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文东
王导画像
在颇为动荡的东晋王朝,书法艺术的流传、继承和发扬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了大批声名卓著的书法大家,王导便是其中之一。王导不仅在局势动荡的时代洪流中站稳了脚跟,在政治上极具才干,在书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王导的书法学习钟繇、卫瓘,其行书和草书都颇为精妙,不仅在民间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深得晋元帝和晋明帝的赞赏。不光王导本人善书法,他的儿子王恬、王洽,孙子王珣、王珉都好书法,而且具有一定的声名,所以世人称王氏“三世善书”。
王导从小就对书法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不光刻苦临习,还善于借鉴前辈书法家的精髓,尤其喜爱钟繇的书法,在自己的临摹中将其作为首选,并时时揣摩其中的精妙之处。他经常把钟繇的《宣示帖》带在身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观赏,不断琢磨,并刻苦临摹,以促进自己书法技艺的提高。他把《宣示帖》看作最珍贵的宝贝,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要宝贵。后来,时代动荡,北方战乱四起,老百姓纷纷逃亡,他也逃往江南,但就在这连性命也难以确保的战争时期,王导还是忘不了书法,他把《宣示帖》藏在衣带里,贴身保管,一有机会就拿出来观看,如痴如醉,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他这种超乎常人的投入行为流传开来,一时被人们传为美谈。
后来,王导死后,他保管的这本《尚书宣示帖》为王羲之所得。王羲之也十分喜爱,像其堂伯一样,一有机会就拿出来反复揣摩,并刻苦临摹。通过这种忘我的学习,王羲之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为自己后来的书法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一次,王羲之的好友王修见到了这本《尚书宣示帖》,也非常喜欢,爱不释手。王羲之见他这么喜欢,就成人之美,将书帖送给了他。王修得到此帖后,欣喜异常,也是整天拿着书帖反复临写琢磨。这种勤奋刻苦的学习使他的书艺长进很快,没过多久,写出的字就有“咄咄逼人”的气象,受到时人赞赏。王修死后,他的母亲深知儿子平生最喜欢《尚书宣示帖》,就把这本书帖整理好,作为陪葬物装入棺材。
王导《改朔帖》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题为钟繇《尚书宣示帖》的书帖并不是钟繇的真迹,据说是王羲之所临摹的作品。
背景资料:
王导(276—339),东晋大臣,书法家,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为王羲之伯父。少有风裁,识量清远。大兴元年(318年),晋元帝司马睿即位,王导任丞相,号仲父,官至太傅。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领导士族南迁,联合江南士族,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王导善行草书,妙绝一时,晋元帝、明帝非常赞赏。其书师法钟繇,得其神,力学不倦。《述书赋》评其书曰:“润色前范,遗芳后车。风稜载蓄,高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