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与山东软实力

2017-06-30 20:44宗和
齐鲁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沂蒙齐鲁大运河

宗和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文化”成为报告的高频词,累计出现72次,仅次于“发展”。山东拥有资源丰富的齐鲁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战略的整体要求之下,不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了一个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进程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沂蒙精神”与时俱进

本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5年,要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道德文化高地。

在20世纪的大历史中,红色文化构成了山东文化的重要一环。传播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硬件”。让历史文物说话,通过硬件设施展示,往往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展示红嫂事迹的主题展馆,12个展馆24个展室,以雕塑和实物等形式,向观众述说着一位位红嫂的故事。据统计,每年来参观的人数达到40多万。副馆长金静代表说:“我们将继续探索更生动更朴素的形式,传承好沂蒙精神,让红色文化基因血脉传承光大。”

沂蒙精神诞生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月,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一组名为“力量”的群雕,是沂蒙人民小推车支前的真实写照。雕塑场面震撼:85辆小推车,艰难行走在曲折蜿蜒的道路上。每一辆小车,均装满粮食物资;每一位百姓,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沂蒙老区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改革开放以后,临沂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GDP过千亿,成为老区经济的强力领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陈志刚说,沂蒙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表现为“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经济开发区精神”等。

大运河的山东遗产

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

隋朝大运河对山东的影响并不大,而到了元代,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卫运河成为大运河的重要河段。经过明代改造、整修后,会通河航运功能大大提高。2010年9月,一艘深埋600多年的元代大型古沉船在菏泽“浮出”水面,就展示了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山东遗产区暨文物本体保护区面积为16603公顷,是大运河整体申遗最有力的支撑点段之一。它们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开挖与修葺,留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运河文化的内核就在于其开放性、商业性和融汇性。在山东这个传统儒家文化腹地,大运河的出现,使商业文明更深入地扎下根来。

明清之际,京杭大运河已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一度有“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之说。一系列繁华都市的出现,被认为山东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标志:德州、临清、东昌府、李海务、七级、张秋、阿城、济宁、台儿庄……

大运河的故事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河道变迁和文化传播的方式改变而丰富;大运河边的村镇和城市的建造、繁荣、衰落和更新无不与大运河的命运息息相关;大运河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运输物资、运送南来北往的各色旅人、南粮北运,到输水、灌溉、防洪、北煤南运。

近些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从政府到学术界,再到普通百姓,大运河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

在运河两岸,济宁打造“运河之都”品牌效应,着力使老运河重现“江北苏州”风貌;聊城提出“江北水城”的城市定位,建起了京杭运河上第一座“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还有枣庄“运河古城”的城市战略,德州运河文化风景带的开发,东平及梁山水浒文化的发展,各个城市几乎都有人大、政协或者民間自发组织的研究机构,对当地的运河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也沿山东西部隆起带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新兴带状旅游廊道。

“走出去”的齐鲁文化

山东文化——简单分为齐文化和鲁文化。以曲阜“三孔”为代表的“鲁文化”不仅名满天下,而且“客似云来”;齐文化代表了张扬的一面。

山东文化重要的核心——孔子与儒家如何走向现代,被当代人接受,有两部影视作品给出了回答。1992年拍摄的16集电视剧《孔子》,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山东政法学院教授张建波在《齐鲁文化的文学镜像与影视传播》一文中说:“其遍寻治国良方,潜心学‘礼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赞佩……该剧体现齐鲁文化传承庙堂文化尊崇政治的一面。”

到了2010年,动画片《孔子》登陆央视,制作团队可谓无人能及: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曾担任总顾问并题写片名,叶兆言、张炜等著名作家参与剧本创作。鲁文化的内在延续,同时还催生了《孔繁森》《焦裕禄》等一系列电视剧。可以说,整个鲁文化在内核和灵魂的架构上,更多的是传承家国情怀的一面。

自然,齐文化也不可小觑。2600多年前,一个泱泱帝国在齐地诞生,创造了800年辉煌文化和历史。淄博有陶瓷、古商城、齐古都、聊斋文化等,其文化价值要远远高于其旅游发展价值,对于发掘“齐文化”,淄博各界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研究也造就了其文旅高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1994年,毕四海的小说《东方商人》就被改编为电视剧,第一次展现了儒商孟洛川的一生。不过,此时的电视剧,虽遵循齐鲁文化的道德自律,但“传统的齐鲁文化难以为变革提出新的价值向度”。直到2003年的《大染坊》,具备现代思维的乱世奇商陈寿亭的出现,齐鲁文化终于找到了商业表达的思路。

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0世纪山东人的两次“外出”,在鲁剧中得到精彩演绎,一个是《闯关东》,一个是《南下》。章丘朱家峪成为“山东的乔家大院”,带动旅游业发展。曾拍摄《沂蒙》《斗牛》《红高粱》等影视剧的沂南县马牧池常山庄,如今也成为重要的旅游、影视基地。同时,红嫂纪念馆等场馆的兴建,使得单纯的影视旅游、自然风光旅游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由此,影像进入到社会现实中,改变的不仅仅只是人的观念。影视整合社会资源,成为地域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猜你喜欢
沂蒙齐鲁大运河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齐鲁声音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放歌大运河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
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