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教育现状:部分国际学校淡化国情教育的情形令人堪忧
当前,一些家长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希望他们将来考到国外优质高校,走上社会之后成为国际化人才。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国际学校却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政策的要求开设最基本的国情教育课程,令就读的学生对国情知识了解甚少、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被问及诸如中国的国旗、國歌、国土面积时竟然一脸茫然……这种情形着实令人担忧!
大众评论:不论什么形式的教育,都离不开国情教育
按相关规定,我国除仅允许招收外籍人员子女的境外独资国际学校外,其他类型的国际学校都属于中外合作办学性质,必须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国务院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按照中国对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要求开设关于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的课程。
但事实上,一些国际学校盲目引进国外教材、课程,而对中国基本国情教育课程则少开、不开或仅仅停留在课表上。与此同时,相关教育部门对国际学校的审核主要停留在招生规模上,对课程的审核和监管存在缺位,仅仅通过例行听课或检查课表来落实监督。有的学校甚至准备了两张课表,一张用来应付检查,一张则是实际的上课课表。这种“表里不一”的教育手段,既糊弄了上级,又侵害了学生最起码的接受国情教育的权利。
根源所在:盲目的人才教育观是国情教育淡化的根本原因
国情教育在一些国际学校被淡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学生家长对此不重视。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教育,缺乏国情教育意识,他们把孩子送入国际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所谓的“国际人才”。这种心理需求一经传递到学校,学校在满足家长的心理满足以及自身办学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强化”了国情教育的“淡化”。殊不知,近年来中国优秀人才在国际人力资源市场上日益受到青睐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发展前景广阔,是因为中国人熟悉中国的事儿。
缺乏国情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不完整的。任何一个国家,国情教育都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融入文学、历史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的同时,也应充分借鉴他们先进的国情和国家认同感教育方法,否则就有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之嫌。
民众呼声:国际学校亟需监管
教育专家表示,中国家长确实存在不了解国际学校盲目送孩子入学的情况,而政府也需要对国际学校加强监管。
首先要从法律层面重新定义国际学校;另外,也需要对国际学校管理的相应政策进行调整,毕竟按照私立学校的监管标准,很多学校实际教授的课程体系是非法的。所以,对于国际学校课程设置的监管与落实一定不能只浮于形式,必须适合国情的需要开设关于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的课程。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每年要对有关国际学校进行质量评估和认证,并在一些优质的国际学校进行试点,把成功的办学经验进行大规模推广,让所有的国际学校都能接受专业的评估与认证。使国际学校的发展既符合国情,又能培养真正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