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彬
内容提要:记者“下”去深入了解民众,了解事实,才能够进一步使好新闻质量提升“上”来。本文针对记者“下”去加以深入剖析,进而将好新闻带“上”来。
關键词:记者;新闻;质量;深入
新闻是老百姓经常接触,并借以了解国家发展情况、新发生的事实以及事情发生近况的工具和渠道,所以新闻的质量问题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新闻需要具备真实、及时、重要、接近、变动等特点,而只有记者深入老百姓了解情况,才能够提高新闻的质量。文章从记者工作职责,进而讲述记者“下”去,好新闻“上”来的策略。
一、新闻质量下降的原因
记者是一个辛苦,甚至是危险性极高的工作,因为记者需要时刻走在事件发生的边缘,甚至有的时候哪怕爆炸、地震、洪水就在身后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所以记者应该是一个值得尊重的职业,同时真正值得尊重的记者是那些深入老百姓,深入社会基层,了解老百姓需要,并且能够据事实进行报道的记者,他们不畏权势、敢于直言、敢于报道深层次的事实,这样的记者是值得尊重的,要提高新闻的质量,让好新闻“上”来,需要提高记者的职业能力,使记者“下”去才行。
二、贴近群众生活,记者“下”去办法
(一)从基层挖掘可靠消息。想要了解事情首先就需要深入到基层,了解基层的想法,坐实新闻报道[1]。比方说,现在闹得最凶的违规建筑拆除事件,记者是否有到各地了解基层的想法,还是自以为是的进行报道,要知道违规建筑不是一个地方有,别的地方就没有的,所以如果记者只是在大城市进行报道,没有到基层进行询问,那么报道出来的东西很容易就会引起反感,例如,如果有的地方没有拆除,但是记者却没有管,也没有到当地进行深入了解,就只是自己在自说自话,这就会引起群众的不满。所以想要得到好新闻,就需要在基层进行寻找,然后进行准确的报道,提高新闻质量。
(二)走到民众之间进行深入了解。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很多记者养成了看网络编新闻的习惯,经常性的将网络上的东西拿出来进行猜测报道,比方说之前闹得最凶的“老虎吃人”事件,在网络上看到视频的一瞬间就做出报道,生怕这个报道被别人抢走,然后就靠自己的猜测先进行报道,之后再进一步的了解事情的事实,最后将报道改了又改,这样一来,直接使读者产生歧义并且对这件事的看法不断的改变,失去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所以说,记者靠着这种网络视频间接获得新闻信息,是永远不会发现任何价值性的新闻,更不会写出真正好的新闻。老话说的好“眼见为实”,在新闻没有得到证实的情况下,记者需要深入了解事实情况,然后再进行可靠的报道,提高新闻的质量。
(三)以民众身份了解民众想法。记者不是天天坐等新闻的职业,新闻也不会自动找上门,因此想要好的新闻就需要从办公室走出去,到民众的圈子里深入的了解,这个深入了解就更难了,因为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也就是以民众的身份去深入了解民众想法,而不是告诉民众自己的身份[2]。比方说,坐公交车的时候,可以和周围的大爷大妈进行闲聊,然后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因为如果是以记者的身份进行了解,很难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有的人在镜头面前就会侃侃而谈,但是80%成分都是客套话,所以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民众的想法,就需要记者成为民众。所谓成为民众就是走入到民众之间了解民众真实的想法,这样才能使报道出来的新闻真实鲜活,接地气。另外在写报道的时候,运用接近大众的朴实语言进行写作,可以拉近记者与民众之间的感情,使新闻的报道有更多的民众喜欢看、读、听,这样一来,可以提高新闻的质量。
总而言之,记者的天职是为民服务,所以在报道的时候需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待人处事态度,也就是说当深入百姓做报道的时候,如果涉及到了富贵之人、有官之人甚至有力量的人时候,也要做到如实报道,不能因为这些就曲解报道的事实,这是一个记者应该有的基本素质。而民众是最基层的劳动人群,所以在他们的角度看到的事情会更详细更全面一些,所以记者如果能够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基层老百姓的观点,也就能够做出好的新闻,所以记者“下”去了,好新闻随之也就“上”来了,也提高了新闻的质量[3]。
参考文献:
[1]米丽古丽·艾合买提. 记者深入基层才能抓到“活鱼”[J]. 中国地市报人,2014,11:91.
[2]孔繁亮. 深入群众——论党报记者工作作风的转变[J]. 新闻传播,2014,08:289.
[3]马顺,王会静. 面向基层 深入群众——电台记者的角色定位[J]. 视听,2015,03:109.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