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声》蕴含的儿童成长哲学

2017-06-30 08:29林虹符聪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蟾蜍鼹鼠探险

林虹+符聪

《柳林风声》是英国文学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长篇经典儿童作品。作者以符合儿童审美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温馨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群极富人格化社会化的小动物。作品从儿童本位出发,通过讲述鼹鼠等几只小动物离开家园和回归家园以及它们冒险旅程中不断认识世界,重新审视家园,认识自我与认识他人的成长故事。从儿童成长的视角来观照世界、表现世界,在寓教于乐的叙事中帮助儿童更好建立对家园、世界与自我关系的哲学思考,浸润着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与引导。作品无论对儿童还是成人都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一、家园情结的体验

家,是幸福温馨的港湾;是生命诞生、成长过程中所给予物质和精神能量的地方,是永远的精神寄托;又是令人极力逃避人生庸常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在作品中成为小动物们梦想的一种隐喻,一方面,它们都渴望家的温暖,一方面,家又成为钳制它们自由的牢笼,它们又无时不想渴望冲破束缚自由的桎梏,奔向自己理想的世界,梦想与现实在“家”里相遇,所以家在作品中成为寻梦者们最为向往和极力摆脱生活状态的象征。

作品中几乎所有描写家的语调都是温情而富有诗意的。河鼠就曾对鼹鼠这样盛赞自己的家园:“在我看来,这条河,就是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姑姑姨姨,供我吃喝,也供我洗刷。它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另外的世界,我都不需要。凡是河里没有的,都不值得要,凡是河所不了解的,都不值得了解。主啊!我们在一块儿度过了多少美妙的时光啊!”〔1〕P6当家的气味穿越时空,无声地召唤着游子的心时,对家的强烈的情感在作品第五章《重返家园》达到了高潮,鼹鼠、河鼠雪夜从野林子探险归来一路上的见闻和感受细细地从作者的笔端流露出来。“只有在这里,家的感觉,斗室内帷帘低垂的小天地的感觉,把外面的自然界那个紧张的大世界关在门外并且遗忘掉的感觉,才最为强烈。”〔1〕56接着到了田野中鼹鼠嗅到了家的气息。“家!这就是它们向它传递的信息!一连串亲切的吁求,一连串从空中飘来的轻柔的触摸,一只只无形的小手又拉又拽,全都朝着一个方向!……家正在通过它的鼻子,悲切的、哀怨地向它诉说,并不愤懑,并不恼怒,只是凄楚地提醒它:家就在这儿,它需要它……”〔1〕57于是在家的召唤下鼹鼠带着河鼠愉快地回到它那狭窄、破旧、陈设简陋的家。家虽寒酸,但有友相伴,齐聚一堂,其乐融融。大家一起在鼹鼠的小窝里快乐地唱歌、聊天、吃饭,度过了幸福惬意的圣诞平安夜。格雷厄姆最后是这样深情结束这一章的:“有这么个地方可以回归,总是件好事。这地方完全是属于他的,这些物件儿见到他总是欢天喜地,不管他什么时候回来,总会受到同样亲切的接待。”〔1〕70

家园是美好且神圣不容侵犯的,作品最后两章中四只小动物同仇敌忾的家园保卫战,更让“家园”这一主线得以充分体现。蟾蜍一开始不懂得家园的意义,追新逐奇,蟾宫被黄鼠狼们占领,但在老獾和朋友们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下,重新夺回了自己的家园。蟾蜍逃出家园到重返家园,实际上是重新认识和寻找家园的成长过程。我们从家出发,探寻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又在寻找和回归的旅程中发现它的意义所在。

家代表了温暖,包容与爱,家让我们有归属感。而那片充满了人性温暖的神秘野林子就是人类最后的家园,也是作者饱含深情向少年儿童款款传达的强烈的家园意识。

二、世界认知的感悟

离去归来,人穷其一生都在抗争庸常的命运,追求理想与希望。如果说“家”是一个庸常的现实存在,那么外面的世界无疑是充满五彩诱惑的。《柳林风声》中与回归家园相冲突的另一根主线,就是逃离家园探险世界。当鼹鼠钻出憋闷的家时,外面的灿烂世界无疑是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它拼命地奔跑、冲撞、快乐,在充满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里“心驰神迷,像着了魔似的。”当它闲逛到大河边遇上河鼠,泛舟河上时,它又像在梦中迷醉,恍惚问了很多傻话。它对外面的世界更是充满了各种好奇,总想知道野林子的事情,甚至不惜偷偷溜出河鼠温暖的家,跑到野林子去探险,还差点丢了性命,引发了河鼠冒着生命危险雪天营救的故事,却也因此结识獾了和其他动物,重新对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新朋友蟾蜍想驾马车出游遭到河鼠反对时,鼹鼠说:“这玩意儿看起来像是——呃,是怪有意思的”格雷厄姆这样评价道:“探险生活对它来说是桩新鲜事儿,惊险又刺激,这个新的方面,对它有很强的诱惑力。”〔1〕P20正是在鼹鼠探险之心的牵引下,就连一直固守河边家园的河鼠心中也有了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冲动。在看见燕子南飞,听到海鼠航海冒险的精彩故事后,神思恍惚的河鼠心中那沉睡的探险精神骤然苏醒了,它居然收拾起行李要出门远游。最后在鼹鼠的阻拦下,神魂颠倒的河鼠挣扎了一阵,慢慢地清醒过来,重归自己恬静的河岸生活,在平静的生活中寻找诗意的生活:“收获的庄稼……越堆越高的草垛,还有那冉冉升起的皓月……”〔1〕P26

若说河鼠的探险只是停留在精神上的话,那么蟾蜍的探险则是付诸于行动上的,“河鼠所缺失的人格因素恰恰在蛤蟆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5〕蟾蜍的探险之旅是作品中浓墨重彩的情节,显然作者的安排是意味深長的。蟾蜍是个不安分的因子,它热情好客,却又盲目冲动,骄傲自负。它开游艇,驾马车,骑摩托,越狱劫车逃跑撒谎等等,为了不断地追逐新鲜事物可以不计后果,无所顾忌。“当蟾蜍背离家园的内在欲念一步步外化为行动时,它的生命也一步步陷入危机之中。”〔3〕但在经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后,蟾蜍也在不断地获得教训、不断地学会成长,最终踏上了正确的轨道,改掉了自身的种种坏毛病,变得温和、谦虚、有礼。几经波折之后回归的蟾蜍最后已经是一个更加稳健、更加成熟的自我,对家园对世界有了更新的认识。

从这几只动物身上穿插的主线,我们可以看出探险世界与回归家园并不矛盾:我们一次次出门探寻世界,学习新东西,结识新朋友,才会加深了对家园的理解和热爱;我们一次次远行就是为了更好地归来。正如鼹鼠的想法那样:“它并不打算抛开新的生活和明朗的广阔天地,不打算离开阳光空气和它们赐予它的一切欢乐……地面世界的吸引力太强大了,就是在地下,也仍不断地招唤着它。它知道,它必须回到那个更大的舞台上去。”〔1〕70

三、自我价值的体认

对家园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生命个体在成长旅程中自我价值体认的过程,领悟的过程。弗洛伊德曾把自我看作是一个潜在的孤独的探险,在令人吃惊的世界里探索。儿童在成长之旅中,其自在顽皮的天性中有着对探求外界的强烈探索欲望,逃离家园的束缚,本就是对生命自由的体验,渴求得到外界的认同与理解。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自我价值的体认在于个体本身的自由选择和感受。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自我的实现,自我的实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形式和目标“成为你自己”。在《自我实现》里,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的人定义为“……自我实现也许可大致被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等。这样的人几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4〕P4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鼹鼠、河鼠还是蟾蜍,它们的身上都具有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的性格特征。作品小动物们的冒险之旅其实是对儿童成长旅程进行了生动预演,表现出生命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建构,展现出自我生命价值向世界、向他人敞开的冲动与体认。

从家园出走——认识世界——回归家园的追寻轨迹里,作者给几只小动物设计了不同的成长之旅。鼹鼠敏感、害羞,甚至有些柔弱,但內心深处隐藏着强烈的叛逆冲动。它需要进入野林子这个世界,结识良师益友,了解各种社会习俗,学习生存法则和享受生活,才能健康成长起来。鼹鼠的成长过程中,有河鼠相伴,它们彼此相偎相依,相互陪伴,彼此付出,这就促使它们慢慢认识了生活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在不断地帮助别人,不断地付出中获得对自我价值的体认,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特别是让蟾蜍在它的冒险之旅中让它充分的体认艰辛、孤独无助和无奈,也让它认识到人与人应彼此尊重互相爱护。经过千锤百炼后的它们终于能像英雄那样,勇敢地直面外面的大千世界。

在生命的成长旅程中,我们出走归来,最后在“家”中相遇,遇见最好的自己,学会成长,学会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懂得生命的平等,活出自己的尊严和荣耀。

从“家”到“家”的回归,在世界的认知里寻找自我的价值体认,作品三线穿插交融,事实上是从各个不同的叙事层面表达和诠释了“成长”这一主题意蕴,“奉献了童话幻想艺术所能提供的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养料……”〔5〕儿童的成长是否需要经历风雨和生活的挑战,“什么是‘生活的真实,什么是生活的本质”〔2〕P370如何引导和帮助他们去直面生活,引导和帮助他们“成人”,作者做出了最富哲理的回答。人生不仅需要守望家园,也需要一次远行,一场冒险之旅。

参考文献:

[1]肯尼斯·格雷厄姆.柳林风声.[M].杨静远,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

[2]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358-370.

[3]罗良功.《杨柳风》:一个关于家园的乌托邦[J].外国文学研究,2006(4):90-96.

[4]马斯洛.许金声,刘峰,译.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4.

[5]舒伟.论柳林风声的经典性儿童文学因素[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16-19.

林虹,琼台师范学院讲师;符聪,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蟾蜍鼹鼠探险
鼹鼠的家
去探险
远行的蟾蜍 外一篇
探险之旅
跟踪导练(四)6
小鼹鼠的家
蟾蜍记
蟾蜍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