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内地人“香港购物”改为“香港买保险”,7年间新增保费增长近10倍
部分客户通过香港保险进行家族财产信托,也有的是为避税、避险,或转移资产
6月初,香港保险业监理处(下称保监处)发布的一季度保险市场报告显示,报告期内香港地区保险业保费总额为1220亿港元,同比增长20.7%。
同去年四季度的市场报告一样,香港保监处此次也没有列出内地访客保单数据。该项数据的最近一次发布是在2016年前三季度报告中,当期香港地区保险业向内地访客发出的新保单保费为489亿港元,占其个人业务总新保单保费(1323亿港元)的37%。
虽然一季度报告没有列出内地访客保单数据,但香港保险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该数据仍然在持续增长,今年一季度,香港地区保险业对内地访客发出的保单保费同比增长一倍左右。
去香港购物的人越来越少,买保险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了。香港保险真的有这么大诱惑力?
政策收紧也阻挡不了的购险热情
保险经纪王媛正在公司楼下的咖啡厅里向一对来自内地的中年夫妻逐条讲解他们即将购买的一份投资类保险的具体条款。这对夫妻中午刚下飞机,午饭还没吃便来到保险公司签约保单。由于购买的是基金类的投资型保险,他们还需要在香港的银行开一个账户,方便今后每个月的保险资金转账。
专程来香港买保险,听起来有点“舍近求远”,但这只是内地赴港投保大军的一个缩影。从2010年开始,香港向内地访客发出的新增保单保费逐年上涨,7年间增长了近10倍。
2016年开始,受到资金外流的影响,境内赴港买保险的通道开始收紧。去年2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联对银联卡持卡人境外保险类商户单笔交易金额进行限制。去年3月,中银人寿暂停内地人士使用银联信用卡或银联账户通过“通联支付”缴交保费。此后不久,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开提示,居民到境外购买人寿险或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存在风险,因为现行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对其开放。
然而,这些“限令”没能阻挡内地客户赴港购买保险的脚步。根据香港保监处公布的数据,2016年香港向内地访客发出的新增保单保费在短短6个月内增长了3倍。尽管单次刷卡金额不超过5000美元的限制的确造成了不方便,但是境内银行卡持卡人可通过多次刷卡、现金,或在香港的银行开户等方式进行购买。
在采访中,几位保险经纪都表示,“限令”出来后,赴港投保的内地人不减反增,大家都担心会有更严厉的限制政策出台。
香港保险为何被追捧?
在香港保险经纪的口中,相比内地的保险产品,保障范围广、保费低但是保额高、收益率高是香港保险被追捧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内地人赴港买保险最主要的险种是医疗险和重疾险。由于香港的人均寿命(85岁)高于内地的人均寿命(75岁),死亡率也相对较低,因此,相同年龄的投保人若买相同保额的同类产品,香港保险的保费要比内地便宜30%~40%。此外,相比在内地购买的一般医疗保险,在香港购买的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更广,辐射全球,不存在属地赔偿的限制。尤其是最受內地客户欢迎的重疾险,所保障的重大疾病品种一般在60~100种,而内地类似产品所包含的疾病种类相对较少。王媛以其中一种重疾险向记者举例说明,根据该保险的条约规定,投保人一旦确认患有保险内包含的重大疾病,不需要治疗后再赔付金额,而是先期赔付所有保额,更方便也更利于投保人第一时间选择治疗方案。
王媛告诉记者,来香港购买保险产品的内地客户多以中产阶层为主。除了医疗险和重疾险,储蓄险、人寿保险和投资性保险也是内地客户最为青睐的险种。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内地客户赴港购买保险不单纯是为了传统意义上的保障与投资,部分客户倾向于通过香港保险进行家族财产信托,更有甚者,是利用香港保险达到避税、避险,进行资金转移的目的。
根据香港保险法,投保人的投保信息不得向任何人公布。同时,在香港购买的人寿产品、分红产品所得的赔偿额或收益,不被征收遗产税或个人所得税。此外,如果被保人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被清算财产(包括被判处没收财产),所购买的香港保险产品并不包含在内,因此在香港投保被不少人看作是保全资产的有效方式之一。
正因如此,在王媛的客户群中,有不少是内地的富商。相比医疗保险,这类人更多的是购买储蓄型保险和投资型保险,其中一款基金定投保险产品很受欢迎。王媛介绍,这款保险产品的月投保金额在120万美元左右,收益稳定的时候可以维持在20%~50%,目前在她这里购买此款产品的两个内地客户都是私营业主。在被问及如此大笔的投保资金如何做到每个月定时交投时,王媛说,除了第一笔投保资金,其余的投保资金都是通过地下钱庄的方式进入客户在香港的银行账户,再转去保险公司的。而其中一个采用这种方式的客户,已经购买该款保险产品近10年。
保单热催生“港漂”经纪人
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人赴港购买保险产品,香港保险从业人员的版图近年来也在不断扩大。不少香港知名演员、医生、律师、全职太太、金融专业毕业生都涌入了这个被称为“躺着赚钱”的职业。
在香港买保险有两种合法途径,一是通过保险公司自身的代理人购买,另一个则是通过有代理权的香港经纪公司,两者都需在香港的相关机构进行登记。购买人也必须亲自到香港签约,保单方能生效。
随着香港保险产品的走红,不少香港经纪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的代理人选择与内地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合作,介绍客户给香港持牌的经纪公司或代理人,再被带到香港保险公司签单。有保险代理人称,在香港出售一份保险,保险经纪的提成大致在保费的50%~60%。这种情况下,“港漂”逐渐成为香港保险经纪的生力军。
杨怡是香港一家投资机构的股票分析员,除了本职工作,杨怡还有一份“保险经纪”的兼职。身在香港的她经常在朋友圈推送一些比较香港、内地保险优劣,以及在人民币下行时期如何进行投资理财的文章,也会拜托亲戚朋友帮自己介绍想要购买香港保险的客户。
杨怡表示,身边很多“港漂”都在从事这个行业。然而,无论是和内地第三方理财机构合作,或者私人介绍,实际上都在踩内地和香港保险法的钢丝。根据内地保监会的规定,境外保险机构的推销人员或代理人,未取得合法的保险代理资格和执业资格在内地销售保险是一种违法行为。而香港地区的法律同样规定,香港保险代理人或经纪公司销售人员只能在香港境内推销相应产品,不能去内地销售香港的保险产品。
记者从杨怡处得知,在香港成为一名保险经纪需要通过专业考试,对这些限制杨怡很清楚,也在很小心地规避。比如她从来不在朋友圈发布任何保险产品的具体信息,也不会在客户抵港前沟通合同的具体条款。她表示,在香港违反法律的后果很严重,她会提前告知客户这一情况,在微信、电话沟通中只会谈到部分涉及的内容。
香港保险真的“保险”吗?
内地客户在赴港前没法看到具体的投保条款,仅凭借抵港之后的有限时间,能否充分认知其中的风险呢?
此前,内地保监会已就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相关风险做了公开提示。业内人士称,香港的一些保险经纪在推销一些锁定期长的分红保险产品时,往往对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避而不谈,只是介绍有可能产生的最高分红比例。
记者了解到,对于保险购买者来说,分红实现率是保险产品极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不少保险经纪在推销保险时,所宣传的预期红利比率基本等同于100%,但事实上,过去几年香港部分大型保险公司的分红实现率均未达到100%,大部分在50%~75%之间。
今年1月1日,香港保监处开始实施的《承保长期保险业务(类别C业务除外)指引》规定,保险公司需在其官网披露还在产生新保单的各产品的非保证回报部分的分红实现率,该披露至少每年更新一次。该指引还指出,保险公司需要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根据实际经验和投资展望对非保证红利进行审核和調整。而对万能人寿险也要求披露过往年份的派息率。
除了无法保障分红外,汇率的风险更是不能小觑。内地客户购买的香港保险一般是以港币或美元计价,一旦出现汇率大波幅动,投保者就会出现资产缩水的情况。此外,虽然购买香港的保险产品理赔较方便,但是一旦发生理赔纠纷需要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的时候,客户将要承担法律诉讼费用,成本要比在内地高出许多。
可喜的是,目前两地的保险监管正在相向而行。5月16日,内地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北京会见香港保监处专员梁志仁,并签署了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等效评估工作的框架协议,促进两地保险市场的进一步相互开放和融合。记者从保监会了解到,下一步其将启动对香港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等效评估工作,并出台在监管等效基础上对香港保险业的优待政策。也许到那个时候,在香港买保险,就更“保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