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
他是情怀的化身,他是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鲁班——孔繁刚。他很早就被市政府聘为特级教师,那是在1994年上海中学的岗位上。他在上海中学奋斗了27年,带出了一支无与伦比的骨干队伍。长宁区出身的我自然没有机会听过他一堂课,但我确实很早就认识他了。那是1989年的春天,是我复旦历史系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杨立强教授见我无聊得很,让我和另一个也已保送研究生的同班同学蔡骐一同去参加——纪念“五四”70周年大学生专业知识竞赛。我俩代表复旦一路杀进决赛,遇到了华师大研究生顾晓英率领的团队;而裁判就是孔繁刚。
我俩因为是本科生,对手是硕士研究生;我俩赢了自然就更不把其他大学的队伍放在眼里了。杨立强是美食家、广东人,曾任复旦历史系系主任、著名的中国近代史权威;他在家里烧了一桌菜犒劳我和蔡骐并顺便给我俩洗脑子。他这样教训蔡骐:“不许看扁了师范生!万一你以后去师范大学任教呢?”同时,他开导我——“你虽然到社科院历史所去深造,但历史所不少专家都曾经当过中学甚至小学老师!你以后有机会应该多向孔繁刚老师学习如何谦虚!就是你以后略有成就了,口气也千万不要太大,有空最好和中学历史老师多多交流学术问题。”
可惜好多年过去,我并没有学会如何谦虚。却有几次在淮海中路上遇到一脸和蔼、推着自行车的孔繁刚,每次都格外親切。原来他总是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之余,到和社科院同一个大院的社联参加历史学会的学术活动。他在社科院的两株白玉兰下,曾和我说过最好还能够有世界史学会的愿景,以及中学历史老师能够和大学教授、社科院研究员一起探究课题的设想。这在20多年前是很超前的!
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旗帜,孔繁刚当仁不让地参加了上海市的一期、二期课程改革,也为徐汇区争得了很多荣誉。2002~2004年,市教委考虑到应该有系统外的科研机构参与课改,免得自娱自乐且引发公众更大焦虑,于是,我和段刚博士(《社会科学报》社长兼总编、研究员)代表第三方评估的社科院介入二期课改探讨。第一年,兴致勃勃。第二年,议而不决!因为主要是来自徐汇的中学特级教师和校长们老是说“不”,把“可行性论证”变成了“不可行性论证”。某次联席会议,我已经很饿了;还有人长篇论述“不”。我刚要拍桌子,突然想起杨立强教授的在天之灵和当年教导,就硬着头皮听了下去。后来在孔繁刚等谦谦君子们的不懈努力下,二期课改终于形成基本方案和系列教材;于2004年进入实战。
也就是在2004年,我开始接触徐汇中学;姚虹开始结识孔繁刚。姚虹虽说和孔繁刚同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系友,但比孔前辈要小35岁。用姚虹自己的话说,刚刚在徐汇中学工作五年的她还是只“小菜鸟”。不过,在孔前辈的眼里从来就没有什么“菜鸟”的概念,如果一定要用飞翔来形容的话——那就是“雏鹰”!
在孔前辈眼里,姚虹好学而勤于笔耕。从业18年后,姚虹出版了自己的教学专著《史学富矿的课堂凝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孔繁刚欣然作序。此书出版后不久的4月26日,徐汇中学和市普教系统历史名师培养基地等单位,联合举行了新书的首发式和学术研讨会。在会议现场,看着我对面、近在咫尺且已经结识28年的历史教学大家孔繁刚,聆听他充满深情、提携青年的朴素演讲,以及复旦、上师大、徐汇区教育学院、普陀区教育学院、复旦附中等专家的点评,突然想起了鲁班和妹妹的故事。如果说孔繁刚、凤光宇等前辈,像鲁班那样打造出一座座结实的亭子和避雨长廊,那么,姚虹、李峻、鲍丽倩等青年骨干教师,就像鲁班妹妹一样再造出精巧实用的雨伞、能够走得更远。