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媒体文艺评论的网络化转型

2017-06-30 19:34孙羽
中国广播 2017年6期
关键词:融媒体网络转型

孙羽

【摘要】评论已然成为各大媒体表达立场的旗帜和灵魂。本文分析了融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现状,提出文艺评论是传统媒体打造传播正能量的捷径,指出应在建设“中央厨房”、优化信息生产流程的同时,从挖掘、培养评论人才,建设、拓展全媒体评论人才库,组建专业团队,打造名牌节目,实现多渠道发展的文艺评论发展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 评论 文艺评论 网络 转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面前,受众缺乏的不再是信息资源,而是对信息的独特视角解读,受众需要媒体来帮助他们更加准确、方便、全面地理解新闻内涵。评论作为影响社会舆论、帮助受众认知的有效载体,逐渐成为各大媒体表达立场和观点的旗帜和灵魂。其中,文艺评论主要是点评文艺作品水准、揭示文化现象的一种节目样态,内容涉及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各方面,兼具评论性和艺术性,被受众普遍接受和喜爱。但文艺评论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现象,评论内容水准也良莠不齐,其中不乏片面绝对化和非理性的道德批判,使很多文艺评论带有明显的攻击性和嘲讽意味。①而传统媒体多以新闻立台,导致文艺评论又常常被忽略,少于发声,慢于发声,使得文艺评论成为新媒体时代下鱼龙混杂的重灾区和评论阵地的“夹生饭”。

一、文艺评论是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抢得话语权的捷径

鲁迅先生曾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但目前国内在文艺创作方面有数量、缺质量,大量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严重,不能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启迪人、教育人的作用。发展文艺评论,提高文艺评论水平迫在眉睫,如何让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在融媒体领域施展拳脚、掌握话语权呢?

结合融媒体特点发展文艺评论是传统媒体打造传播正能量“网红”的捷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名评论员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众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融媒体。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网络舆论的主流,让网络媒体中的错误言论和错误价值观不攻自破。②文艺评论由于评论的内容多涉及公众人物,或热播、热映的文艺作品,带有天然的吸睛效力、普适性、号召力。可以说,在传统媒体擅长的众多评论形式中,文艺评论最具备打造网络热议的潜质。结合融媒体时代传播特点,加大文艺评论的发展力度,使传统媒体在传播正能量、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等方面事半功倍。

二、实现传统媒体文艺评论的网络化转型

融媒体时代,不管平台、形式和人们接受习惯如何变化,高水准的文艺评论归根结底还是要以尊重文艺规律、尊重实践为生命,真实反映文艺领域客观现实为品格,以解决发展文艺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产生指导借鉴意义为最高任务,③这是文艺评论发展的根,根扎得深、扎得稳才能够为整个上层建筑提供稳定保障和营养供给。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定位,同时兼具有客观、理性、权威的特点,只有在坚持和强化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助融媒体“东风”才能够制胜。④

(一)保持独立品格,摆脱第一观点

“两微一端”的发展,让网络文艺评论的时效性优势凸显,网络上的文艺评论观点往往率先抵达受众,成为“第一观点”。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员极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从而造成两种可能:一种是跟随网络观点一味附和,致使传统媒体文艺评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降低;另一种是坚持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成为标新立意的少部分,但非常容易受到质疑。

笔者认为,其解决的根本还是需要传统媒体工作者保持独立品格,在坚持文艺评论原则的基础上,敢于发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自己的聲音。文艺圈不缺乏吸引眼球的人物和事件,可如何通过专业渠道发表更权威的表述,则需要传统媒体从其高度上发挥优势,抓住本质规律,寻求不一样的评论视角,引导人们将文艺事件提升到文化现象的高度去解读。

以2016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例,上映之初,该片由于在万达的排片率太低,仅占10.9%,冯小刚通过自媒体微博发表言论认为万达是故意封杀,对于冯小刚的喊话,王思聪发微博回呛冯小刚为电影炒作碰瓷万达。正当不少网络文艺评论一窝蜂地去分析谁对谁错,人肉其中人物背景、分析人物心态的时候,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公开批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未成曲调先有对骂。短短100多字的内容精简干练,没有站在文化事件的任何一方,而是指出“好导演的战场在摄影棚,不妨少些口炮,多些口碑。”评论揭示了如此事件相类的诸多电影不正当宣传手段,并指出解决矛盾的关键点,不少网友们纷纷表示支持。再比如笔者曾参与撰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文艺评论《给“死活读不下去”一个理由》,针对某网络排行榜给中国古典名著的“读不下去”现象发起投票的事件,中央电台敢于发声,认为这样的排行榜并不能说明古典名著在当代不再经典,而是要综合网络取样的局限性和现代人碎片化阅读习惯来全面客观分析,并提出我国出版业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国外向年轻人推荐古典名著的一些可借鉴经验。

虽然网民意见容易带有盲目性,并且容易被鼓动,但是如果传统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凭借对于评论更为严苛的要求和权威公信力,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往往会成为肃清网络中盲目随意性评论现象的重要利刃,成为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公民素养的辅助之力。

(二)挖掘培养网络型文艺评论人才

如果说评论是媒体的灵魂与旗帜,那么评论员则是灵魂的指引者和旗帜的高举者,评论人才的挖掘、培养,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关系到一个媒体评论水平的高低,更关系到媒体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其影响力的强弱。

1.敢于突出个性,展示才华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分享的时代。网络上有很多有才华的人将自己的才艺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展示。比如自媒体PaPi酱(姜逸磊的别名)的语速快、语言犀利幽默、针砭时弊,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对文化、社会现象的理解。比如回音哥,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歌曲,虽然以带着面具的形式引人眼球,但他的好声音吸引了众多粉丝追捧。文艺评论在当下想要达到有效传播,形式至关重要。以人民日报“侠客岛”微信公众号为例,主创团队完成了“做让年轻人爱看的时政报道”这一目标,坚持话语体系转换,把含有大量信息的短新闻读“长”,解决读者的信息饥渴;坚持把很长、很难读的新闻读“短”,用短小的篇章把其内在逻辑说清楚;也坚持用轻松、活泼的语体写文章,让读者读起来轻松、愉悦,让读者有“政治也可以很有趣”的感受。

文艺评论不应该是板着脸的严肃说教,也不该是没有任何责任心的吐槽、调侃,评论者应该以真切的体验、真实的感受、真诚的表达为基础,结合时代阅读习惯和趣味的变迁,转换文风,做到表达凝练、准确、深刻、独到,传统媒体也要敢于支持、鼓励张扬个性。

2.网络评论人才需要厚积薄发

网络媒体中不乏仅靠颜值吸引眼球、靠制造文化事件成名的,这些人往往最后成为过眼云烟。只有专注于原创性内容生产,较好地把握住受众心理,并在内容的呈现上渐趋理性的网络传播者才能保持长久优势。⑤优质的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文艺评论需要抓住市场需求,为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迅速客观解读文化现象、文艺事件的碎片化内容,在把握外在形式基础上,提供持续的好内容。

评论在厚积薄发中见功力。优秀的评论人才需要将长期、重点的文化现象和近期、焦点的文化事件同时抓住,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让每次评论既有时效性又有普适意义,最终高人一筹。评论人才要有很强的信息甄别和提炼话题的能力及相应写作功底。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艺评论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够产生指导借鉴意义,这才是传统媒体所追求的“传播正能量”。比如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白岩松的解说——略带调侃和平民式幽默,让人感叹其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新闻专业功底。如今,真正的专家不一定高高在上,但必须具有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的能力,才能够掌握网络中的话语权。

(三)建设并拓展全媒体评论人才储备

目前,评论人才流失严重,评论队伍建设也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的文艺评论阵地有所萎缩,网络评论阵地亟待拓展。⑥所以传统媒体一方面要在原有人员基础上,挖掘和培养能够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的文艺评论人才;另一方面,则要招贤纳士,用开放的胸怀吸收一批有影响的草根文艺评论者。“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群众离社会最近,离艺术的本源也最近。

如今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网民的畅所欲言,“拍砖”“点赞”“吐槽”都是网民在文艺评论领域广泛发声的生动体现,甚至在电影、电视、戏剧等领域已经有一些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成为颇有影响的草根艺术评论者,也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传统媒体可以进行有效筛选后,将其作为评论人才储备,适时登上传统媒体的平台。比如编剧史航,在以犀利言论对峙郭敬明处女作《小时代》后引发网友关注,目前在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多次对文化现象、事件发表评论。这样的评论人才库一旦建成,可以在“中央厨房”优化生产流程的供需部署下,有效拓展评论节目,让评论人才的交流形成良性循环。

(四)专业人才需要专业团队护航

术业有专攻,如果说文艺评论人才需要具备在全媒体思维的基础上着力于评论内容的精益求精,那么分工精细化的专业团队则会为名牌节目、著名评论员保驾护航。这其中包括官微的发布、微信公众号的推送等,这些领域很少有评论员或记者能够达到专业的层次,需要专业团队各展所长,从自己擅长的特定知识领域或新闻生产环节的某个环节出发,开展有效的衔接与合作。⑦

专业的团队和分工协作有助于媒体机构使用多种工具和手段,第一时间推出评论节目,并随时更新、互动,在各个网络传播平台上推送,借助好形式让好内容不被人们错过,为树立媒体品牌,进一步开拓品牌价值提供坚不可摧的基础。

(五)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多渠道发展

文艺评论的网络化转型,在拥有人才队伍、制作了优秀节目之后,还需要为评论者提供呈现的平台和施展的舞台,才能够留住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传统媒体人树立品牌意识,并为品牌拓展发布渠道和影响范围,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技术,弥补传统媒体不足,增加受众黏度。荣获“2016中国广播创新融合”十大优秀案例的中央电台《海阳工作室》就是打造品牌、多渠道发展的典型成功案例。《海阳现场秀》作为传统媒体的品牌栏目,通过不断摸索市场化运营模式和融媒体发展之路,在互联网、电影电视、书籍、舞台剧以及网络剧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在多个省区(市)电台实现直播和转播,该栏目还在《中国广播》、阿基米德FM等手机移动端播出,同时陆续开发了微视频、脱口秀演出等多个平台。通过不断对粉丝社群的运营,栏目衍生出“海阳乐跑团”“海阳环球旅行团”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社群。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树立品牌意识、多渠道发展,使品牌价值大大提升。

(六)紧盯技术前沿,加强评论监管

中宣部部長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紧盯移动技术前沿,充分运用4G传输、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等技术,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稳定性;充分运用虚拟现实、H5(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等技术,丰富表现形式,增强信息呈现的质量和冲击力。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H5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各路媒体大显身手。具体到文艺评论,利用流行的多媒体技术拉近评论者与受众的距离,加强粉丝维护,创建网络社群也十分重要。

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运用任何信息传播新技术都要加强技术把关、内容把关,确保新闻真实准确。目前评论声音中不乏不雅词汇或人身攻击等内容,业内专家表示,让评论在新媒体领域变得更好,需要从技术层面实现一定的控制,例如屏蔽不雅词汇等,为弘扬社会正能量提供有效保障。

三、结语

国外主流媒体和我国一样,都在探索数字化转型,实现深度融合发展。转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记者转为全媒体记者;二是原新闻机构转变为全媒体新闻机构,打造统一的多媒体新闻编辑部,还有的建成了“蜘蛛网”式的融媒体中心。而这些机构、生产流程、管理理念的转型都在为更适合融媒体时代环境的内容服务。

评论是媒体发展的旗帜和灵魂,而文艺评论在传统媒体擅长的众多评论形式中,又最具备打造网络转型的潜质。结合融媒体特点发展文艺评论,是传统媒体打造网络传播正能量的捷径,加大文艺评论的发展力度,将让传统媒体弘扬正能量和发挥影响力事半功倍。目前,文艺评论可挖掘的人才很多、资源很多、发展空间也很大,有待媒体行业领导者和从业者进一步实践、探索。在建设“中央厨房”优化信息生产流程的同时,挖掘、培养网络型文艺评论人才,建设、拓展全媒型评论人才储备,打造专业团队,推出名牌节目,树立品牌意识,紧盯技术前沿,实现多渠道发展等发展策略,实现文艺评论的网络化转型。文艺评论作为传统媒体试水媒体深度融合的先遣部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网络舆论,可以为传统媒体抢得话语权提供可借鉴、改进和提高的参考。

注释

①涂光晋、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5期。

②人民网:《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11/c1001-29013485.html,2017年1月5日。

③于双、杨竞:《专家学者研讨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更要接地气》,《辽宁日报》,2016年9月23日第14版。

④潘治琦、靖鸣:《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突围》,《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6期。

⑤李宝华:《“狂欢”理论视域下新一代网红传播学解读》,《今传媒》,2016年第8期。

⑥夏潮:《全媒体时代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机遇与挑战》,《艺术百家》,2015年第1期。

⑦陈屿、孙文:《新媒体时代职业新闻人的身份转型》,《艺术百家》,2016年第11期。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力资源中心)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融媒体网络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