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是现代人最为常见的职业病症,尽管近年来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压力似乎一直在加码。过劳肥、过劳病、过劳死等现象几乎在每个人身边都存在着,加班常态化、工作压力大,过劳是否已成为职场不能承受之重?你怎么看?快来说说吧。(5月8日新华网)
@姗姗:一旦个人的自愿过劳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就说明整个社会的职场环境发生了异化,群体性的过劳无疑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比如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增大、竞争加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超级路易:由于上升通道有限,一些人就通过比拼谁在领导面前更像“劳模”来上位,形成了无论黑白、无论有事没事都在单位“耗”着过劳现象已成为职场不能承受之重?这样真的好吗?
@櫻之雨:在制度层面上,对劳动者的休假等合法权利的支持力度不够,在不少企业和单位,加班被认为是一個人的敬业美德,而维护自己的休假权利往往要顶着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一代的家庭负担日益加重,更加需要拼命。
@黄药师:我孩子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读书出来,挤破头进了央企,却根本不是传说中的活少钱多,工作一年多只休息了一天,每天晚上12点才能回家,连父母都快不认识了。孩子最近身体不好,掉头发、失眠,情绪也特别焦虑,万一累倒了,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做父母的怎么办?
身份证异地办理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
记者从公安部获悉,经过3年清理整顿,居民身份证错号、重号、假号问题基本解决。公安机关还明确:7月1日将在全国范围实施异地办理身份证。从省内异地办理,再到跨省异地办理,这一庞杂的系统涉及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业务流程调整完善、装备设备配置和人员技能培训等大量工作。(5月3日人民网)
@欧图:身份证一旦丢失、过期可是麻烦事,尤其是身在异地,更是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解决这一难题,全国范围实施异地办理身份证后,这一难题将迎来彻底解决。毫无疑问,对每一个流动人口来说,这样的新举措都将带来巨大便利。
@消失的地平线:没有一座大城市能够离开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一边享受着进城务工农民所带来的劳动成果,一边却对他们的权益视而不见。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中享受更多的权益,而不是因为一纸户口被剥离掉诸多权益,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幸福指数,是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猫钓鱼:身份证异地办理从个别省份一对一对口通行,到全国范围内普遍通行,背后有很多人们看不见的努力,如今,教育经费、医保社保还有很多证明事项,已经逐步走上了异地办理的快车道。完全有理由期待,未来“异地办理”会成为各种公共事务、民生福利的“标配”。
@新新人类:2016年末,全国人户分离人口为2.92亿人,换句话说,约每4个人就有工个人在外地,不仅是异地办理身份证,婚育证明、孩子入学、医保报销,乃至驾照换领、违章处理等,有的地方都还不具备跨省办理的条件。
带薪年假不能“画饼充饥”
近年来,国家不断健全和细化带薪年休假制度,2008年1月国务院实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2008年9月人社部颁布的《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更是为该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现实中,“年假过期清零”“休年假被安排”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一些劳动者不敢休年假、不能休年假或休不起年假。(5月6日人民网)
点评:要“带薪休年假”还是要饭碗,在这道选择题前很多劳动者都会乖乖地选择后者,因为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公司手里,劳动者缺乏对等公平的博弈机会。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是某项制度、某个部门可以一力承担的,不管是法律制度的制定、出台、修改,还是相应的执法、落实、惩处,需要的都是通力协作,环环相扣。
因此,要让劳动者真正享受“带薪休假”,还须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发力,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提速降费少点“坑”
提速降费是近年来消费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去年以来三大运营商先后开启了千兆宽带的接入服务,然而消费者是否买账仍待观察,目前的宽带市场上,有三大问题值得关注:高端套餐昂贵且短时内难以普及,实际网速远低于运营商的宣传值,捆绑消费等不合理规定定残影犹。(4月27日《人民日报》)
点评:虽然提速降费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与消费者期待还有不少距离。走样的营销、虚夸的网速、变味的套餐,都成了一个个“坑”。
显然,这些“坑”不仅让提速降费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也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提速降费在拉动消费增长、促进创新创业、支撑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电信运营商不能为了小利损害消费者利益,否则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这个角度而言,亟须早日填上电信消费的各种“坑”。
如何破解海外淘回“中国造”的尴尬?
海外代购俨然成为当下消费新风尚,不过,近期一些海外代购的中国消费者却颇觉尴尬——千里迢迢从海外淘回的洋品牌,一看标签赫然标着“中国制造”,但质量确实比国内同款好。“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首先得让中国消费者爱上中国造,打破海外淘回“中国造”的尴尬,切入点在打破内外销产品品质“倒挂”的局面,以质量升级重建消费者信心。(5月3日人民网)
点评: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海外兜了一圈,又被中国消费者买回国内消费,并且“留过洋”的产品质量比国内的好。
在这令人费解的流通背后,是国内日渐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与“中国制造”价廉质次的传统形象之间的矛盾。
打破海外淘回“中国造”的尴尬,切入点在打破内外销产品品质“倒挂”的局面,以质量升级重建消费者信心,只有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才能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从而破解海外淘回“中国造”的尴尬?
大学生就业不能只算加减法
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生找工作的话题再一次被舆论聚焦。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795万人,比上年增加30万人。为有效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国家和地方近来相继出台多项举措,通过给大学生村官涨薪、基层就业考研加分、发放寒门子弟就业帮扶补助等,给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保障。(5月2日《光明日报》)
点评: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劳动力市场的“用工荒”,某种意义上,就业难和“用工荒”仿佛是紧箍在社会发展躯体上的魔咒,难以打破。
其实,人力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是造成就业结构性问题的症结所在。而透过症结,我们既要看到人才机制上的缺陷,也应该看到生产结构的不足。
面对大学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困局,当务之急,需要各种政策的倾斜,拓宽更多的渠道,来缓解就业难,但从长远来看,依然是要抓住制造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深层次、系统化的改革推进来实现根本性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