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天骄
军民融合发展现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是我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发展军民融合是推动供给侧改革和科技强军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军民融合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军民融合战略作为“兴国之举,强军之策”,现阶段正在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方面系统融合推进。为了解现阶段军民融合情况,《中国名牌》专访了中國科学技术协会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常务副秘书长杨俊华,针对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工作内容和未来发展等问题,解答了军民融合对于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助力国防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军民融合的大格局
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从总体布局和统一规划,都有着长远的目标和任务。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设立,是从国家中央层面设立决策和议事的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杨俊华表示:“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群团工作改革、促进军民融合的作用,将多个专业学会形成有力纽带,于2016年6月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任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第一届主席团主席。”
在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的筹建工作座谈会上,筹建学会负责人一致认为,在当前国家进行科技改革、军队改革和群团改革的大形势下,筹建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可说是顺势而为,势在必行。
记者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是由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8家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共同发起成立,目前学会联合体拥有个人会员187893人,其中有256位院士、高级会员14711名;会员单位2744家,包括852家研究所、1383家企业和509所院校。
学会联合体职责重要
众多的科研领域专家、学会、高校等成员是学会联合体的支撑力。杨俊华指出,发起成立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的8家学会,是以国防科技大型企业或高等院校等为支撑单位,与军工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通过经济领域和国防领域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的交流共享,助力军民融合、跨界协同的科技社团力量的凝聚体,是一支在军队和地方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之间搭建联合协作、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大平台,推动全社会工业军民大融合的有生力量。
学会联合体可以汇聚多方力量,打破企业、行业壁垒,推动军民协同创新、需求对接、军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军民融合发展,在军民科技战略研究、科技智库建设、科技奖励、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军民标准体系融合等方面大有作为。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的组建,明确了在国防科技领域的推动作用,作为平衡“国防科技”与“民企创新”的合作桥梁,也是开展后续工作的有力保障。
“高端智库”“创新平台”“合作机制”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的三大核心任务。杨俊华解释,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是建立其科技创新高端智库,汇聚了与国防科技工业相关的多学科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学会联合体已组建专家委员会,积极开展与军民融合相关的科技发展、产业政策、军转民、民参军等方面的前瞻性、战略性决策咨询研究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评价工作,为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智力支持。
学会联合体还将搭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大平台,构建军队和地方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之间联合协作、协同创新的产业联盟。杨俊华介绍,通过军民融合学术交流、产业发展高端论坛、建立军民科技人才资源库、联合攻关等多种手段,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创新军民人才互动、优势互补、资源互通的新模式。
将军民融合真正落地
军民融合工作必须真正实现强军富国的目标。杨俊华强调学会联合的重要性:“未来,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将推动建立起军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通过搭建技术与需求对接平台、举办科技成果展览展示活动等形式促进军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回顾学会工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主题为“军民融合促进发展、科技创新改变未来”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展览会和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杨俊华介绍,为期三天的展览会吸引了五万人次的参观,汇聚了国防科技战线、军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在军民融合、军转民、民参军方面最新的科技成果,设立了国家军民融合成果、军转民技术及产品、民参军技术及产品和陕西省军民融合专题展区。同时为了社会人士了解军民融合战略实况,特别设置了国防科技互动体验区、航空科技互动体验区、军民融合众创空间、VR互动体验区等区域。
面对民企人才进入军队科研的积极参与热度,如何界定民用技术在同等领域的水平高低,专业学会联合体的专业咨询和评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据了解,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正在逐步策划制定、梳理8家组成学会的“军民融合技术指南”,为“民参军”规范相关团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