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怀佐
周末,小五写字写累了,有点不耐烦。爸爸走过去关切地问:“要不要爸爸给你讲个故事,放松一下?”
小五兴奋地说:“好啊好啊,还是爸爸最了解我!”
爸爸说:“上次讲过‘三希中王献之的《中秋帖》,还有另外‘两希你还记得吗?”“一个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另一个是啥来着……”小五摸着脑袋思索了半天。
爸爸说:“今天就给你讲讲这个你不记得的。另外‘一希是王珣的《伯远帖》。”
王珣
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出身书法世家,他的祖父王导,就是“书圣”王羲之的伯父,论辈分,王珣要叫王羲之堂叔。每天的耳濡目染,王珣从小字就写得很好。一家人都是大书法家,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王珣,他的书法自然备受瞩目。
但是经过1600多年的岁月,王珣留给我们的作品就只有《伯远帖》,而且,这件作品也是现今唯一一件东晋王羲之家族的真迹。
《伯远帖》是非常成熟的行书作品,字里行间自然流畅。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比,王珣的主要风格与王羲之一脉相承,差别不大。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爸爸,《伯远帖》是王珣写给一个叫伯远的人的吗?信里说些啥?
信是写给叫伯远的朋友的,主要内容是问候友人的疾病,《伯远帖》总共只有47个字,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书信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内容遗失了。
啊?原来这还不是一封完整的信?
是的,但是我们从信里还是可以读明白:王珣对友人的赞誉、问候和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别离而产生的依依不舍。
第一行里面有“伯远”两个字,我们给它命名跟这个有关系吗?
小五,这个问题问得好。书法作品的名称可不是随便来的,它基本都是从信札内容里得来。我们一般以文中第一行的几个字来命名古人书札。比如《三希堂法帖》中王羲之的信札,就叫《快雪时晴帖》,名字跟《伯远帖》一样,也是信札的内容呢。
原来给古人信札命名也是很有学问的呢。
爸爸,我很好奇,《伯远帖》能成为“三希”之一,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你看“从”字,用笔方正果断,每一笔的转折处都用方折,捺画的起笔也用方笔切入,整个字显得挺拔有力;再看“永”字,点画之间看似分散,却又连带,使点画间充满了活泼跳跃感;再如“昨”字,左右两部分略有分散,但每一部分又紧凑一致,看上去和谐自然。
原来每个字分析起来都这么有深度啊。
所以《伯远帖》作为“三希”之一,绝不是浪得虚名,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
现在《伯远帖》被收藏在故宫里面,以前差点就跑到国外去了呢,你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是怎么回事呢?
哈哈!肯定是段曲折离奇的故事,快点讲给我听吧,好着急。
别着急,听我慢慢给你讲。
本來《伯远帖》和《中秋帖》都收藏在故宫,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被逼出宫的时候这两件国宝也被带出了皇宫,后来辗转到了郭昭俊手里。郭昭俊是什么人呢?他是当时民国政府中央银行的一个经理。1949年,郭昭俊带着《中秋帖》和《伯远帖》去了台湾。他急缺钱用,不得已就把它们抵押到了香港的一家英国银行里,打算到1951年年底再赎出来。谁想郭昭俊做生意赔了本,再也没有能力赎出这两件国宝。英国银行知道这两件宝贝价值连城,想要让郭昭俊把它们卖给银行。郭昭俊的朋友徐伯郊听说后,极力劝阻,同时将消息报告给了周恩来总理。经过批示,两帖被鉴定为真迹无疑,最终将它们购回。从此,《中秋帖》和《伯远帖》又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太惊心动魄了!没想到国宝的背后有这么曲曲折折的故事。
是的,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又增添了国宝的魅力。
责任编辑 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