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势制造企业的多维测度分析及启示

2017-06-30 10:37李金华
财经问题研究 2017年4期

李金华

摘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企业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其发展状况对制造强国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运用对应分析法研究表明,中国强势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先进制造领域强势制造企业还很缺乏。因此,要有序进行制造业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先進制造领域领军企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先进制造企业高效拓展海外市场空间。

关键词:制造强国;强势制造企业;制造集聚区

一、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致的经济衰退,各国纷纷加快谋划和布局,努力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一些发达国家则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塑制造业优势,通过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促使全球产业再分工。2013年4月,德国发布了《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对实施“工业4.0”战略计划的建议》,旨在依靠德国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在全球制造领域实行一场制造模式和制造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日本的经济再生总部在2013年1月制定了经济增长战略,提出要重振战略制造业,2015年1月日本又发布了《机器人新战略》,提出要通过物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实现全行业的智能化生产,创立制造业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英国于2013年10月推出了《制造业的未来:英国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韩国于2014年6月推出了《制造业创新3.0战略》;法国于2013年9月推出了《新工业法国》;俄罗斯于2015年10月推出了“国家技术计划”;印度于2014年9月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而美国一直强调制造业的发展,先后提出过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系列战略或规划,有代表性的如2009年的《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0年的《制造业促进法案》、201 1年的《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和《先进制造伙伴计划》、2012年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的《国家先进制造创新网络:初步设计》、2015年的《美国创新战略》、2016年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年度报告》和《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计划》等。显然,制造业的激烈竞争,互联网、物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使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引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新工业革命,诞生新的生产模式、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政府于2015年5月推出了首个发展制造业的十年规划《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创新驱动提高质量,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将中国建设成制造强国。

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中国全面展开了制造强国的建设行动和理论研究。行动上,中国实施了五大工程,即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旨在实现中国制造业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的瓶颈问题,加强制造业的基础服务;普及数字化制造,进行智能化制造示范,推动制造业的智能转型,使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提高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推动制造业各个行业、各个环节的绿色改造升级,构建中国的绿色制造体系;在一批重大装备制造的应用方面实现突破,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升级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学术上,一些学者展开了建设制造强国的理论研究。“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课题组详细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规模和结构状况,分析了制造强国的内涵和应有特征,并设计了一个制造强国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际上公认的制造强国进行了典型研究,对中国制造强国的建设进程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推进的战略路径。江飞涛认为,建设制造强国应调整现阶段中国产业政策模式,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居主导地位,强化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构筑实施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政策体系。李伟认为,现阶段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生产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许多制造产品技术含量低、价格低、附加值低,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占优势,因而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需要加快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重大战略调整和政策安排,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和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而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制造强国的规模发展指数占综合指数的比重较高,为51.08%,而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这三项指数占比均偏低,仅为15%左右,这表明中国制造强国进程正在稳步推进,但制造业转型才刚刚开始,相较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制造强国,中国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查阅当下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关于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建设工程、政策体系、制造业文化和技术研究等方面,与既有成果有别的是,本文主要依托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的数据,从整体和分行业两个维度研究这些代表中国制造竞争实力的强势制造企业的规模、竞争实力和布局状况。并据此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对策建议。这些强势制造企业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其发展状况对制造强国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故而此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重大。

二、整体实力布局的测度与分析

2016年8月29日,2016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发布,这一年的入围门槛是年利润总额65.37亿元,营业收人总额26.52万亿元,本文所研究的主体,其定义完全等同于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的定义。上榜的这些企业也就是中国的强势制造企业,这些企业的实力基本决定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力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创造产品、提升质量和控制成本,在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Porter认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是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Marshall认为,产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加剧会导致企业内部出现新的协调问题,这需要新的内部专门职能来进行各种要素的协调与整合,企业内部条件而不是外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只有不断积累生产知识、能力和资源才能保持竞争优势。RahMad和Amel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源自于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中拥有的独有技术或生产技能,且这种技术或生产技能具有明显优势,如果企业拥有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且这种资本能够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则企业就将具有持续竞争力。比照企业竞争力理论,判定强势制造企业的主要指标为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研发投入和从业人数等,这也是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的遴选测度指标。依据研究目标,笔者整理出反映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

依据表1的指标数据,可测度中国强势制造企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状况,多元统计中的对应分析法提供了这种研究的方法论。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分为R型和Q型,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对样品进行因子分析称为Q型因子分析。实际中,有些社会经济现象十分复杂,单純的变量因子分析或样品因子分析均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需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应关系分析。这种将把R型和Q型因子分析结合起来,把变量和样品同时反映到同一因子平面上,并由此来揭示所研究的变量与样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便是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analysis)。对应分析法也称R-Q型因子分析,由法国统计学家Benzecri提出,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应变换后的标准化矩阵z将R型和Q型因子分析结合起来,在同一平面上,对变量(分析指标)和样品同时进行分类,以此反映所研究的变量和样品之间的内在联系。设有n个样品,每个样品有p个变量,则原始数据矩阵可描述为:

表1中的变量有企业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纳税总额和从业人数,样本点为29个省级行政区域,本文运用SPSS 11.0软件运算,得到对应分析的4个特征值,分别为0.137、0.114、0.061和0.008,其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0.526、0.368、0.104和0.002。由于前两个特征值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40%,这表明前两个特征值即能解释原始矩阵中89.40%的信息。因此,可根据前两个特征值计算变量的因子坐标,而不需要其他特征值信息。据此,R型因子分析的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给出了R型因子分析表的维度描述结果,其中的分析指标为6个,即企业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纳税总额和从业人数等,维度为两个。这里,企业数、从业人数反映500强制造企业的规模或总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以及纳税总额一定程度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竞争实力,特别是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更是国际上通行的反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分析指标。几个指标综合,基本上能全面地表现出500强制造企业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实力布局,这成为科学研究中国500强制造企业地域分布,思考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领军企业,建设制造强国路径政策的重要基础。据此,Q型因子分析的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2和表3绘制的2016年中国强势制造企业对应分析图,如图l所示。

根据图1,本文将中国现阶段强势制造企业分为四类集聚区:第一类,安徽、河北、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其强势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有相似之处,且集中于中国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东中部地区。第二类。北京、辽宁、重庆、四川,其强势制造企业的资产总额、从业人数有相似之处,可归为一类。第三类,云南和贵州,其强势制造企业的纳税总额、利润总额有相似之处,可归为一类。第四类,青海、内蒙、山西、宁夏、新疆、湖南,其强势制造企业的企业数、营业收人、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纳税总额和从业人数有相似之处,可归为一类。

进一步的计算分析显示.2016年东北地区集聚的强势制造企业有22家,其中,黑龙江3家、吉林两家、辽宁17家;东北部地区集聚的强势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10 583亿元、利润总额35亿元、资产总额13 555亿元、纳税总额1 023亿元.从业人数67万人。东部地区集聚的强势制造企业有346家,其中,北京34家、上海14家、天津16家、河北39家、山东75家、江苏43家、浙江93家、福建7家、广东25家;东部地区集聚的强势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202 375亿元、利润总额5 050亿元、资产总额221 327亿元、纳税总额172 579亿元,从业人数974万人。中部地区集聚的强势制造企业有69家,其中,山西3家、河南12家、湖北17家、湖南9家、江西13家、安徽15家;中部地区集聚的强势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27 975亿元、利润总额251亿元、资产总额26 788亿元、纳税总额1 722亿元、从业人数140万人。西部地区集聚的强势制造企业63家,其中,重庆13家、四川14家、广西9家、贵州两家、云南8家、甘肃3家、青海两家、宁夏两家、新疆4家、陕西4家、内蒙古两家;西部地区集聚的强势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24 256亿元、利润总额355亿元、资产总额29 682亿元、纳税总额2 448亿元、从业人数130万人。

三、行业分布和企业效益的测度分析

在考察了中国强势制造企业的布局后,可进一步测度其行业分布格局和经济效益情况,2016年中国强势制造企业行业分布状况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一般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电力、电气、机械、元器件及光伏、线缆制造,汽车及零配件制造,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生产加工,综合制造业,医药、医疗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金属制品、加工工具、工业辅助产品加工制造,建筑材料及玻璃等制造,家用电器及零配件制造等行业。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6月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工业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通讯器材及设备、元器件制造,动力、电力等装备、设备制造,办公、影像等电子元器件制造,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船舶工业,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等行业。而表4中的数据显示,这些先进且具战略性的行业,其集聚的强势制造企业较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制造企业竞争力存在短板。

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317家,国有企业183家,数量上民营企业居多。2016年,国有强势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158 437亿元、利润总额2 207亿元、资产总额201 781亿元、纳税总额1 450亿元,从业人数864万人;而民营强势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10 675亿元、利润总额3 484亿元、资产总额89 572亿元、纳税总额3 266亿元,从业人数447万人。可见,国有强势制造企业在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从业人数方面占优势,但在利润总额、纳税总额方面处于劣势。经济效益指数方面,国有强势制造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资产周转率、人均营业收入、收人利润率分别为1.09%、3万元、79.52%、185.70万元和1.61%;而民营强势制造企业则分别为3.87%、8万元、119.19%、242.39万元和3.30%,显然民营强势制造企业经济效益整体高于国有经济效益企业。

根据《2016年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2016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共有14家企业的海外营业收入占总收人的比重超过50%,其中,总排名第320位的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营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高达93.32%,之后依次是排第34位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79.38%),排第378位的东凌控股(75.65%),排第352位的山东科瑞控股集团(73.50%),排第468位的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8.85%),排第113位的杭州汽轮动力集团(68.81%),排第1l位的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8.39%),排第321位的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60.84%),排第133位的京东方科技集团(58.84%),排第5位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58%),排第110位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57.94%),排第14位的中国化工集团(56.76%),排第337位的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52.81%)和排第27位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52.74%)。可见,制造企业500强中只有2.80%的企业海外营业收入超过50%,绝大多数企业的海外营业收人较低,且海外营业收入占比的排位与综合排位没有关联,总排位靠前的企业其海外营业收入并不一定高。

在绝对量方面,强势制造企业海外营业收入由高到低的排序却依次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 291亿元)、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 119亿元)、中国化工集团(1 477亿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1 312亿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1 045亿元)、杭州汽轮动力集团(392亿元)、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340亿元)、京东方科技集团(286亿元)、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60亿元)、山东科瑞控股集团(108亿元)、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103亿元)、东凌控股(95亿元)、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67亿元)、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56亿元)。这表明,有些强势制造企业海外营业收入虽占比较高但绝对量却不大,反映出其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弱项。

在研发投入方面,2016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研发投入没有增长或为负增长的企业177家,占比达37.03%,比2015年增加33家;研发投入增长率在10%以下的企业125家,占比达26.15%,比2015年减少1家;研发投入增长率在10%-30%的企业107家,占比达22.38%,比2015年减少7家;研发投入增长率在30%-50%的企业37家,占比7.74%,比2015年减少9家;研发投入增长率在50%-100%的企业16家,占比3.35%,比2015年减少11家;研发投人增长率超过100%的企业14家,占比2.93%,比2015年增加1家。显然,在表现企业创新竞争力投入的重要指标研发投入方面,中国强势制造企业正呈退减之势。2017年1月11日,前身为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的科睿唯安依据企业研发投入、专利申请量、专利授予率和全球创新影响率等指标遴选出了备受关注的“2016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入榜企业多数为美国和日本企业,中国强势制造企业中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一家上榜,可见,中国制造企业与全球百强创新企业或机构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政策启示

1.有序进行制造业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先进制造集聚区

产业布局是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生产要素成本、地理位置、资源环境、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市场潜力、内外部交易成本以及经济活动人口等。其中,劳动力供给是关键性因素,其与自然资源一样,是制造业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牵引力,劳动力供给越充足,劳动力的成本就越低,对制造业转移拉力就越大。现在,由于先进技术的不断面世,加之交通、通讯和物流环境的改善,全球低成本制造地区的格局正在改变,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正成为低制造成本洼地,制造业正形成产业转移流。现代先进制造业对技术、人才和生产组织模式都比传统制造业有更高的要求,而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才、教育、医疗、通讯、交通、电力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较之东中部地区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先进制造生产要素的集聚,造成了中国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两极分化,这不利于制造业和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兼顾,有序进行制造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合理布局。依据各地区现有的优势制造业布局状况,可以武汉、长沙、南昌等市为中心建设长江先进制造工业区,重点发展以光电子、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化工新材料等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以深圳、广州为中心建设深广先进制造工业区,重点发展以计算机、生物医药、电子通信、新材料、光电显示、移动智能终端、海洋工程装备等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建设沈大先进制造工业区,重点发展以汽车、电子信息、软件、临海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轴承装备制造、有色金属、钢材精深加工等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以西安、郑州为中心建设西郑先进制造工业区,重点发展以航空航天器、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器材、专用设备、电子信息、软件、汽车、铁路、制冷设备、起重和振动等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以天津、济南、青岛为中心建设环渤海先进制造工业区,重点发展以新材料、新医药、轮胎、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等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以成都、重庆、贵阳为中心建设西南先进制造工业区,重点发展以機器人、计算机、重型机械、电子、高新技术制造、移动通信、物联网、车联网科技、新能源汽车、制冷设备制造等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要统筹规划,加强欠发达地区、先进制造工业区在基础设施、高速交通网络、信息通信网络方面的建设,加大对环境、通讯、教育、文化、住房、医疗等建设的投入.改善先进制造工业区的生活环境,创造吸引一流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条件,提高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的承接能力,促进其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搭建先进制造业区际产业联动合作机制,打破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大区域、大单元、大空间、大产业的发展模式,形成不同地域间的产业链,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充分提高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2.重点培育先进制造领域领军企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

中国的强势制造企业多集中在传统制造领域,而机器人、装备制造、先进计算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领域的强势制造企业则显薄弱,这严重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快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在先进制造领域和传统制造领域的应用,不断吸收新材料、机器人、电子信息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创新型成果,加快培育先进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要制定点对点、一对一的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优秀领军企业的产品研发计划、产品开发专项、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项目;支持领军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合作联盟、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其不断拓展市场,特别是海外市场,创新适应领军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要建立适应领军企业发展的金融、税收服务政策体系,保护领军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注册商标;建立领军企业知识产权智库,提供服务领军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诊断、综合解决方案:建立领军企业品牌资源库,对不同层级品牌进行分类管理,比照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先进质量标准、先进服务标准,支持领军企业创造国际顶级品牌。要加强对领军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优秀人才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基本公共服务、养老福利、社会保障、人职、选购政府福利房、政府补贴周转房等方面提供特殊优惠政策,通过开放灵活的移民政策,广泛吸纳全球优秀人才、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激励,对引进人才的工资实现全开放管理,因人而异地采取协议工资、年薪制、股权、期权分配制等薪酬形式,或采取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收入提成、成果转化利润分成等作为劳动报偿形式。

要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建设一批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创新中心,重点解决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解决3D打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同时,在具备条件、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或行业,建成一批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此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补充和辅助,在全国形成不同层级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和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先进制造企业的协调联动机制,建成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合作联盟,开展重大技术、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联合攻关;要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促进技术、人才、产业、金融等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鼓励先进制造企业加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先进制造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项目,推动多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先进制造企业的创新发展。要汇聚先进制造创新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发挥溢出效应,构筑技术开发、转移、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完善以制造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形成大中小先进制造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切实提高先进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3.鼓励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先进制造企业高效拓展海外市场空间

近年来,中国研发投入明显加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产出成果丰硕。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研发领域投资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占全球的20%,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27%。但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却偏低,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榜单提供的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即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10%,而美国的这一比重是4%、日本是3.40%;中国全部制造业上市企业中,强创新投入企业仅占23%左右,远低于制造强国的水平。因此,要转变企业增长模式,设置奖励措施,提高企业利润率,鼓励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企业创新活力。对于先进制造企业,要进一步扩大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范围,如将外聘研发人员劳务费、试制产品检验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放宽对研发活动的各类限制;对已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视其研发投入情况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可运用财政补助机制,引导先进制造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强化其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中国强势制造企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不大,全球制造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因此,要支持中国顶级制造企业着眼于海外战略性资源投资或海外战略性资源收购,支持先进制造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先进制造标准的制定,推广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全面实现制造标准的国际接轨;支持先进制造企业根据海外客户需求,提升产品品质,打造高端品牌形象;支持先进制造企业推广以技术换市场的海外进军模式,在向海外市场输出产品的同时,输出技术、品牌和技术人才;帮助引导先进制造企业在海外目标市场建立外销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产品技术信息动态,准确掌握重要产品的市场信息,有效防控海外投資风险。要鼓励和支持先进制造企业不断扩大制造技术贸易,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买卖、技术所有权转移、产权所有权转让、有偿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技术协助、合作开发经营、成套工程承包等。要帮助企业充分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挑选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进行技术贸易合作;要确保企业充分了解交易合作对象的资信状况、相关国家的关税政策和贸易壁垒,严格按照对外贸易制度进行技术贸易操作,通过选择恰当的交易货币,掌握汇率的变化趋势,防范汇率风险,提高预防技术贸易风险的能力,提高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徐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