐晓芙楼下离开,或许就不用与唐晓芙诀别;若是再晚一点出发,就不会与孙柔嘉在一条船上……可是又哪有那么多的“若是”呢?既然命运选择了你,那又为何不奋力争一争为自己搏一个尚算明朗的将来呢?可是方鸿渐没有,他懦弱,心理反其动,行动上却不敢表现出来。所以才会“追求”苏文纨,所以才会写感谢信给高松年,所以才会觉得“好像自己所做的决定都被柔嘉说得改变了”。可以说,他悲剧的缔造者正是他自己。
他本质上不是坏人,他有良知,有道德底线,学识也尚算渊博(至少比李梅亭“先秦小说”要好),可是这些都没有用。正应了赵辛楣那句话“你是好人,可是却毫无用处”。
电视剧《围城》方渐鸿扮演者
赵辛楣
不幸也幸
跟方鸿渐一样,赵辛楣也有着失败的情场经历。先是青梅竹马的苏小姐看上去更喜欢方鸿渐一点,再是苏小姐虽跟方鸿渐掰了却投向了曹元朗的怀抱。后来在三闾大学更是被有夫之妇汪夫人迷得连工作也丢了,最后听说是跟他父亲同学的女儿在一起了。纵观他的情场经历,并不比方鸿渐好多少,可他的职场生涯却比方鸿渐好得不能更多了。
回国前在外交部工作,在三闾大学是政治系主任(而方鸿渐只是副教授),后来大方辞职后回到重庆做了报馆的总编,比方鸿渐在报馆里净写些“煮妇”文章好多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归根到底还是两者的性格不同。首先,赵辛楣做事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当断就断,要追就追,追求苏小姐时尽管胜券不在握却也尽力讨她欢心;苏小姐嫁人后伤心一阵后就将她忘了,后面还可以大方地与方鸿渐调侃这段感情;与汪夫人的事情被发现后,第二天就立即回重庆,不像方鸿渐还写了一封感谢信。
其次,他眼力很准。在去三闾的路上一眼就看穿了李梅亭等人的“船票谎言”并大致了解了每个人的品性,后来更是多次暗示方鸿渐要与孙柔嘉保持一定的距离,“哪有大学女学生还那么天真无邪呢?”
最后,处事圆滑也是他人际交往成功的秘诀。他和方鸿渐一样都知道李梅亭等人的秉性,但方鸿渐直接就明嘲暗讽,而他则明面上还好言好语相待,背后再跟方鸿渐一起调侃。
性格决定人生,就是这样。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就是围城的真谛。
电视剧《围城》赵辛楣扮演者
方鸿渐也有优点
林耿杰
初读《围城》,只觉方鸿渐此人确实“无能、胆小、脾气臭”“仿佛所有男人的缺点都被他占完了”。而最近重翻了一遍《围城》,细细品读,发现方鸿渐此人血液里尚也流淌着一些未泯灭的品质,与书中的某些人比较起来,倒是颇为可贵。
或许是受迂腐的老父方遯翁的熏陶,方鸿渐自幼潜移默化地便有了中国古文人独有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虽不明显,但可从前后的种种事端中略见一斑。于三闾大学任教时,方鸿渐处处遭受排挤,被各种暗箭中伤。倘若其愿放低身板,曲意逢迎,做得八面玲珑,那么在高松年手下谋得一官半职也并非难事,更有机会如李梅亭一般如鱼得水、步步高升。然而他不屑于此,而是在赵辛楣被迫离走,自己再无立身机会之后,抛下一纸辞书,携孙柔嘉绝尘而去。虽是自取其咎,却也使人不禁为其暗暗叫好。
再者如,当王先生不满报社之立场,愤然离职之时,为王先生所起用的他即便家中拮据、夫妻感情不和,也要随之一同罢职辞别。如此为了思想的堡垒而放弃自己的生计,在此情此景之下,虽说略为偏激,却也显得正气凛然了。
反观书中的其他角色,此结论便更为显然。如顾先生之奉承李梅亭:轮船脱险,说是“李先生福星保佑”;李的一箱纸片,说成是“集古今之大成”;大学任教时,则相互庇护,狼狈为伴。使得辛楣也不得不说他们“姿态令人作呕”。方鸿渐与此二人相比,其胜也多矣。再如一同为报社供稿的陆太太,前一秒还言之凿凿、立场坚定,一副信誓旦旦的样子,下一秒便宣布推翻之前的言论,随先生一同到伪政府处任职去了,徒留斯文扫地。方鸿渐再无能,比起气节这一点来,可不知高多少。
如此看來,评一人一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结论殊异,难以一言定论。故读书往往需要反复咀嚼,时时求索,方得个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